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將自己未實現的夢想強加給孩子
2024-10-08 18:03:48
作者: 劉小軍
有些家長懷有名校情結,自己錯失了上好大學的機會,於是逼自家孩子一定要考上清華北大;有些家長年輕時未能實現當政府官員的夢想,於是總要求孩子去考公務員;還有的家長自小渴望成為一名歌手,遺憾的是天賦不出眾,於是四處送孩子去學唱歌……
家長總想著讓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那麼自己又在實現著誰的夢想?
樂樂的爸爸年輕時對圍棋很著迷,他也曾想過以此為職業,卻並未如願。有了樂樂後,爸爸立志要將樂樂培養成國手。
樂樂一歲的時候,爸爸便帶著樂樂去學圍棋。不到一年,樂樂下起圍棋來有模有樣,讓爸爸很是欣慰。他專門給樂樂請了市內最有名的圍棋老師,還買了很多專業書籍,儘管樂樂這時候還不識字,根本看不懂書的內容。
每當樂樂和別的小夥伴下棋時,爸爸都會在旁邊觀看。有一次,樂樂竟然沖爸爸嚷嚷了起來:「爸爸你坐遠一點,好煩吶。」爸爸愣了,從那以後他發現樂樂似乎對圍棋越來越厭倦。後來,樂樂在學校舉辦的圍棋大賽中落選,爸爸十分惱火,他剛想教訓樂樂,樂樂卻突然放聲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說:「我不喜歡圍棋,我討厭……」
很多家長會疑惑:為什麼孩子越大,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矛盾越多?在考慮其他因素之前,家長不妨反思一下,是否一直在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靠著家長的逼迫、督促,孩子定能功成名就?這樣的例子有,但極其稀少。相反,有數以萬計的孩子被家長壓在肩上的夢想粉碎了對未來的希望。
教育專家分析,家長將自己的心愿「轉嫁」到孩子身上,說穿了其實是人的控制欲和自私心在搞鬼。控制、駕馭周遭的人、事、物堪稱人的天性。所以很多人都在想方設法地爭取控制權。當他們成為家長後,便不自覺地將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乃至為自己圓夢的工具。
另外,這其實也是一種「代償心理」的真實寫照。讓孩子代替自己去實現小時候錯失的願望,避開過往的種種遺憾,很大程度上能夠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然而,一旦「代償」的結果不如預期,原本焦慮的情緒便會捲土重來,變得越發強烈。
很多家長雖然盼望孩子能夠幸福成長,但總是有意無意地給予了孩子很多痛苦。他們總會不自覺地抱怨說「為了你,媽媽受了多少苦」「爸爸辛苦工作、拼命賺錢都是因為你」「爸媽不離婚是為了誰啊」「打你罵你都是為了你好」……
將孩子當成自己的複製品,將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都推到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自主成長的空間便一再被擠占。有些孩子為了讓家長滿意,學會了察言觀色、虛與委蛇,慢慢地變成一架失去自我靈魂的機器。別折磨孩子了,每個人的夢想都該靠自己去實現。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說人生來有八項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孩子究竟哪一項智能更突出,光靠平時觀察可能還不夠,必要時刻還需帶孩子去專業機構測試。
將孩子的天賦、興趣拋在腦後,家長盲目將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的行為,無異是在抹殺孩子的夢想。有些家長總是以自己早已錯過黃金時間為藉口,顧慮重重不敢追夢,這其實是在給孩子樹立負面榜樣。與其不斷追悔,不如為自己的夢想行動起來,讓孩子將家長付出努力與堅持時的樣子看在眼裡。
沈靜是一個很「酷」的媽媽,四十多歲的她突然參加了一個美聲班,和一群90後的孩子們一起學起了唱歌。這時候她的小女兒小學都快要畢業了。她的三個孩子沒有一個人對美聲感興趣,大兒子喜歡運動,準備報考體育學院,對此她很支持。二女兒喜歡烘焙,暑假的時候,她特意送二女兒去烘焙學校學了二十多天。小女兒只對畫畫感興趣,她便積極帶小女兒去看畫展,參加各種繪畫比賽。而她自己在忙工作、照料家人之餘,也自學起了吉他,將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豐富多彩。
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兒女,藉助你來到這世界,並非因你而來。你能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如果家長能夠直面內心的自私與控制欲,凡事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這些難題便能迎刃而解。家長應當謹記這條原則:孩子是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人,他們有權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規劃屬於自己的人生。
家長除了要尊重子女的自由意志之外,更要培養孩子自由選擇的能力。「我小時候未能夠實現的夢想,就靠我的孩子去替我實現了。」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一味將自己的夢想傾注在孩子的身上,放棄和子女一同成長的機會,既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