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沒有原則的父母,教不出有教養的孩子> 第五章 拒絕拜金主義,培養孩子正確的財富觀 拒絕拜金主義,讓孩子的內在很富有

第五章 拒絕拜金主義,培養孩子正確的財富觀 拒絕拜金主義,讓孩子的內在很富有

2024-10-08 18:02:45 作者: 劉小軍

  原本單純的校園環境中出現了一批青少年「小大款」,本應充滿童趣的孩子開始追逐起昂貴的衣服、手機、遊戲機……這些現象令人擔憂。孩子是缺乏辨別能力的,他們的世界裡若是盛行攀比、功利的風氣,做任何事情都從利益角度出發,孩子在行為上必然會出現許多偏差。

  一位家長曾向當地都市報反映,自己上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在暑假期間參加了一場豪華生日宴,當天的小壽星是孩子的同班同學。孩子回家後,一直用羨慕的口氣向大人們描述著這場生日宴舉辦的地點有多高級,同學多有面子。孩子還請求,希望自己也能夠在這種規模的酒店裡舉辦一場生日宴會,邀請同學來參加。

  家長無奈地說,他明知為這么小的孩子舉辦高檔生日宴不合適,卻又怕破壞了孩子和同學之間的關係,讓孩子被人瞧不起。

  

  孩子出現拜金主義的心理與他們所處的環境分不開。比如,家長的縱容或者本身的不當行為容易在孩子心中播下拜金主義的種子,助長孩子的攀比之風。

  很多家長為了引導孩子實現乃至超越成長目標,會一再實行「物質刺激」的方法。某地一網友曾發帖道:「為了讓孩子集中精力好好學習,我給孩子開出了巨額工資。」誰知道帖子發出後,卻遭受了很多網友的批評。大家都認為這很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勢利。

  金錢誘惑,或許短期內能看到成效。但家長對尺度不容易把握,稍有不慎,就可能親手將孩子推入「錢眼」里。有的孩子甚至可能會為了獲得好成績舞弊作假,對家長隱瞞、欺騙。

  家長若是自己的虛榮心強,孩子當然會受影響。當家長攀比起車子、房子時,孩子也會在各自的社交圈裡攀比起家裡的經濟實力。

  孩子的拜金行為還隱藏著一個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急需他人的關注。當周圍的人將目光轉移到身邊的同齡人身上時,孩子內心會慢慢滋生自卑。當孩子發現金錢能為他們迅速帶來優越感的時候,他們便會對金錢的「魔力」深信不疑。

  其實虛榮心人人都有,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家長不必過於緊張。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情,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金錢觀。

  六歲的妮妮被媽媽送去了輪滑訓練班。班裡的老學員和新學員雖然訓練項目不同,卻都在同一個場地內進行訓練。妮妮去了幾次後,回來一反常態地要求媽媽給她買更高檔的輪滑鞋。媽媽滿足了妮妮的願望,當晚就去商場買了一雙價格不菲的輪滑鞋。

  誰知幾天後妮妮便將新的輪滑鞋扔在一邊,嚷嚷著要讓媽媽給她買更貴的鞋。原來,訓練班的小夥伴們私下裡經常議論誰穿的輪滑鞋更貴。妮妮的新鞋曾讓她「風光」了一時,可第二天這風頭卻被另一個女孩搶走了。聽到此,媽媽嚴肅道:「妮妮,就算媽媽再次答應你這個要求,可是一旦別的小朋友買了一雙更貴的鞋,你不就又白費力氣了。如果你成為班裡滑得最穩,姿勢最漂亮的孩子,不就沒人能奪走你的風采了嗎?」

  孩子若只關心金錢,對別的事情都失去了興趣,內心就會慢慢變得蒼白、貧瘠起來。家長可以參考以下方法矯正孩子的金錢觀:

  1.通過社會新聞或者身邊人的事例向孩子傳達這樣的道理——禍福就潛伏在金錢身邊。

  家長平時可以多與孩子「科普」這方面的社會新聞,讓孩子直觀地了解到拜金的壞處。比如有段時間一再發生的大學生欠下巨額貸款,最後下場悲慘的事例。

  如果身邊人正好發生了類似的經歷,也可拿來與孩子討論。這就相當於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比書本上的故事或貪財鬼的文學形象都要有力度得多。

  2.嚴格控制孩子的消費。

  家長平時總捨不得「虧待」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這樣卻容易讓孩子將家長的愛與金錢之間畫上等號。家長應讓孩子明白:「你花的都是父母掙的錢,你並未創造同等價值的勞動。」當孩子提出了過分的物質要求時,家長應該嚴詞拒絕。

  3.儘量讓孩子遠離光怪陸離的商業GG,避免產生「連鎖反應」。

  上海交大心理諮詢中心的劉曄萍教授曾坦言:「孩子在占有物質、追求享樂的過程中,將傾向於關注他人而非自我」一些浮誇的、價值觀取向有問題的商業GG容易給心理發育不健全的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或一系列連鎖反應。

  比如說,商業GG引誘孩子用錢來購買奢侈品,以贏得他人的關注。若孩子屢屢在這方面與他人進行比較,卻忽視了自我成長,便容易滋生出嫉妒和恨的情緒。這可能會將未成年人引向歧途。

  家長平時要在孩子面前有意識地淡化貧富觀念,引導孩子努力學習,健康成長。儘量讓孩子遠離浮躁的商業社會,多帶著孩子去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說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等,讓孩子的內在「富有」起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