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編 中世紀
2024-10-08 17:49:42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第三十五章總論
354.導言
我們已在前面了解,西羅馬帝國滅亡後14個世紀的歷史通常被劃分為兩個時期:從羅馬衰亡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從發現新大陸直至現階段為止的近代時期(Modern Age):黑暗時代(Dark Ages)和復興時代(Age of Revival);而近代時期同樣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宗教改革時期(Era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和政治革命時期(Era of the Political Revolution)。
黑暗時代的時間跨度從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至10世紀末、11世紀初葉。該階段標誌著文明的沒落(1),使得照耀了地中海地區國家千年之久的文化之光驟然暗淡。這一時期為民族、語言與制度的起源之一。
復興時代始於11世紀初葉至發現新大陸。這一時期內,文明取得了緩慢但平穩的進步,社會秩序逐漸戰勝混亂狀態,政府也變得更為規範。最後的一個世紀以古典藝術與學識的偉大復興為標誌,因此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或者「新生時期」(New Birth)。這一時期通過改良、發現與發明,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思想,如同從昏睡中將人們喚醒一樣。該時期見證了以教皇為首的神權同以神聖羅馬帝國為首的君權之間曠日持久的鬥爭。
宗教改革時期從16世紀開始到17世紀上半葉。本時期的主要事件是宗教改革這一偉大的宗教運動,以及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激烈鬥爭。此間的所有戰爭幾乎都是宗教戰爭。最後一場大戰是德意志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in Germany),1648年簽訂了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標誌著戰爭的結束。此後,派系與國家之間的紛爭或戰爭不再是宗教之爭,而是王朝之爭或政治之爭。
政治革命時期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到1919年《凡爾賽條約》的簽訂為止。該時期充斥著政府的專制和自由之間的衝突。該時期的標誌性事件是1688年的英國革命(English Revolution)、1776年的美國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和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
講述的這些時期標誌著文明進程的三個階段:思想革命、宗教革命和政治革命,後來人們分別將它們稱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現在,讓我們回到羅馬帝國的滅亡時期,開啟此次的中世紀之旅。
355.羅馬帝國的滅亡與世界歷史的關係
西羅馬帝國在5世紀的滅亡經常被認為是古代文明消亡的標誌性事件。以舊世界(the Old World)的價值被摧毀為代表,人類不得不重新開始,奠定新文明的基石。其實並非如此,所有或幾乎所有古代累積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會逃過劫難,而且遲早會成為下一個時期的寶貴財富。
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並不能單純被定性為災難,因為席捲而來覆蓋田地的並非攜帶無用冰磧的山洪,而是尼羅河水裹挾的肥沃沉積物。在所有蠻族泛濫的區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正在湧現,能夠孕育優於世界各地任何文明的土壤正在滋生。或者引用德雷珀(Draper)的比喻,將北方蠻族湧入奄奄一息的羅馬帝國看作是為即將燃盡的火焰填充新的燃料,在短時間內火苗越來越小,似乎將要熄滅,但很快,新燃料被火苗引燃,一時間火焰驟起,熊熊燃燒。
356.歐洲文明的三大元素
這裡必須關注,從5世紀的災難中倖存下來的是什麼,羅馬傳播給作為此後文明寶藏守護者的日耳曼人的是什麼。此時對歐洲文明元素進行分析便顯得極為必要。
歐洲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古典(Classical)、希伯來(Hebrew)和日耳曼(Teutonic)三種歷史元素結合的產物。
古典元素即為整個藝術、科學、文學、法律、禮儀、思想、社交活動和各級政府模式,即除基督教以外的其他任何古希臘-羅馬傳給中世紀及近代歐洲的東西。這些一併構成了傳給作為文明代表的北方新民族的寶貴禮物。帝國的蠻族入侵者起初似乎的確對此漠不關心,導致希臘藝術家的傑作埋在了被占領的莊園和城市的垃圾之下;而古代聖賢和詩人的珍貴寫本,因其出自異教徒之手而被視為危及基督教信仰,往往遭到忽視而靜靜地躺在教堂和修道院的圖書館裡。然而,古典時代卻是中世紀的先師。
希伯來元素即為基督教,是近代文明中最為強大的因素。基督教令羅馬的蠻族征服者開化;用修道院、教堂和學校覆蓋了歐洲大陸;鼓舞了十字軍東征並大力提倡騎士精神。總之,基督教為所有生命帶來了顏色,為所有歐洲人建立了制度,歷史很大程度上是該宗教的命運與影響,而其源起於朱迪亞行省(Semitic Judaea),由羅馬傳教士帶給年輕的世界。新宗教宣揚的所有教義中包括:全神合一(Unity of God)、人皆兄弟(Brotherhood of Man)、靈魂不朽(Immortality)。這些教義將近代世界打造得與古代世界截然不同。
日耳曼元素即在羅馬帝國瓦解之時定居於歐洲中部及西北部或已深入羅馬各行省並參與到推翻羅馬帝國政權的使用印歐語系語言的蠻族:哥特人、法蘭克人、丹麥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及各親族部落。(2)儘管這些民族仍舊沿用原始民族相對匱乏的社會制度與習俗,但羅馬人卻在此方面極為富有。他們既沒有藝術,又沒有科學,也沒有哲學,但他們卻擁有取得發展、獲取文化、贏得進步的絕佳能力;正因如此,他們註定將會在未來的歷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57.凱爾特人、斯拉夫人和其他民族
我們已經知道羅馬人與日耳曼人是古羅馬衰落時期兩個聲名顯赫而又至關重要的民族,如果我們還能說出凱爾特人(Celts)、斯拉夫人(Slavs)、波斯人(Persians)、阿拉伯人(Arabians)、蒙古人(Mongols)和奧斯曼人(Turks)的名字,那麼,中世紀和近代歷史大劇中的主角們便全部走到我們的面前來了。
在中世紀初期,凱爾特人先於日耳曼人進入歐洲大陸的西緣,並與後來進入的民族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在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對抗註定一直延續至今。
斯拉夫人腹背受敵,後面有日耳曼部落不斷打壓,前面有凱爾特人奮力堵截。剛剛在近代之前脫離遊牧階段的這些民族,在中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並不明顯,但在近代時期卻起到了比其他歐洲任何民族都更為重要的作用。
波斯人在其位於幼發拉底河畔的原有居住地,建立起了新波斯帝國(New Persian Empire)(3),在7世紀薩拉森人(Saracens)崛起之前,這個國家的國王一直是君士坦丁堡皇帝最強大的對手。
阿拉伯人隱藏在他們的沙漠中,但是7世紀的時候,受到不可思議宗教熱情的鼓舞,開始從半島湧出,在不同的階段內與東、西部(4)的基督教國家分庭抗禮,註定構成中世紀時期的重要部分。
蒙古人和奧斯曼人隱藏在中亞。他們出現在11世紀後期,大部分改信伊斯蘭教;當閃語族的阿拉伯人的宗教熱情逐漸消退之時,他們卻狂熱依舊,信徒們擎起了新月旗,奧斯曼人終於在15世紀將新月標誌矗立於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St.Sophia)的圓頂之上。
中世紀時期漸近尾聲之時,東亞的一些偏遠國家將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隨著近代的到來,我們也將一睹新大陸以及大西洋彼岸的陌生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