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世界近代史> 第四章 都鐸王朝和英國宗教改革運動(1485—1603)01

第四章 都鐸王朝和英國宗教改革運動(1485—1603)01

2024-10-08 17:44:40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第一節 概述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53.都鐸王朝

  對英國人民來說,都鐸王朝(37)時期是一個令人激動而又充滿變故的時代。它見證了雅典文明以來世界在藝術、科技、貿易和文學等領域的蓬勃發展。但是這個時期的偉大事件是宗教改革運動。正是在都鐸王朝的統治下,英格蘭脫離了羅馬教皇的統治,新教在英倫三島上站穩了腳跟。本章主要講述這些偉大的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54.英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及其先兆

  與其他地方相比,英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明顯帶有雙重性。首先,英格蘭激烈地從羅馬教會帝國的統治下脫離出來,這在亨利八世的統治下實現。然而在教義、宗教儀式和信仰形式上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

  其次,英格蘭教會擺脫了羅馬天主教而取得了獨立後,逐漸改變了其教義和儀式。這主要是在愛德華六世的統治下完成的。因此,英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首先是一場反抗,然後才是一場改革。

  這場脫離運動實際上是英格蘭和羅馬教皇之間長期爭端的高潮。(38)用歷史學家格林(Green)的話說就是:「在長達300年的時間裡,羅馬教皇一直是英國人的痛。」英國議會多次通過法案宣布教皇不應在英格蘭如此如此。正是英國人對外來統治者的敏感,使得亨利八世在帶領英格蘭脫離羅馬教皇教會帝國的改革運動相對輕鬆。

  第二節 亨利七世的統治(1485—1509)

  55.「仁愛」王稅

  都鐸王朝的首位國君亨利七世(Henry VII)的主要罪惡是貪婪和專制。他從富裕的臣民手裡聚斂錢財的手段之一就是冠以「仁愛」之名的王稅(Benevolences)。《大憲章》(Magna Carta)禁止國王在沒有獲得議會同意的情況下強行收稅,但是亨利七世並不喜歡和議會商談,他希望自己能夠像歐洲大陸的其他君王一樣自主決定如何管理國家。所以,「仁愛」王稅就成為正稅的替代品,而它們實際上不過是富貴階層迫於道德壓力饋贈給國王的禮金。

  亨利七世的大臣紅衣主教莫頓(Cardinal Morton)在推動這一饋贈方面尤其成功。對那些生活富足的人,莫頓會說他們完全有能力向自己的君主慷慨解囊;對那些生活窘迫的臣民他又會說他們的節儉生活會讓他們變得富有。這種頗具諷刺意義的自相矛盾在歷史上得名「莫頓之叉」(Morton’s Fork)。

  56.航海大發現

  正是在亨利七世在位期間,地理大發現擴大了世界的疆域。哥倫布向歐洲宣布在西方還有大陸存在;而達·伽馬繞過好望角發現了通往東印度的海上通道。

  亨利七世委派在英格蘭經商的威尼斯航海家約翰·卡伯特(John Cabot)和他的兒子前往西部和北部海域進行航海探索。在向西航海的過程中,卡伯特沿美洲大陸到達紐芬蘭並以英國的名義將其占據(1497)。卡伯特可能是第一位將視野拋向新大陸內陸的歐洲人,因為這時候哥倫布僅僅是到達了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地區。

  在這些發現之後,卡伯特和他的兒子塞巴斯蒂安(Sebastian)宣布美洲海岸從拉布拉多到佛羅里達都歸英國所有。這次宣稱擁有的領地包括了北美洲最好的地方,而這裡也成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第三個,也是最為廣闊的家園。

  第三節 亨利八世(1509—1547)切斷英格蘭與教皇的聯繫

  57.紅衣主教沃爾西

  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王位傳給了18歲的兒子亨利八世(Henry VIII)。亨利八世精力充沛又倔強固執。在年輕的亨利八世統治(39)的開始,我們必須要介紹一下他最偉大的大臣托馬斯·沃爾西(Thomas Wolsey,1475?—1530)。沃爾西是這個時代最受人矚目的人物之一。歷史學家霍林斯赫德(Holinshed)如此形容沃爾西,「口才出眾,充滿智慧;但是又野心勃勃」。亨利八世委任他為約克郡的大主教,後來又任命他為王國大法官;而羅馬教皇任命他為紅衣主教,並作為教皇在英格蘭的使節。沃爾西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掌管政府和宗教事務的雙重首腦。

