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仁慈君主約瑟夫二世皇帝統治下的奧地利(1780—1790)
2024-10-08 17:45:22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217.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的理想和目標
和腓特烈大帝同時代的君主中最令人難忘的要屬特蕾莎女王的兒子約瑟夫二世(Joseph II)。約瑟夫在1765年就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等到母親特蕾莎1780年去世時他繼承了奧地利公國的王位。儘管不是開明君主中最偉大的,但是他卻是最好的一個。
約瑟夫二世的目標是使奧地利公國成為一個理想的國度。在他看來,這樣的理想國家擁有地理和道德思想上的統一性;換句話說,這樣的國家科學全面發展,權力都集中在君主手中,所有省得到相同的治理,所有的人民操同樣的語言並具有同樣的理想、傳統和願望。
218.約瑟夫二世的改革
當時奧地利的君主制卻和理想相反。約瑟夫希望將奧地利打造成和法國一樣在地理位置上緊湊,語言和風俗習慣上相同的國家。他消除了很多以種族、語言和歷史沿襲為基礎劃分的區域,致力於政府管理的統一性和簡單化。他將奧地利劃分為13個省,再將這13個省分割成更小的叫作「圈」(Circle)的單位。他在幾個邦國取締了農奴制。他關閉了超過2000座教堂,將其財產投入到建立學校、醫院和其他公共設施上。他頒布了著名的《寬容法令》(Edict of Toleration,1781),給予所有基督教派別以相同的權利。他在自己國家所有的城市裡創辦學校,所有的學生以同樣的方式學習同樣的內容。他建設圖書館並鼓勵科學研究。他減輕中世紀嚴格的司法懲罰使法律遵從理性。他強化製造業,並身體力行,辛勤勞作,據說他比自己國家的任何男性每天工作的時間都要長,為臣民和下屬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219.他處理與奧屬尼德蘭和匈牙利的關係
本書首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為了進一步實現他的計劃,約瑟夫試圖將幾乎獨立的奧屬尼德蘭(Austrian Netherlands)鬆散地合併到奧地利——大約相當於奧地利君主政體下一個省的規格。他漠視各省的制度、法律和傳統習慣,干涉人們的宗教信仰,用符合自己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制度來取代現存的教育體系。對各種事務的干涉引起了奧屬尼德蘭人的憤怒,尼德蘭人奮起反抗,並宣布從奧地利國王那裡獨立出來(1790)。
與此同時,約瑟夫也試圖用對待尼德蘭的方式武斷地處理匈牙利問題,目的是使這些地方德意志化。這樣的舉動也將匈牙利臣民逼到了反抗的邊緣。局勢變得岌岌可危,除了農奴保留了約瑟夫賦予他們的自由權利,躺在病榻上的約瑟夫被迫取消了所有的改革措施並讓一切恢復了原來的樣子。
220.約瑟夫改革失敗的原因
約瑟夫二世是歷史上最為可悲的人物之一。心力交瘁的他死於1790年,直到去世他都一直耿耿於懷:自己為了讓臣民過上滿意幸福的生活而勞累一生,理應得到他們的愛戴,但是他給他們帶來的卻是動盪和不幸,他得到的不是人民的感激,而是忘恩負義。
除了取消農奴制和修訂法律外,約瑟夫的大部分改革都遭遇了失敗。這不是因為他所做的改革不是國家所需要的,而是如果沒有智慧和耐心,只憑藉良好的意願是不足以促成改革的,約瑟夫缺少的正是耐心和智慧。腓特烈大帝如此評價約瑟夫:「約瑟夫是一個好人,但是他總是急於求成。」缺乏耐心開始和等待結果,可以從他修建公園的方式中體現出來:他花費巨大的代價去種植已經長成的樹木,而不是悉心栽下幼苗。
約瑟夫還缺乏智慧,改革者必須要考慮到人民的信仰、習慣和人類種族的偏見。就像傳記作家帕加內爾(Paganel)評論的那樣:「只有在上帝的手中,人才能像黏土一樣被任意塑造。」
221.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
約瑟夫二世是最後的仁慈君主之一。(60)歐洲因這些仁慈君主而受益。在歐洲大陸的多個國家,他們的一些改革持久地、確確實實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但是開明君主的改革受阻也正是因為他們是君主,他們的執政理念將人民排除在參與改革之外,但是所有真正的改革都必須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正如巴克爾(Buckle)在他的《英國文明史》(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England)一書中寫道:「除非改革是來自大眾的思想,人民自己有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否則沒有改革能夠獲得真正良好的結局。」
改革也不應該完全寄託於一個人身上。這也是君主改革運動的致命弱點。當仁慈君主去世,很多改革也就隨著他們生命的終結而終止了。
約瑟夫二世去世前一年,法國革命就已經開始了。各國人民和他們的君主過去都一直寄希望於他們的哲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但是,這個時候他們自己成了改革者的角色。我們會看到他們在這樣的新角色里取得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