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俄羅斯的崛起與彼得大帝
2024-10-08 17:54:11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1682—1796)
699.概論
中世紀結束時的俄羅斯還只是一個半文明、半亞洲式的大國,到處都是野蠻部落和好鬥的種族,幾乎和歐洲文明世界完全隔離開來(第521條)。在這一章里,我們將會看到俄羅斯的疆土是如何從各個方向上向海洋擴張的——裏海、黑海和波羅的海,以及它是如何成為歐洲大家庭的重要一員的。我們這裡的講述主要圍繞彼得大帝展開,其超人的能力和精力讓俄羅斯這個曾經的蠻荒之地首次從西方國家裡脫穎而出。
700.彼得大帝即位(1682)
由古代的北歐人留里克在羅斯創建的王朝世繫於1598年結束。(67) 隨後,俄羅斯進入了一段混亂的和遭受外來侵略的時期,史上稱作「動盪時代」(Troublous Times)。1613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Michael Romanoff)當選為沙皇(Tsar),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羅曼諾夫王朝統治開始後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這個王朝的影響和事跡幾乎沒有引起特別的關注。但是在17世紀即將結束之際,俄羅斯出現了一個「奇人」(A Man of Miracles),他的天才、精力以及成就,立即引起了同時代人的注意,也得到了後世人們的欽佩和讚嘆。他就是彼得一世(Peter I),史稱「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是歷史上最為傑出的人物之一。當他全權掌管俄羅斯政府的時候,只有17歲。
701.彼得的性格
當彼得登上歷史舞台開始上演他的歷史大劇之時,我們必須了解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像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一樣,他是俄羅斯民族真正的代表。在他身上體現了俄羅斯民族的全部性格。他曾經被拿來和俄羅斯以及哥特民族的所有傳奇的英雄進行比較。他擁有原力和激情。他會因暴怒而痙攣——在這種狂暴之中,他身邊沒有人是安全的。他耽於飲酒,並對插科打諢和講粗魯的笑話樂此不疲。
但是在這些惡習之上,他擁有更多的美德。作為沙皇,他勤於執政,這不是出於對職位的熱愛而完全是將此作為自己的責任。他身上具備所有開明君主的特點,對王位的性質有著清醒的理解和判斷。據說他曾經發出這樣的感嘆:「我是人民的第一僕人。」這絕非僅僅是他的煽情之辭,下邊的真實故事就可以見證他對子民的真心。一天,他到自己修建的公園裡遊玩,卻驚訝地發現公園裡空無一人。他詢問道:「人們是認為我安排這麼多人、花費這麼多財力修建的公園是為了我自己而建嗎?」隨後,他下令發出通告:這個公園屬於所有人,俄羅斯人民可以將公園作為自己的園林來享受。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702.征服亞速海(1696)
當時得俄羅斯只有一個海港,就是位於白海(White Sea)的阿爾漢格爾港(Archangel)。由於高緯度帶來的極寒天氣,這裡的海港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對過往船隻關閉。因此,俄羅斯沒有海上貿易,俄語中也沒有「艦隊」一詞。彼得很清楚自己帝國最緊急的需求——出海口。因此,彼得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將波羅的海東海岸從瑞典人手中奪過來,把黑海從土耳其人手中奪過來。
1695年,彼得沿頓河(Don)南下向通往黑海的要道亞速(Azov)發起進攻,但是沒有成功。第二年,彼得再次進攻亞速,這一次他成功了,因此而取得了他在南方的第一個港口。
703.彼得首次出訪西方(1697—1698)(68)
為了推進自己的海軍建設的計劃,彼得派出大量俄羅斯年輕貴族前往義大利、荷蘭和英國學習,並禁止這些年輕人在成為優秀的海員之前回國。
不滿足於只派年輕的貴族到國外學習,彼得做出驚人決定,他要親自到荷蘭造船廠學習造船技術。1697年,彼得將政府交給三個貴族掌管後,動身前往荷蘭。