  沃爾西是一個愛國者,是他那個時代最好的愛國者。他考慮的是英格蘭的需求,因他仍然感覺到舊封建時期的各種動盪的影響,所以他主張採取強力手段來治理國家。他的首要目的就是讓英國王室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及絕對權威;他第二個目的就是要讓英格蘭成為歐洲政治的中心,法國、西班牙和教皇之間矛盾的調節者。他在這兩個目標上都取得了成功,他使得亨利的統治無比穩固,並讓英格蘭在歐洲獲得了巨大的聲譽。

  58.「護教者」亨利

  在亨利八世統治初期,馬丁·路德在維滕貝格發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和其他西方基督教國家一樣,英格蘭也受到了影響。不久之後,當路德直接向教皇權力發起攻擊之時,亨利八世寫了一篇拉丁文論文來反駁路德的論點。

  教皇利奧十世(Leo X)為了表彰亨利對天主教的支持而授予他「護教者」的頭銜(1521)。這一頭銜在亨利帶領英格蘭國教脫離教皇統治之後仍然保有,並一直被他的後繼者保留下來。然而,亨利八世所維護的信仰和他剛開始獲得這個頭銜時已經完全不同了。

  59.亨利尋求與凱薩琳離婚

  我們現在需要講述一下,一些情況的出現很快將亨利從一個狂熱的教皇支持者變成教皇的敵人。之前,亨利娶了自己的寡嫂阿拉貢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Aragon)——他已去世的哥哥亞瑟的妻子,但是這樁婚姻只是政治聯姻而不是出於愛情。亨利和凱薩琳一共生了5個孩子,除了體弱多病的女兒瑪麗存活下來,其他幾個都不幸夭折。沒有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王位,亨利好像看到這是上天對他娶了自己嫂子的不滿的信號。而亨利愛上了安妮·博林(Anne Boleyn),女王身邊的一個美麗活潑的侍女。這份新的感情快速升溫,亨利確信自己應該結束與凱薩琳的婚姻了。因此,亨利請求教皇克萊門特七世(Clement VII)允許他離婚。克萊門特沒有立即作出決定,拖了兩年之後,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影響,克萊門特下令亨利和凱薩琳到羅馬來見他。

  60.沃爾西失寵;他的去世(1530)

  亨利的耐心幾近耗盡。有人告訴他,沃爾西在幫助他離婚這件事上並沒有盡力,亨利於是將沃爾西從大法官的位子上趕了下來。沃爾西樹敵過多,博林和其他人對他的憎恨造成了他的下台。最終他因莫須有的叛國罪而遭到逮捕。在前往倫敦的路上,沃爾西的情緒和健康都受到了嚴重打擊,並染上了致命的高燒。臨終之際,沃爾西躺在萊斯特修道院的修士懷裡進行了自我反省,他說:「如果我能夠像忠於我的國王那樣向上帝盡責,上帝絕不會令我如此狼狽。」

  沃爾西在宗教事務上確實不像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那樣盡職盡責,作為政治家,他對國王的要求和命令完全服從,甚至有時候都甘願拋棄自己的良知。

  61.托馬斯·克倫威爾

  沃爾西下台之後,他親自提拔起來的托馬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迅速上位。在接下來10年的時間裡,強勢而又不擇手段的克倫威爾重新塑造了亨利政府的政策。他主張通過摧毀國家的其他權力來建立王權專制主義。克倫威爾意志堅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採用極其恐怖的手段,因此他掌權的這段時期被稱作「英國的恐怖統治」。對那些反對他或讓他和國王不開心的人,他都讓他們付出了血的代價。

  亨利對克倫威爾的大膽建議言聽計從。克倫威爾建議他立即同教皇談判,同時宣布脫離羅馬教皇的管轄,宣稱自己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領袖,並通過自己的法庭獲得了批准離婚的判決。

  62.與羅馬決裂的首批法案(1533—1534)

  克倫威爾的建議立即得到執行,英格蘭很快就脫離了羅馬教皇的統治。亨利首先不顧教皇不得擅自行動的威脅,秘密和博林結婚,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

