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世界近代史> 第三章 西班牙的崛起;西班牙與天主教的關係

第三章 西班牙的崛起;西班牙與天主教的關係

2024-10-08 17:44:37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第一節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統治(1519—1556)

  37.導言

  公元1500年,在尼德蘭的根特市,一位王子誕生了,他註定要對16世紀的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他就是查理,奧地利大公美男子腓力(Philip the Handsome)和西班牙斐迪南二世與伊莎貝拉女王的女兒胡安娜(Joanna)的兒子,後來著名的查理五世皇帝。

  查理幸運地成為四大王室的繼承人——奧地利、勃艮第、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這些王室由於政治聯姻而結合在一起(26)。在查理19歲之前,由於先輩的去世,四個王朝的王冠都落到了他一個人的頭上。

  儘管有這麼多的世襲的王位等著他,年輕的查理最先得到的卻是通過德意志選帝侯選舉產生的聖羅馬帝國的皇冠。選舉完成後,他成為查理五世皇帝,而在此之前,他只有卡洛斯一世的頭銜。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38.權力平衡被西班牙打破

  在中世紀即將結束之際,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對義大利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入侵,這讓其他國家都警覺起來,唯恐法國在歐洲事務中獲得過度的影響力。為了防止出現這樣的局面,歐洲其他國家組成一個聯盟,把法國擋在其合適的疆界內。這就是歐洲著名的「大陸均勢政策」(27)(Balance of Power among the European States)。

  從那時起,直到現在,「維持這種均勢」一直是歐洲各國外交的基礎。政治家們都盡力確保沒有國家可以獲有過多的權力或影響力來威脅到其他國家的獨立。儘管如此,仍然不斷有某個歐洲國家的過度崛起來打破這種均衡的局面。為了阻止對這種均勢的破壞或者為了恢復已經受到影響的均衡,各國之間結盟、簽約和戰爭組成了近代歐洲政治史的主要部分。

  16世紀西班牙的強大引起了鄰國的恐懼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些國家的政策和軍事行動。下邊我們來談談查理五世及其兒子腓力二世(Philip II)統治西班牙時期的主要政治事件。

  39.查理五世與宗教改革運動

  與他在政治領域的舉措同等重要,查理五世和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的關係構成了他生活和工作的重要部分。對羅馬的天主教會來說,年輕的皇帝把自己擺到了天主教派領袖的位置上,是非常幸運的。在他統治期間,不僅舉全國之力來排除改革異端,而且還把這一政策傳給了自己的後繼者。

  查理支持舊宗教反對新教,在思想和政策上都有這樣的傾向。儘管對教皇充滿懷疑和嫉妒,但是查理強烈地讓自己繫於天主教會及其信條,並堅信作為基督教的君主,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根除領地內的異端。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治國理政的。他深信當時的一個流行的觀點,沒有國家能夠容忍兩種教義的共存,政治統一需要宗教上的統一;他不僅將這一信條應用到西班牙和其他世襲的領地上,而且把自己所有的領土作為一個整體,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德意志和其他國家都一樣地壓制宗教改革思想。

  40.查理的兩大勁敵

  如果查理一開始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壓制宗教改革運動上,改革的思想將很難在他的領地內立足。但是對改革者來說,幸運的是查理在自己統治的前半期並沒有多少精力來考慮宗教的問題,因為當時兩個強大的君主,法國的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1515—1547)和土耳其的蘇萊曼大帝(Solyman the Magnificent,1520—1566),不斷地攻擊查理的領地。一次又一次,當查理想要對德意志的新教王公採取嚴厲措施的時候,這兩位君主的單獨行動或是同時行動總是給他帶來威脅,迫使他不得不推遲自己對異端的征伐。

  41.查理和弗朗索瓦之間的較量和戰爭(1521—1544)

  弗朗索瓦成為查理在帝國權威競爭中的主要對手。當德意志選帝侯將權力授予西班牙君主查理的時候,弗朗索瓦非常失望。在其統治的餘下時間裡,由於查理的領地幾乎包圍了法蘭西王國,弗朗索瓦一直對查理心存嫉妒並不斷地發動戰爭。(28)義大利成為了兩位君主的主要戰場,因為西班牙和法國都想拿下亞平寧半島來作為自己的領地。(29)

