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正確認識錢的價值,把錢用在刀刃上
2024-10-08 18:02:49
作者: 劉小軍
某檔綜藝節目中,三歲的小朋友替爸爸去超市購物,他「人小鬼大」的表現逗得大夥哈哈大笑。節目播出後,有不少人提出疑問,讓這么小的孩子接觸錢好嗎?孩子又是怎麼分辨金錢面額的?其實,讓孩子儘早知道錢是什麼,從哪兒來,並正確地認識錢的價值,正是家長應該做的事情。
園園從小就愛吃零食,有一次她在超市里鬧著不走,希望媽媽給她多買一點。媽媽無奈地說:「咱們出門沒帶錢,又忘了帶手機,下次買不行嗎?」
園園一聽不開心了,拉著媽媽的手往超市入口處跑去。她們停在入口處的自動取款機前,園園指著高高的機器,對媽媽說:「媽媽,你在那按一會兒不就有錢了嗎?」
媽媽哭笑不得,說道:「園園,錢不是這麼來的。」園園疑惑不解:「上次我看爸爸按了一會就有錢了啊。」
三歲的孩子開始對錢產生好奇心。雖然孩子並不能真正理解金錢意味著什麼,但是他們會根據大人的行為做出判斷。在長期的觀察模仿中,孩子漸漸地形成了對錢的最初印象:錢能換來任何想要的東西。如果家人不加以正確引導,孩子就會以為只要向家長要,或者從取款機取,就能得到錢,並不知道獲得金錢是需要付出勞動的。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所以,家長應該在孩子對錢產生興趣的當下,開始向孩子灌輸關於金錢的教育,讓孩子學會理智消費,不亂花錢。家長首先應該向孩子解釋錢意味著什麼。如果孩子難以從文字和語言上理解這一點,這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做一些「認識金錢」的小遊戲。
將不同面額的錢幣依次擺放在孩子面前,不厭其煩地教孩子認清並理解面額的大小、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和換算方法(比如說1元=10角)。
告訴孩子不同面額的錢能做哪些事情。比如說,五角錢能買一顆糖,一元硬幣能坐車,十元能買一個小玩具等等。在這一過程中,還能讓孩子練習加減法。
等孩子5、6歲的時候,家長應教孩子明白:購買時必須要做好選擇,我們無法將所有喜歡的商品都買回家。教孩子學會平衡在所有希望得到的東西中,哪些是最值得購買的。
這一過程中要注意,不要在錢的問題上欺騙孩子。生活中,孩子常常鬧著要買玩具,有的家長不勝其煩時,總是會凶孩子「錢都花光了,買不了。」這樣的做法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也會引起孩子缺錢的恐慌。其實,家長不妨直接告訴孩子:「這個玩具你已經有一個了,再買就是浪費。」「這個商場裡的玩具賣的有些貴,在這買不值得,我在網上給你買一個一模一樣的。」或者對孩子說:「你想要買這個玩具可以,但是周末就不能去遊樂場玩了哦。」
7、8歲的孩子漸漸明白事理,家長不妨告訴這一時期的孩子,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憑藉勞動才可以獲取。家長可以給孩子看看自己的工資單,在孩子面前算算「經濟帳」,和孩子聊聊自己工作一天能得到多少報酬,大部分的生活開銷花在何處。
平時帶孩子外出的時候,家長可以教孩子看懂商品的價格標籤。告訴孩子,怎樣選購商品最划算。比如說,便利店裡不同品牌、型號的礦泉水定價都不同。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去主動分析不同品牌、型號的優缺點,並挑選出最適合的產品。
這不但可以塑造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還能讓他們明白何為「將錢花在刀刃上」。
媽媽帶著寧寧逛超市,走到生活用品櫃檯時,媽媽發現一款牙膏有兩種包裝。一種是三支120克的牙膏組成套裝,賣17.9元;而另一種單支包裝的牙膏重150克,賣8元。
媽媽靈機一動,問寧寧:「咱們家的牙膏沒有了,你說該買哪種好呢?」寧寧思考了很久,說:「買150克的,它量多花錢又少。」媽媽笑著解釋說:「寧寧,你想想看,套裝三支差不多是18元,一支就是6元。算起來120克的牙膏每支需要花費6元。150克的牙膏每支需要花費8元,轉動腦筋就會知道,我們如果多花2元可以多買30克牙膏。那麼1元可以買多少克牙膏呢?」
寧寧掰著手指頭算了很久,說:「15克牙膏。」媽媽笑了:「寧寧真聰明,可是如果我們買120克的牙膏花6元,相當於1元錢能買20克牙膏。算下來就會發現買三支的套裝更省錢喲!」
媽媽引導寧寧計算怎麼買牙膏更加的省錢,幫助寧寧學習如何實惠地購物,不輕易地浪費錢去購買不必要、不划算的東西。
讓孩子正確認識金錢,家長可以給孩子自主支配零花錢的權力。定期給孩子小份額的零花錢,並規定好零花錢的使用範圍。比如,每天的零食和小玩具都在零花錢里,告訴孩子,家長不會再幫助他們購買這些東西,讓孩子自己做消費計劃。
正確的金錢觀不是一味地教孩子攢錢、省錢,還包括「給予」。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金錢不僅能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而且還可以用來幫助他人。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妨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比如帶孩子去捐款現場,讓孩子親手將錢放進捐款箱,或在捐款簿上認真簽下自己的名字。
當周圍的人一致夸孩子懂事的時候,這種讚揚之聲會讓孩子對金錢的意義理解得更加透徹。孩子會明白,用錢來幫助別人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內心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