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文學美術01
2024-10-08 17:31:39
作者: 呂思勉
晉、南北朝,為文字趨於靡麗之世。以諸葛亮之綜事經物,而人或怪其文采不艷,見《秦漢史》第十九章第六節。即可見當時之風尚。《抱朴子·喻蔽篇》,述時人論王仲任者,病其「屬辭比義,不盡美」,亦此等見解也。葛氏雖正其非,然其所作之文,亦繁而不殺。
《鈞世篇》論今人之文學,不必不如古人,其說多通。然又云:「俱論宮室,奚斯路寢之頌,何如王生之賦《靈光》?同說遊獵,叔曰盧鈴之詩,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並美祭祀,《清廟》《雲漢》之辭,何如郭氏《南郊》之艷?等稱征伐,《出軍》《六月》之作,何如陳琳《武軍》之壯?」則亦病古之醇素,而貴後之雕飾矣,可見自拔於風氣之難也。《晉書·劉頌傳》詳載其奏疏,且稱之曰:「游目西京,望賈誼而非遠,眷言東國,顧郎(左豈右頁)而有餘。」可謂以言存其人矣,然又譏其文慚華婉。《傅咸傳》云:「好屬文論,雖綺麗不足,而言成規鑒。」皆眷眷於文辭。此等皆時人之議論,為史氏所采者也。
曹魏之世,文章雖尚華飾,去古尚不甚遠。晉初潘、陸,稍離其真,然迄宋世,尚有雅正之作。至齊、梁而雕琢塗澤愈甚矣。北方文字,初較南方為質樸,至其末葉,乃亦與之俱化焉。南朝文學之華靡,至梁之叔世而極。所謂宮體是也,見《南史·徐摛傳》。北朝則大盛於北齊後主之世。祖珽奏立文林館,召引文學之士,一時稱盛焉。見《北史·文苑傳》。《傳》云:「永明、天監之際,大和、天保之間,洛陽、江左,文雅尤盛。彼此好尚,雅有異同,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辭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辭,清綺則文遇其意。理深者便於時用,文華者宜於詠歌。此南北辭人得失之大較也。」然又云:「革車電邁,渚宮雲徹,梁荊之風,扇於關右。狂簡之徒,斐然成俗。流宕忘反,無所取裁。」則周人雖欲復古,亦未能自立於風氣之外矣。
斯時綴述之家,多務搜集辭藻。葛洪所謂以古書當山淵,採伐漁獵其中者也。《鈞世篇》。辭藻富麗者;吐屬仍貴自然。《顏氏家訓·文章篇》曰:「沈隱侯曰: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覺,若胸億語也。深以此服之。」用事若胸億語,則於語言之法無背,此行文之正軌也。若乃有意堆砌,致使辭浮於意,則雖庾信之富麗,論者且訾為辭賦之罪人矣。《周書·信傳論》。
又其甚者,如《顏氏·勉學篇》所譏:「既不學問,而又羞為鄙朴。道聽途說,強事飾辭。一二百件,傳相祖述,尋問莫知緣由,施安時復失所。」則為絕物也矣。此等人並不讀書,然讀書者亦不必皆善雕飾。劉晝以舉秀才不第,發憤緝綴辭藻,已見第二十二章第四節。
晝制一首賦,以《六合》為名。自謂絕倫,吟諷不輟。以呈魏收。收謂人曰:「賦名六合,其愚已甚,及見其賦,又愚於名。」此真可發一笑。顏氏云:「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鈍學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終歸蚩鄙。但成學士,自足為人,必乏天才,勿強操筆。」《文章篇》。學問自有其真,夫豈鈍根所能就?顏氏所云,亦經生呫嗶[10]之業耳。然善用所長,亦足自立,究愈於強用所短者也。而一時風氣鼓盪,必率天下之人而出於一途。則知流俗波靡,未有不毀壞人才者。君子所以貴獨立不懼,遁世無悶也。
