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不忍細看:世界史> 希特勒為什麼在敦刻爾克下達停止進軍的命令?

希特勒為什麼在敦刻爾克下達停止進軍的命令?

2024-10-08 17:18:11 作者: 趙越

  1939年9月1日凌晨,納粹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閃擊戰」。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在德國閃擊戰的攻勢下,波蘭節節敗退,沒撐到一個月就投降了。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136個師和3000多輛坦克繞過馬其諾防線,偷襲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僅僅10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掃法國大陸,把40萬英法聯軍逼到了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只有一個名為敦刻爾克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的退路。

  當德國軍隊正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想要給歐洲的英法聯軍最後一擊時,德國悍將古德里安最近的裝甲師距離這個港口不到10英里,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停止前進的命令。前線將領紛紛向上級提出緊急詢問和抗議,古德里安更是扼腕嘆息,但將軍們得到的答覆卻是,這是「元首的命令」。與此同時,德軍的空軍卻在進攻。

  而英國首相邱吉爾利用這個難得的喘息之機,盡一切力量來搶渡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到6月4日上午,一共有33.8萬名英法軍人安全到達英國。英國的主力部隊得以保全。4年後,這批從敦刻爾克撤退的聯軍成為反攻歐洲大陸的主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希特勒的這一道停止進軍的命令始終是令人費解的。很多軍事史學家認為這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

  從後來歷史的發展來看,下令停止對敦刻爾克英法聯軍的進攻確實是個重大的戰略失誤,然而作為納粹德國的最高統治者,希特勒應該是有其他考慮的。

  從戰術上來分析:

  首先,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的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當時敦刻爾克遍地沼澤和低洼,不利於裝甲部隊前進,而當時空軍元帥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就能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那麼,在希特勒看來,就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再遭受損失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其次,聯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級將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因為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與步兵部隊之間已經拉開了很大的距離。5月24日,希特勒視察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司令部的戰爭日誌記載了會面時倫德施泰特建議在離敦刻爾克不遠的運河一線上的裝甲師應當停止前進,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希特勒同意了這個建議。

  戰術上的原因確實值得考慮,但並非關鍵因素,因為如果只考慮戰術因素,那些冒險的計劃就難以實施。當時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就像一個握在手裡的核桃,雖然捏起來不那麼輕鬆,但給它一個重擊,還是能弄碎的。而且,根據當時的作戰形勢,給予敦刻爾克英法軍隊最後一擊,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因此,只從戰術上考慮,還是說不清楚。

  有人說,在敦刻爾克的問題上,德軍高層進退失據、瞻前顧後的根本原因是心態失衡。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對希特勒、倫德施泰特等人而言,德國軍隊打得實在是太順了,戰果已經大得超出心理預期了。我們要知道,德法是宿敵,硬體設施上的差距其實並不大,但沒有想到擁有七八十個一線作戰師(224萬官兵)、2500輛坦克的法國陸軍,在整個戰役中竟然未能成功組織任何一次師級以上的反攻。希特勒也產生了這樣的顧慮「一直都在贏,如果最後不幸賭輸了,最後連老本都吐出來了」。正如《莊子·達生篇》中所說:「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

  後世的很多二戰學家認為,希特勒在歐洲的戰略目標是擊敗法國,把英國的勢力趕出歐洲,竭力向東方擴張生存空間。

  在希特勒的內心深處,他一直把蘇聯當作最大的敵人。當時主要的歐洲國家都是反對共產主義的,他們都希望打擊蘇聯,所以英法一直都想將禍水東移,才有了現在我們看起來有些窩囊的「綏靖政策」和西線的「奇怪的戰爭」。因為希特勒知道,英國作為老牌的殖民地大國,勢力遠非波蘭所能比,德國不會輕易征服英國;而且英國一旦滅亡,它的海外殖民地體系就很有可能崩潰;而德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就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力量幾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希特勒怕自己火中取栗,最後便宜了美國和日本。這些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而且,德國與英國在遠東地區有更多的共同利益,雖然眼下英國是自己的敵人,但日後有可能是朋友。

  因此,德國並不想和英國徹底鬧掰,他還想儘快與英國和解,避免多線作戰,解除後顧之憂。希特勒認為只要德國體面地讓英國與自己和解,英國似乎沒有什麼理由不接受。而且英國一直是反共反蘇的,或許將來他們可以在反對蘇聯上進行合作。當時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約德爾曾在向希特勒呈交的作戰備忘錄中寫道:「英國在打而且可以打下去,打的目的不是為了取得勝利,而是為了保存其屬地和國際地位。因此只要它知道可以用比較小的代價達到目的,它或許願意締結和約。」

  當時德國在歐洲西部的戰略目標基本上已經實現:英國的勢力已基本上被趕出歐洲大陸,復仇的對象法國已被擊潰。而稱霸歐洲大陸的下一個目標是蘇聯。

  所以,他要集中所有的力量去對付蘇聯。因此,在敦刻爾克所下的停止進軍的命令,既保存了自身的實力,又對英國做了震懾,還避免了刺激英國倒向蘇聯。通過這樣的部署,便有機會謀取德英之間的儘快和解。即使無法與英國達成和解,至少也可以爭取到英國在蘇德戰爭中的中立。

  上述的分析和推測雖有一定的道理,但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因為沒有充分的證據,仍然無法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但通過這些分析和推測,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歷史背景與國際關係,或許在這裡面就蘊含著我們想要知道的真相。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