  42.弗朗索瓦和查理之間戰爭的影響

  弗朗索瓦和查理之間戰爭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涉及廣泛而又意義深遠。

  首先,新教獲得了充足的時間在德意志北部和其他國家鞏固自己的實力並最終使得後來的所有破壞行動都無能為力。

  其次,戰爭阻止了歐洲天主教國家的聯合,在此期間,很多國家遭到了奧斯曼帝國的攻擊而損失慘重。匈牙利戰火紛飛,羅德島淪陷,而地中海幾乎成為土耳其人的內海。

  最後,這些戰爭的主戰場為義大利,使得義大利遭受可怕的打擊,摧殘了文藝復興所有美好的前景;但是,與此同時,戰爭風雲也越過阿爾卑斯山為法國和其他北歐國家播下了文學藝術的種子。法國的文藝復興就起於這時的義大利戰爭。

  43.弗朗索瓦對瓦勒度派的迫害(1545)

  弗朗索瓦和查理之間的停戰使雙方都騰出精力來處理國內的宗教異端問題。兩個國家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為在雙方交戰期間,改革派的教義在各個階層都得到了迅速傳播。

  弗朗索瓦對異端教徒的最嚴厲的打擊落到了瓦勒度派(30)(Waldenses)頭上。瓦勒度派信徒是皮埃蒙特和普羅旺斯高山地區很多小村莊裡的簡樸而又平和的居民。這些人在中世紀後期卻被當成了異端教徒,同新教改革者一起遭到了迫害。成千上萬的人被斬首,更多的人被燒死在火刑柱上。後來,更多的迫害降臨到他們頭上,最後,那些不幸的殘存者在深山裡找到了避難之所,得以將自己的宗教信仰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44.查理與德意志新教王公之間的戰爭

  查理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者。出於自己宗教信仰的激勵,更是因為擔心德意志新教——新教王公和自由城市已經聯合成為施馬爾卡爾登同盟(Schmalkaldic League)——的發展會危及自己的權威,查理決定鎮壓所有的改革運動。

  因此,在路德去世的1546年,查理在德意志天主教徒的援助下,對新教聯盟發起了進攻。剛開始,進攻取得了成功,但最終,這場戰爭被證明是查理統治時期最為恥辱和災難性的戰爭。他的軍隊遭受嚴重的失敗,最終他不得不放棄讓自己的德意志臣民都在宗教上達到統一的行動。

  45.《奧格斯堡宗教和約》(1555)

  1555年,在奧格斯堡召開會議,討論德意志宗教分離的問題,會議最終達成一致:所有的王公都可以選擇羅馬天主教和《奧格斯堡信綱》(31)(Augsburg Confession),並且有權把自己的宗教變成自己臣民的宗教(3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宗教自由只是對王公和政府而言的;人民個人並沒有選擇的自由,每個臣民必須遵從自己王公的選擇,信仰王公的宗教信條。

  但是這份和約制定了一個重要的例外情況。天主教堅持主張教會的王公——主教和修道院長——在選擇成為新教教徒之後需向天主教教會上交其職位和收入。而這一重要條款作為「教產保留」最終成為了《奧格斯堡宗教和約》(Religious Peace of Augsburg)的一部分。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由於雙方對其條款的誤解和違反,為後來可怕的三十年戰爭埋下了伏筆。

  46.查理退位

  奧格斯堡會議取得了宗教上的和平,而查理五世扮演著第二個戴克里先(Diocletian)的角色。他長期以來都想著要在人生最後的日子去修道院過著歸隱的生活。與德意志新教王公們的較量所帶來的失望,年歲的增長,以及統治晚期如陰雲般纏繞的麻煩促使查理採取行動。隨後,他把自己最喜愛的兒子腓力扶到尼德蘭(33)(1555)和西班牙及其殖民地(1556)統治者的位置上,最後,他隱退到西班牙西部的尤斯特修道院(Monastery of Yuste),在那裡度過人生最後的短暫時光。