彼得與他粗魯野蠻的隨從在西進途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他和他的宮廷所到之處就像一群未馴服的哥薩克騎兵所到之處的景象一樣。彼得自己也經常像個野蠻人一樣行事,給大眾帶來無盡的麻煩和困擾。在哥尼斯堡(K?nigsberg),他要求觀看對犯人實施輪刑(Broken on the Wheel)。當地官方向他解釋說無法滿足他的願望,因為手頭沒有犯下這樣罪行的犯人。彼得對此大為吃驚,他說:「要殺死個犯人就這麼麻煩嗎?」
彼得和隨從入住的宮殿在他們走後,就像遭到長期的圍攻一樣什麼都沒有留下。謹慎的主人搬走了所有可以被摔碎的東西專門招待這群「未受教化的皇室人馬」。
一到達荷蘭,彼得就前往阿姆斯特丹的東印度公司的碼頭。在這裡,他以普通工人的身份工作了4個月,與他一起工作過的工人們都稱他為老闆或主人彼得。隨後,他又作為學習者到其他國家訪問,但是國內發生叛亂的消息讓他急忙返回莫斯科。
704.彼得的改革
一回到俄羅斯,彼得立即投入到改革的事務中來。改革涉及方面眾多,他對改革的態度也是迫不及待、不遺餘力,正如他自己所說,他是「鞭打著俄羅斯人進入了文明時代」。
彼得訪問西方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促使他回國後發行新貨幣,創建學校,建造工廠,修路,建造運河,建立郵政體系,開發礦藏,按照西方模式修訂法律,改革俄羅斯曆法,改變城鎮的管理模式讓市民在管理地方事務上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改革措施都是彼得在荷蘭和英國訪問時學到的。
彼得實施的政治和宗教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對俄羅斯宗教體系的改革。此時的俄羅斯教會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教會的首領冠以大牧首頭銜(Patriarch),其實就是俄羅斯的教皇。通過對當局的審查和行政事務的干預,教會首領阻礙並干涉了國家機器的運轉。彼得終結了這種局面。他取消了大牧首的職務,創立管理機構來取代主教區,並親自任命聖會議來負責宗教事務。這樣,束縛在沙皇頭上的最後一道枷鎖也被完全打碎了。
705.瑞典的查理十二世;瑞典君主制
現在,彼得的歷史和一個同樣偉大的名字交織在一起,他就是瑞典的查理十二世(Charles XII)。1697年,當查理的父親去世,將王位交到他手上的時候,他只有15歲。(69)
當時的瑞典屬於歐洲強國中的一員。瑞典的強大起始於宗教改革運動。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光榮傳統給瑞典王位留下了耀眼的光環。這位偉大君主的理想就是建立一個把波羅的海沿海所有地區都囊括在內的強大國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個偉大的構想已經實現。波羅的海實際上成為了瑞典的內湖——正如羅馬帝國時期的地中海,瑞典也渴望成為整個北歐的主人。
但不幸的是,瑞典無法維持這樣的海上霸主地位,在領土和貿易擴張的過程中難免要遭到幾個鄰國尤其是俄羅斯、波蘭和丹麥的干擾。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衝突就埋下了艱苦漫長的我們稱之為「瑞典戰爭」的種子——本質上,就是各國爭奪波羅的海控制權的戰爭。
年輕沒有經驗的查理登上瑞典王位,令那些一直對瑞典虎視眈眈、垂涎三尺的敵人似乎等來了把瑞典趕回北歐半島的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丹麥的腓特烈四世(Frederick IV),薩克森選帝侯,波蘭國王大力的奧古斯都(Augustus the Strong),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結成聯盟進攻瑞典,目的就是要將他們早已覬覦良久的瑞典領屬地區進行瓜分。
706.納爾瓦戰役(1700)
但是陰謀家們低估了年輕的查理。儘管查理時常有愚蠢之舉,但是他卻擁為突出的才能;儘管缺乏偉大統帥的品質,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令人欽佩。
查理手下有一支沿襲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嚴明軍紀的軍隊。查理首先率軍全力進攻丹麥,兩個星期之內就讓丹麥國王簽下停戰協議;隨後他又帶領由8000人組成的軍隊抗擊在芬蘭海灣包圍了納爾瓦(Narva)城俄羅斯的2萬軍隊,並讓俄羅斯人遭受了恥辱性的失敗。
707.彼得堡的建立(1703)
