禮貌是教養的外在表現

2024-10-08 18:04:01 作者: 劉小軍

  每當孩子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卻不知道說謝謝,面對長輩出言不遜的時候,家長總會板起臉教訓孩子:「一點禮貌都不懂,真沒教養。」可是家長卻忘了一個關鍵問題:孩子知道什麼是禮貌和教養嗎?孩子知道哪些行為該受批評,哪些行為卻能受到讚揚嗎?

  一個三歲半的小男孩多次被媽媽埋怨沒禮貌,讓她丟了臉面。有一次,小男孩欲言又止地問媽媽:「媽媽,究竟什麼是禮貌呀?」媽媽不禁愕然。

  畢淑敏說:「教養是因教育而養成的優良品質和習慣。」三歲的孩子對字面意義上的「禮貌」是不理解的,家長一定要重視這方面的教育。

  造成孩子不講禮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與孩子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孩子的各種行為舉止都是通過後天模仿形成的。孩子一開始並不知道什麼話不該說,什麼事不該做,只是照著大人的言行模仿罷了。家長若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講禮貌,久而久之孩子也就養成了壞習慣。

  

  孩子不講禮貌,還與家長的管教不嚴有關。家長若是從小有意識地教導孩子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並做出正確的示範,孩子就不會輕易犯錯誤。

  家長尤其不能忽略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當孩子做出不禮貌的行為時要及時告誡孩子,並藉助這個機會向孩子灌輸關於禮貌、教養的知識。同時,家長在與孩子交談時,一定要保持平靜,有條有理並娓娓道來。注意少用命令的口氣,要對孩子說「請」「謝謝」,隨著孩子語言能力漸漸地成熟,他自己就會發現原來日常交流中少不了禮貌用語。

  孩子沒有禮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遇到熟人、長輩不打招呼,或直呼其名。對長輩表現的沒大沒小、不夠尊重。如果是因為孩子天性害羞,不敢向大人打招呼,家長應以鼓勵、示範為主,不要苛責。

  2.喜歡打斷別人的話,時不時插嘴。這個壞習慣會對孩子的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家長若不給出正確的引導,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強勢。

  3.說髒話、頂嘴。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為孩子創造了乾淨的語言環境?先調查清楚孩子說髒話的起因是什麼,很多孩子說髒話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家長的嚴厲訓斥反而會強化這種不禮貌的行為。

  王明珍的女兒剛學會說話時很是活潑可愛,喜歡叫人。可隨著女兒的漸漸長大,卻變得沉默寡言起來。一次晚飯後,王明珍帶著女兒去散步,路上遇到了鄰居家的伯伯。女兒迅速將頭扭了過去,裝作沒看見,王明珍忍不住提醒道:「快叫伯伯好。」

  女兒卻低頭不言,王明珍覺得有些難為情,著急道:「沒有禮貌的孩子是得不到別人的喜歡的。」女兒卻依然無動於衷。王明珍很生氣,甩開女兒的手,快步向前走去。女兒緊張地走近她身邊,小聲地叫媽媽。王明珍卻不理會女兒。回家後,她對女兒說:「我不喜歡沒禮貌的孩子。」見女兒抽泣起來,王明珍又覺得很無奈……

  有時候,孩子不講禮貌可能是家長造成的。6個月到2歲之間的孩子會經歷一個「怕生害羞期」,同時,孩子的獨立意識也在不斷加強,家長越催促、指使,孩子就越牴觸。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教會孩子懂禮貌呢?

  1.利用一些以禮貌為主題的故事繪本告訴孩子少插話、多傾聽的道理。

  家長在和孩子交談時,要真誠地看著孩子的眼睛,認真聽孩子闡述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也養成了好習慣。平時可結合相關圖書、故事告訴孩子大聲喧譁,或者在別人說話的時候強行插話、打斷別人的話、隨意走開都是不禮貌的行為。

  2.家裡有訪客的時候,提前告知孩子,鼓勵孩子去做「小主人」。

  家裡來客人前,可以和孩子說:「等一下有兩位叔叔會來我們家玩兒,記得和叔叔打招呼喲。你來試著招待叔叔好不好?」教會孩子拿飲料、水果,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很好的鍛鍊機會。

  3.利用「角色扮演」的小遊戲,模仿練習。

  比如說,家長扮演客人,孩子扮演主人,模擬這種情境讓孩子進行演習。玩完遊戲後記得總結,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不夠禮貌,哪些行為值得表揚。

  4.必要時,給孩子一個「台階」下。

  若家長無論怎麼鼓勵,孩子也不願意和長輩打招呼,這時候,不要急著向孩子發脾氣。對過於害羞的孩子來說,一個善意的眼神、微笑也是「打招呼」的形式。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妨對孩子說:「媽媽知道寶寶最有禮貌了,你已經在心裡叫過阿姨了對不對。下次記得叫大聲一點,讓阿姨聽見喲。」

  懂禮貌好比孩子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在教孩子關於禮貌、教養的問題時,千萬不要逼、不要打、不要罵,更不能冷暴力。平時多給孩子正面的鼓勵和幫助,若孩子確實出現了不文明的行為時,家長應該抽絲剝繭地跟孩子講道理,嚴肅批評,但切記不要帶著情緒去說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