  曾經有一個傳說:查理五世在尤斯特修道院擺放了幾座鐘表,想讓它們同步調運轉,結果徒勞無功。為此,他反思道:「我曾經愚蠢地認為能夠讓所有人擁有共同的宗教信仰,現在我甚至無法讓兩座鐘表保持相同的時間。」

  這個故事可能是虛構的,因為查理似乎從來沒有懷疑過只有武力才能保證信仰的統一。在尤斯特修道院歸隱期間,他對當初自己沒有在沃木斯燒死路德表達了深深的遺憾。他不斷地敦促腓力採取更為嚴厲的手段對付異端分子,甚至因為聽說了一些「惱人的教義」在西班牙傳播後,為了根除異端,都抑制不住想重新出山。

  第二節 腓力二世統治下的西班牙(1556—1598)

  47.腓力的性格和統治原則

  與他的父親不同,腓力是典型的西班牙人。他代表了典型的西班牙民族的性格、理想和信念,就如同路德代表了德意志民族的性格一樣。他的思想就是西班牙人民的思想,他的良知就代表著西班牙民族的良知。

  作為一個真正的西班牙人,腓力擁有很強的宗教性格。像清教徒克倫威爾一樣,腓力也深信是上帝選擇自己來完成他的使命。但是為了能夠完成上帝的使命,他認為必須掌握足夠的權力。而在腓力的思想里,絕對權力的基礎就是宗教的統一。宗教的分裂就意味著國家的分裂。因此,腓力治國理政的工具之一就是宗教裁判所。他利用宗教裁判所壓制異端,這不僅因為他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相信異端邪說是蓄意的罪惡,應該受到嚴厲處罰,而且更因為他認為異端邪說是叛國的。

  腓力具有非凡的治國才能,他工作起來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到無休止的國事中。他凡事親力親為,不容他人置喙,大臣都只是辦事員而已。他甚至干涉或試圖干涉臣民的私事——如何著裝,什麼時候可以使用車輛,如何教育後代等。在這樣的制度下,整個西班牙只有一個大腦,只有一個思想指引國家。所有地方的自由和個人主動性都被壓制。這種高度集權的政府體系被腓力傳給了繼任者,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西班牙人民的不幸。

  腓力統治下最重要的事件當然是,他對尼德蘭起義的武力鎮壓和用「無敵艦隊」(Invincible Armada)進攻英格蘭。這些事件與尼德蘭和英格蘭各自的歷史聯繫在一起,我們在這裡只是一筆帶過。(34)

  48.腓力對摩里斯科人的「神聖戰爭」(1570—1571)

  1492年,當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征服格拉納達時,摩爾人(Moors)得到承諾:他們的公民權會受到保護並擁有宗教信仰自由。但是查理五世卻背信棄義逼迫他們改信基督教。摩爾人無奈屈服,表面上遵從基督教的要求,但私下裡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信仰。

  腓力認為自己有義務強迫摩里斯科人(Moriscos)——他們在改變信仰之後被這樣稱呼——徹底地洗刷他們古老信仰和習俗的痕跡。所以腓力頒布詔令,規定摩里斯科人不得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或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必須給自己的孩子起基督教的教名,並送到基督教教會學校上學。摩里斯科人對此堅決反抗。

  摩里斯科人的反抗遭到了無情的鎮壓,因為擔心這些地區的摩里斯科人會向來自地中海的穆斯林人開放門戶,腓力下令把所有格拉納達的摩里斯科人都放逐到半島的中心和北部地區。這一命令被無情地執行,所有具有摩爾血統的人——男人、女人、孩子——都被迫踏上了絕望的放逐之旅。

  49.土耳其艦隊勒班托海戰的失敗(1571)

  腓力殘酷地對待他的摩里斯科人臣民,幾乎對西班牙造成致命打擊,但是,他卻幫了整個基督教文明一個大忙。他的舉動幫助基督教世界抑制了奧斯曼土耳其在地中海的發展。在這之前,土耳其人攻占了重要的賽普勒斯島(Cyprus)並且襲擊了馬爾他(Malta)的醫院騎士團(Hospitalers)——馬爾他島曾因騎士團的傑出的防禦而免於落入異教徒之手。整個基督教世界大為震動,教皇、威尼斯人和腓力二世等人結成一個聯盟。一支龐大的艦隊被組建起來,腓力二世的同父異母弟奧地利的唐·胡安(Don John of Austria)為其統帥。