斯時之文字,有文筆之分。文貴華艷,筆則仍頗質實,與口語相去,初不甚遠。然二者已不必兼長。《晉書·摯虞傳》云:東平大叔廣,樞機清辯。廣談虞不能對,虞筆廣不能答。《樂廣傳》云:廣善清言,而不長於筆。累遷侍中河南尹。將讓尹,請潘岳為表。岳曰:「當得君意。」廣乃作二百句語,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筆。時人咸云:「若廣不假岳之筆,岳不取廣之志 ,無以成斯美也。」
《齊書·劉繪傳》:繪以辭辯,敕接虜使。事畢,當撰語辭。繪謂人曰:「無論潤飾未易,但得我語亦難矣。」皆可見口舌筆札,二者自有懸違也。然口語次比,便可成筆,則其相去究不甚遠,故雖不讀書者,亦或能為之。《齊書·周顒傳》言顒善尺牘,而沈攸之送絕交書,大祖仍口授令顒裁答。
《魏書·楊大眼傳》云:大眼雖不學,恆遣人讀書,坐而聽之,悉皆記識。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也。《周書·梁台傳》云:不過識千餘字,而口占書啟,辭意可觀。此尚與王平所識不過十字,而能口授作書無異。見《秦漢史》第十九章第六節。大抵當時古書,苟非有意塗澤者,仍是盡人所能解。《晉書·石勒載記》言:勒嘗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大驚曰:「此法當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此與楊大眼使人讀書坐而聽之正同。
《赫連勃勃載記》:劉裕入長安,遣使遺勃勃書。勃勃命其中書侍郎皇甫徽為文而陰誦之。召裕使前,口授舍人為書,封以答裕。裕覽其文而奇之。苟與語言相去甚遠,必非勃勃所能記也。《宋書·劉穆之傳》云:穆之與朱齡石並便尺牘。常於高祖坐與齡石答書。自旦至中,穆之得百函,齡石得八十函,而穆之應對無廢也。此等書翰,亦必僅就口語,略事翦裁耳。《魏書·胡叟傳》云:好作文。既善為典雅之辭,又工為鄙俗之句。《成淹傳》云:子霄,亦學涉,好為文詠,但辭采不倫,率多鄙俗。與河東姜質等朋游相好,詩賦間起。知音之士,共所嗤笑。閭巷淺識,頌諷成群,乃至大行於世,則知俗語亦可為文,但不為文士所貴耳。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文士之於語言,既但用之於筆,則高文典冊,必也競事塗澤,浸失其真矣。窮而思返,實始北周。《周書·蘇綽傳》曰:自有晉之季,文章競為浮華,遂成風俗,大祖欲革其弊,因魏帝祭廟,群臣畢至,乃命綽為《大誥》奏行之。自是之後,文筆皆依此體。恭帝元年大祖命盧辯作誥喻公卿,見第五節。及閔帝時魏帝禪詔,冊文,亦皆蘇綽《大誥》之流也。此等文字,雖似質實,實則仍以古語堆砌,未能達其真意。此仍是塗澤,不過其所塗澤者不同耳。故史臣譏其「矯枉非適時之用」焉。《王褒庾信傳論》。