  這時的議會對亨利完全服從,通過了一項《限制上訴法案》(Act in Restraint of Appeals,1533),法案規定:任何英國人把官司繞過英國法庭而提交到羅馬教廷的行為都屬於犯罪。這一法案阻止了凱薩琳繞過英國法庭向羅馬教皇上訴的企圖。亨利任命劍橋的神學博士托馬斯·克蘭麥(Thomas Cranmer)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麥阻止法庭對亨利和凱薩琳的婚姻進行審判,並隨後宣布國王和凱薩琳的婚姻無效。

  接下來的一年(1534),亨利利用議會通過了重要的《教職收入法案》(Act of Annates),該法案禁止大主教和主教職位的聖職首年捐交給羅馬教皇,並下令所有這些收入都應該上交英國國王。

  63.《至尊法案》(1534)

  亨利和他的議會法案在羅馬被認為是對教皇的不敬。教皇事先並沒有和亨利有任何溝通,迅速頒布詔令:宣布其基督教臣民無需向亨利效忠。

  亨利採取了最後的決定性行動,他從議會通過了著名的《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1534)。這項法案使亨利成為「英格蘭國教的唯一至高的首領」,對教會職務和事務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並且將之前流入羅馬教皇財庫的收入轉到了自己手中。而法案還規定任何拒絕國王授予的頭銜的行為都屬於叛國。

  這一與過去決裂的行為自然招致了很多不滿,很多人因此而被處死。這場暴行中最著名的犧牲者就是羅切斯特主教約翰·費舍爾(John Fisher)和曾經多年作為亨利主要執政顧問之一的托馬斯·莫爾爵士(Sir Thomas More)。兩個人都被送上斷頭台(1535),因為他們拒絕承認亨利和凱薩琳離婚的有效性以及國王在宗教事務方面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托馬斯·莫爾被處死尤其招致了廣泛的譴責和恐慌。

  64.鎮壓修道院(1536—1539)

  對修道院的鎮壓是亨利作為英格蘭國教最高領袖發動的初步行動之一。他決心拆毀這些宗教建築物,首先因為他覬覦他們的財富,當時修道院擁有的財產很可能占據英國國家財產的1/5。另外,修道院公開或秘密反對亨利在宗教事務方面的至尊地位,這自然引起亨利對他們的嫉恨和不滿。這也是他決定拆毀修道院的另一原因。

  為了讓自己的行動有個合理的藉口,亨利計劃給這些修道院的行為定性為不道德。因此,他委任了一些專員來檢查修道院並向他匯報他們的所見所聞。報告中指出一些小的修道院行為不端,而大的修道院則沒有什麼過失。很多大修道院都是作為學校和旅館向求上門來的窮人發放賑濟。

  但是,這些大修道院最終也沒有逃脫被毀掉的命運。在1537年到1539年這段時間裡,所有的修道院都被拆毀,它們的主人一般都自願把財產交到國王手中以免比損失房屋和財產更糟糕的事情出現。1539年,議會通過法案規定所有的修道院財產都歸國王所有。(40)

  至此,共有645座修道院被拆毀。這些修道院被拆得七零八落,每一條鐵塊或鉛塊都被抽出,沒有保護的院牆最終淪為爬滿常青藤的廢墟。被剝奪財產的教會人員都領到了一筆小額的補償金,這一定程度上讓他們避免由於被驅逐而造成生活上陷入更大的困境。

  拆毀修道院是進一步褻瀆和掠奪這片土地所充斥的聖跡、聖像、聖祠的一個信號。在坎特伯雷對著名的朝聖者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聖祠的破壞是其中的典型。聖徒貝克特因反對亨利二世而擁護教皇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被以叛國罪判定為叛國者。他的屍骨被從聖祠里拖出並焚燒,而聖祠的很多富麗堂皇的裝飾和貢物——大量的珠寶及貴重物品都被沒收歸王室所有,這也許就是亨利八世對貝克特憤怒的真正秘密。