  聯軍艦隊在希臘西海岸的勒班托海灣(Gulf of Lepanto)遭遇了土耳其的分艦隊。這場戰爭之慘烈在地中海軍事史上自羅馬人和迦太基人的第一次布匿戰役之後再無可比。奧斯曼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成千上萬被關在土耳其槳帆船上的基督教戰俘被解救出來。所有基督教國家為之歡欣鼓舞,其意義不亞於第一批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

  勒班托海戰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為它標誌著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之間長達1000年鬥爭的轉折點。儘管穆斯林也曾經遭受過許多挫折,但是在此之前籠罩在基督教世界南部和東部的威脅——前有阿拉伯,後有奧斯曼土耳其這樣的穆斯林強國——從來沒有像這次戰役那樣得以解除。勒班托海戰的勝利徹底驅散了基督教世界的恐懼烏雲。奧斯曼土耳其人雖然後來在其他地方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再也沒有恢復這一場災難中喪失的威望,並且從此之後逐步走向衰落。

  50.腓力去世(1598)

  1588年,腓力以他的「無敵艦隊」向英格蘭——當時新教的堅固堡壘——發動了著名的襲擊。但是,腓力的這一行動卻以失敗告終。10年之後,腓力去世,從而也結束了他對西班牙的長期統治。

  51.驅逐摩里斯科人(1609—1610);丟失尼德蘭

  腓力二世去世以後,西班牙在權威、聲望和影響力上都逐漸衰退。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班牙統治者的偏執和暴政。因此,在腓力三世(Philip III)統治時期(1598—1621),由於對摩里斯科人的驅逐而使西班牙的製造業和其他產業都遭受了沉重打擊,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腓力二世曾經將格拉納達的所有的摩里斯科人向內陸地區驅逐。現在,全西班牙都要完全地清除這個「邪惡的民族」,西班牙的土地上將不留一個異教徒。腓力三世相信這樣驅逐異教徒是取悅上帝的儀式,就像當初希伯來人將迦南人(Canaanites)從巴勒斯坦趕走一樣。但是腓力三世這樣做還有其他的動機。摩里斯科人被控告——並非沒有根據,他們因對受到的壓迫和迫害如此的絕望,就與非洲的摩爾人以及奧斯曼土耳其人一起謀劃入侵西班牙,從而威脅到西班牙的和平和領土完整。

  在1609年至1610年間,所有摩爾人的後代——超過50萬最聰明、技術精湛而又勤勞的所有摩里斯科人後裔的半島居民——基本上都被驅逐流放到北非地區。曾經人口眾多、風景優美的地方變成了空蕩的村落和荒蕪的土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西班牙遭受了多麼沉重的打擊。它確實實現了宗教統一,但是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西班牙在半島遭受重創的時刻,她在外部的屬地也遭到損害。在我們稱之為《1609年停戰協定》(Truce of 1609)中,西班牙被迫承認新教尼德蘭(荷蘭)事實上的獨立。在這些省份脫離出去後,西班牙失去了它最寶貴的屬地。(35)

  52.小結

  西班牙現在已經從歷史舞台上第一流強國的序列中消失了。歷史學家勞倫特(Laurent)將西班牙從歷史舞台的退出和查理五世退隱到尤斯特孤寂的修道院相比。他說:「在16世紀,西班牙在世界舞台上作為一流強國而熠熠生輝,她的名字威震新舊兩個世界,但是隨後她淪入寂寂無聞的地步,就像查理五世在自己生命的最後階段隱入孤寂的修道院一樣。」(36)

  對西班牙16世紀歷史的簡單回顧,至少能揭示其失敗和迅速衰落的兩個原因:第一,在歐洲錯誤的帝國政策讓她捲入了永無休止而又毫無結果的戰爭中;第二,政治上的專制和宗教上的偏狹。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