賦體多學漢人,間有漸趨妍俊者,如《雪》《月》《恨》《別》諸賦是也。詩體亦仍漢世之五言。如陶潛之高曠,謝靈運之工整,鮑照之雄駿,可謂各自名家。然較諸漢、魏以前之作,如《古詩》十九首等,則真朴漸漓矣。樂府之體,稍為文人所效為。《宋書·樂志》云:「凡樂章古辭,今之存者,並漢世街陌謠謳。吳哥、雜曲,並出江東,晉、宋已來,稍有增廣。古者天子聽政,使公卿大夫獻詩,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秦、漢缺采詩之官,歌詠多因前代。與時事既不相應,且無以垂示後昆。漢武帝雖頗造新歌,然不以光揚祖考,崇述正德為先,但多詠祭祀見事及其祥瑞而已。商、周雅頌之體缺焉。」觀此,可知是時之詩,民間歌謠見采者日希,文人之所為愈盛矣。
視書法為藝事之風,降而益甚。古篆稍廢,通行最廣者,實惟隸書。作隸求其姿媚,則有八分書,亦曰楷法。其專講實用者,仍稱為隸書,亦曰章程書。統觀晉、南北朝諸史,善隸草者最多,工楷法者已少,古篆則幾於絕無矣。此可見雖雲藝事,仍不能不受實用之牽率也。江式六世祖瓊,善蟲篆古訓,子孫世傳家業。此在當時,蓋為孤學。式上表求作《古今文字》,言曹喜、蔡邕、張揖、邯鄲淳、韋誕、衛覬皆能篆,瓊即受學於覬者,此皆魏、晉間人。《表》稱「題篆宮禁,猥同上哲」,《傳》言式篆體尤工,洛京宮殿諸門版題皆式書,似題署尚皆用篆。
然《晉書·王羲之傳》言:大元中,新起大極殿,謝安欲使其子獻之題榜,而難言之,試謂曰:「魏時凌雲殿榜未題,而匠者誤釘之,不可下,乃使韋仲將懸橙書之。比訖,鬚髮盡白,裁餘氣息。還語子弟,宜絕此法。」獻之揣知其旨,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獻之,《傳》僅言其工草隸而已。《魏書·盧玄傳》言代京宮殿,多其孫淵所題,亦僅雲其六世祖志法鍾繇書,傳業累世。繇亦僅工章程書耳。
《竇瑾傳》:子遵,善楷、篆。北京諸碑及台殿樓觀宮門題署多遵書,此當皆用楷、篆。然《周書·藝術傳》言:冀俊善隸書。趙文深少學楷隸,雅有鍾、王之則。當時碑牓,惟文深及俊而已。平江陵後,王褒入關。貴游等翕然,並學褒書。文深之書,遂被遐棄。文深慚恨,形於言色。後知好尚難反,亦攻習褒書。然竟無所成。轉被譏議,謂之學步邯鄲焉。至於碑牓,餘人猶莫能逮。王褒亦每推先之。宮殿樓閣,皆其跡也。世宗令至江陵書景福寺碑,漢南人士,亦以為工。雖外任,每須題榜,輒復追之。俊固僅以善隸稱,文深雖楷、隸並言,然雲有鍾、王之則,則所工者亦隸書也。然則碑牓亦不必篆分矣。古篆之用日少,此識之者所由日希歟?見第一節。
衛恆作《四體書勢》:一為古文,二為篆書,三為隸書,四為草書,行書即該於隸書之中。蓋行、楷八分皆隸之小變,不足獨成一體也。然則晉、南北朝諸史所稱善隸書者,亦未始不可兼該行、楷矣。而楷法之名,亦漸移於章程書,不專指八分。
《北齊書·趙彥深傳》:子仲將,善草隸。雖與弟書,書字楷正。云:「草不可不解。若施之於人,即似相輕易。若與當家中卑幼,又恐疑所在宜爾。是以必須隸筆。」此雲楷正,即指隸書,事甚明白。然其所謂隸筆,未必不包行書,不必皆如今之正書,亦理之可信者也。《四體書勢》於行書稱鍾、胡,而荀勖領秘書監,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鍾、胡為法,可見行書為用之廣矣。史於行書,亦間有別諸隸書者,如《魏書·崔玄伯傳》,言其尤善草、隸、行押之書是也,然甚少。