  被沒收的修道院的巨額財產進入亨利手中後,一部分用於修建學校和安置新的教會人員,還有一部分作為其他公用事務的資金;但是最大的一部分土地財產則被賤賣或直接賞賜給國王的親信。今天很多英國大家族的財富就是來自這時罰沒修道院的財產。因此,新的貴族階層出現了,他們的利益使他們反對重返羅馬天主教會;因為那樣的話,他們的財產很可能重新被修道院收回。

  65.鎮壓修道院對議會的影響

  解散修道院對議會上院的影響是,它對英國憲法自由的影響是災難性的。議會上院在此之前一直是對王權的制衡。對議會修道院一系的重創使得已經衰退的在上院保有席位的世俗貴族的力量因為解除大小修道院院長的職務進一步被削弱。(41)與此同時,保留下來的神職人員,兩名大主教和主教完全變成了國王的附庸,《至尊法案》使得國王成為英國教會至高無上的宗教首領。

  上院幾乎終止了其作為獨立思想和意志的主體機構。由於下院裡都是對國王言聽計從的議員,英國政府現在已經變成了絕對的君主專制。

  後來經過漫長的鬥爭,就像我們看到的,英國人民才從國王手裡奪回了部分權力——當初通過脫離羅馬天主教的進程而獲得,重新恢復了政府初期的特徵。

  66.信仰統一法案(1539)

  議會將修道院財產和權力移交國王手中的同一年,又根據國王的意見通過了一項所謂的「在基督教某些教義方面取消差異觀點法案」。根據這項法案,舊教會的聖餐禮布道、牧師的禁慾、私人彌撒、向牧師懺悔,還有其他信條都被認為符合上帝的法理,任何人對這些教條提出、傳播或實施反對意見都是犯罪。否認聖餐禮變體論(Doctrine of Transubstantiation),甚至在其他方面對法案涉及的內容有間接的冒犯,都會受到燒死的懲罰。

  很難說亨利統治下的英國教會應該叫什麼,它既不是新教,也遠不是真正的天主教。它的懲罰方式特徵決定了它非此亦非彼。天主教和新教教徒都受到迫害,甚至被處死。某次,3名天主教徒拒絕承認國王才是英國教會的合法領袖,另有3名新教教徒質疑聖餐禮,都被處以死刑。

  67.亨利的妻子們

  亨利和妻子們的麻煩構成了英國國王歷史上詭異和令人不齒的一頁。安妮·博林對亨利的感情只保持了幾個月的時間,她因對國王不忠而被砍頭,留下了女兒,後來成為著名的伊莉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處死博林的第二天,亨利就同簡· 西摩爾(Jane Seymour)結婚。第二年,西摩爾就死了。不過她為亨利國王生了一個兒子愛德華(Edward)。

  亨利國王的第四任妻子是克里維斯的安妮(Anne of Cleves),不過她作為王后的時間也只有短短的幾個月。(42)亨利又愛上了一個年輕女子凱薩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安妮因在和亨利通婚之前有婚約的罪名而被國王休掉,隨後,亨利和凱薩琳結婚。但是後來有證據表明凱薩琳在結婚之前就行為不檢,得到了被砍頭的下場。貪戀女色的亨利國王的第六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是凱薩琳·帕爾(Catherine Parr)。帕爾行事謹慎,一直陪伴亨利八世至他去世。

  68.亨利去世及他的性格;他的功績

  亨利死於1547年。關於他的個性,一直有不同的見解。但是都承認亨利為人殘忍專制,自私而好干涉。儘管他將英國國教從羅馬天主教會那裡獨立出來,但是英國人民並沒有因此對他心存感激;因為他這麼做完全是出於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是為了臣民的福祉,也不是對宗教改革的同情。

  另一方面,亨利在位時期,英國掌握了海上霸權,這令英國人感到驕傲並對亨利國王感激不盡。亨利高瞻遠矚,認為英國必須在海上開拓自己的國土,而不是在歐洲大陸。因此,他對海軍情有獨鍾。當其他歐洲大陸的君主創建優秀的陸軍的時候,他已經為英國建立了「常駐海軍部隊」。他對戰艦不斷改良完善,首次取代了划槳船,而這走在了世界海軍發展的前列。按照一位著名的海軍軍事家的說法,亨利的統治下英國海軍「完全是一個全新的部隊,之前世界上從未見過的海軍」。他對英國海軍的改造某種程度上類似於蒸汽發動機取代人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