在納爾瓦戰役中羞辱了俄羅斯沙皇的查理隨即南下,向波蘭進發,查理要給參與密謀的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以教訓。當查理忙於和波蘭作戰時,彼得已經從納爾瓦戰役失利的陰影中走出,重新集結力量並逐漸成為波羅的海瑞典領地的主人。位於涅瓦河口(Mouth of the Neva)的沼澤地成為建立聖彼得堡(St.Petersburg)的基礎,彼得希望將這裡建成俄羅斯帝國的西大門。
彼得選擇作為自己帝國新首府的涅瓦河口地勢低洼,容易遭受洪災,因此要完成修建任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彼得從來不會向困難低頭,他從全國各地徵集了大批工人砍伐整片森林拉到新都的所在地堆積起來,全力修建,幾乎魔術般地在沼澤地上建起了一座新城。聖彼得堡作為首都,直到今天仍然是見證彼得大帝不屈不撓精神的最偉大豐碑。
708.查理十二世入侵俄羅斯;波爾塔瓦戰役(1709)
在擊敗奧古斯都之後,查理準備再次將矛頭對準俄羅斯沙皇。他率領4萬人侵入俄羅斯並最終包圍了波爾塔瓦城(Town of Poltava)。彼得率軍馳援波爾塔瓦,雙方在城前展開決戰,最終,瑞典人幾乎全軍覆沒,查理帶領幾個逃脫的隨從南下,前往土耳其尋求避難。(70)
709.俄羅斯對波羅的海的統治被確認;彼得大帝去世
1721年,干擾歐洲多年的瑞典戰爭終於在簽署《尼斯塔德條約》(Peace of Nystad)後畫上了句號。根據條約,俄羅斯從瑞典人手裡得到了波羅的海東部的全部土地。俄羅斯對波羅的海毫無爭議的統治令俄羅斯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大為增強,並奠定其歐洲一流強國的地位。
不過彼得大帝的統治也行將結束。瑞典戰爭結束4年之後,54歲的彼得大帝由於過分的放縱和操勞染上高燒去世。或許整個歐洲都沒有人能夠像彼得大帝那樣在俄羅斯社會和歷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跡。他在廣袤的俄羅斯大地上撒下了西方文明的種子,憑藉自己巨人般的力量,讓俄羅斯從一個亞洲化的蠻荒之地躋身於西方強國之林。
710.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瓜分波蘭
從彼得大帝去世到18世紀末,俄羅斯的最高統治權大部分時間都由女性操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II),當時開明君主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第649條)。但是,儘管擁有出眾的才幹,葉卡捷琳娜也有著性格上的缺陷,那就是不擇手段且揮霍無度。
葉卡捷琳娜繼續奉行彼得大帝的政策,她將俄羅斯面向西方的門戶打得更開。除了國內的改革,葉卡捷琳娜統治時期最令人關注的事件就是參與瓜分波蘭。葉卡捷琳娜與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of Prussia)、奧地利的瑪麗婭·特蕾莎女王(Maria Theresa of Austria)曾密謀將波蘭瓜分。第一次瓜分發生於1772年,幾個國家都拿到了自己所得的一份。
很難恰當地說誰是這起瓜分別國領土公案里最該受到譴責的人。瑪麗婭·特蕾莎是這筆不齒交易中唯一在良知上有所顧忌的人,她自己也認為這樣的瓜分行為是徹頭徹尾的強盜行徑並長期反對,但是當她最終意識到根本無力阻止別人執行瓜分政策的時候她也不得不屈服並拿走了自己的一份。
1793年,俄羅斯和普魯士對波蘭進行了二次瓜分。1795年,在鎮壓了波蘭愛國者科希丘什科(Kosciuszko)領導的起義後,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個國家對波蘭進行了最後一次瓜分。從此之後,波蘭被瓜分完畢,並在歐洲版圖上被抹掉了。
在瓜分波蘭的過程中,俄羅斯獲得的領土令她的版圖向西推進到了中歐文明腹地。用葉卡捷琳娜的話講就是,波蘭成為了她今後造訪西方的「門墊」。
到葉卡捷琳娜統治結束時,俄羅斯毫無疑問已經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力量之一,並在以後所有的歐洲事務中擁有足夠的發言權。俄羅斯註定要在拿破崙戰爭和人民與專制統治者之間的偉大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法國的革命者已經在歐洲大陸上展開他們的鬥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