當時工書者,頗多衣冠中人。南則王、謝,如《晉書·王導傳》言其孫岷善行書,《謝安傳》亦言其善行書。北則崔、盧,見《魏書·崔玄伯》、玄伯子《浩》及《盧淵傳》。並為史所艷稱,而王羲之尤稱「古今之冠」。《晉書》本傳語。書藝既為世所重,名人筆跡,亦因之見寶。齊大祖嘗示王僧虔古蹟十一帙,就求能書人名。僧虔得民間所有帙中所無者十一卷奏之。又上羊欣所撰《能書人名》一卷。《齊書》本傳。又《劉繪傳》,繪善隸書,亦嘗撰《能書人名》。梁武帝天監初,殷鈞為秘書郎,啟校定秘閣四部書,更為目錄。又受詔料簡西省法書古蹟,別為品目。《梁書》本傳。
西陽王大鈞,年七歲,高祖嘗問讀何書?對曰:學《詩》。因命諷誦,音均清雅。賜王羲之書一卷。《梁書·大宗十一王傳》。陳時,征北軍人于丹徒盜發晉郗曇墓,大獲王羲之書及諸名賢遺蹟。事覺,其書並沒縣官,藏於秘府。世祖以始興王伯茂好古,多以賜之。《陳書·世祖九王傳》。此皆天家之藏。桓玄愛王羲之父子書,各為一帙,置左右玩之。《晉書·羲之傳》。江祐遠致餉遺,或取諸王名書。《南史》本傳。此則士大夫之篤嗜成癖者也。北方則多寶崔、盧之書。
《魏書·崔浩傳》言;世寶其跡,多裁割綴連,以為模楷。《梁書·文學·周興嗣傳》言:次均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為文。此皆世所謂集字。《魏書·崔玄伯傳》:玄伯父潛,為兄渾誄手筆草本,延昌初,著作佐郎王遵業買書於市,遇得之。深藏秘之。武定中,遵業子松年,以遺黃門郎崔季舒。人多摹拓之。則又後世鉤摹展拓之本矣。
詔令、奏議,要密者或出親書,蓋欲以防詐偽。蔡興宗說宋明帝為手詔以慰殷琰,已見第九章第五節。劉道濟之死,裴方明等使書與相似者為教,酬答簽疏。蕭穎胄死,州中秘之,亦使似其書者假為教命。此皆施於軍機緊急之時。謝(上艹下瀹)兄朏,在吳興,論啟公事稽晚,(上艹下瀹)輒代為啟,齊明帝見非其手跡,被問,見原,此則施之平時者矣。冀俊特工模寫,周大祖令偽為魏帝敕書與費也頭,令將兵助大祖討侯莫陳悅。俊依舊敕模寫,及代舍人主書等署,與真無異,此固稟分使然,亦其時多用手筆,故有工於模仿者邪?
《宋書·武三王傳》言:衡陽王義季素拙書,文帝聽使餘人書啟事,惟自署名,則非特許必出親筆,故梁昭明大子疾,武帝敕參問,輒自力手書啟也。萬幾日不暇給,或武人實不能書者,亦須自署名。
《南史·恩幸傳》云:齊高帝在領軍府,令紀僧真學手跡下名。篡位後報答書疏,皆付僧真。上觀之,笑曰:「我亦不復能別也。」
《王敬則傳》云:敬則不識書,止下名。《侯安都傳》云:安都日益驕慢,表啟封訖,有事未盡,乃開封自書之,雲又啟某事。然則本不自書也。手跡之為用既廣,留意於其工拙者遂多。劉穆之說宋高祖,已見第二節。
《魏書·崔玄伯傳》:弟子衡學崔浩書,頗亦類焉。天安元年,擢為內秘書中散。班下詔命及御所覽書多其跡。此則虜主不能書,而使工書者為代也。北齊高祖令工書人韓毅在東館師友諸王。後主在東宮,世祖亦選善書人性行純謹者令侍書。《北齊書·儒林傳》。亦以世重書法,故加意教習也。
書工有徒取機速能集事者。《齊書·幸臣傳》:劉系宗,泰始中為主書。大祖廢蒼梧,明日,呼正直舍人虞整,醉不能起。系宗歡喜奉命。使寫諸處分敕令及四方書疏。使主書十人,書吏二十人配之。事皆稱旨。此等但求能赴事機,未必更求筆跡之美。若崔衡供職,兼及虜主所覽;《梁書·張率傳》:敕使撰婦人事二十餘條,使工書人琅邪王深、吳郡范懷約、褚洵等繕寫,以給後宮;則兼求其書法之工矣。然當時雖重書法,於工書者仍賤視之。觀王獻之對謝安語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