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為何沒有征服印度?
2024-10-08 17:17:48
作者: 趙越
如果有人問在世界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是哪一個,那肯定非蒙古帝國莫屬。在這之前,我們要弄清蒙古帝國與元朝的關係,很多人誤以為元朝就是當時的蒙古帝國,實際並非如此。自從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發動對整個亞歐大陸的攻勢以來,這期間的征戰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從蒙古部落內部的統一,到滅亡西夏、金、花剌子模、宋等一系列戰爭,經過蒙古人數代的努力,差不多占據了大半個亞歐大陸。但是以當時的交通、信息傳遞、行政輻射能力來看,把他們統一起來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帝國是不太現實的。所以名義上還是以蒙古大汗為宗主,但實際上以鐵木真的幾個兒子為大汗,劃分為高度自治的幾個汗國,如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兒汗國、察合台汗國、元等。實際上蒙古大汗對其他的幾個汗國不再具備強有力的約束,組成了類似於名義上的國家聯盟。
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擁有330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東到太平洋,西到黑海沿岸(甚至匈牙利),北至北冰洋,南至中國南海,幅員之遼闊,是蘇聯鼎盛時期領土的1.5倍。後來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在建立新的朝代時,將名稱定為「元」,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的意思。從其領土面積上來看,確實是實至名歸。
但是,如果我們注意到當時的版圖,接近征服整個亞洲的蒙古帝國,其版圖內居然沒有包括南亞次大陸的印度。這很奇怪。因為與西亞、歐洲相比,印度更應該在攻擊範圍之內,況且印度是個相對富裕的國家,實際卻仿佛被征戰無厭、殺伐成性的蒙古軍隊直接視而不見了一般。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我們現在回顧蒙古征戰的歷程:
1206年統一了蒙古諸部落;
1209—1218年,征服了高昌回鶻與西遼;
1211年,進攻金國,並占領中都;
1219—1222年,由於花剌子模覬覦蒙古商隊的貨物而將商隊成員殺害,並將貨物據為己有,終於引來了成吉思汗的怒火。成吉思汗開始瘋狂地報復花剌子模。他召集大軍一舉攻下訛答剌和邊塞,殺光了城中所有的居民。軍隊又從訛答剌出發,挺進布哈拉,攻城略地,掠殺百姓,鄰城撒馬爾罕也受到牽連。摩柯末·沙一直遭到追殺,最終病死在逃亡的路上。最後,蒙古的鐵蹄踏遍整個花剌子模帝國和呼羅珊地區。
不僅如此,蒙古人還繼續追擊摩柯末·沙的太子札蘭丁。札蘭丁逃往加茲尼,他一路上與蒙古軍隊的三次交鋒都取得了勝利。成吉思汗得知這一消息後,親自率軍前往加茲尼,最終擊敗札蘭丁。札蘭丁逃入印度境內,卻始終無法擺脫被蒙古軍隊追殺的噩夢。
據說,成吉思汗曾經考慮過是否繼續向南征討印度。但是他和謀臣們都意識到穿山越嶺、長途遠征的困難極大,尤其是遭到耶律楚材的強烈反對。最後,成吉思汗放棄南征印度的念頭,下令撤兵。
隨後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時受傷去世,他本人也無緣於對印度的征服。
這一耽擱就是7年,窩闊台繼大汗之位後,開始對中亞的阿富汗和呼羅珊展開進攻。隨後來到了印度邊界。
1235年,第二次忽里台大會命令蒙古軍隊挺進印度。在長達6個月的征戰中,克什米爾慘遭蒙古鐵騎的蹂躪。蒙古騎兵跨過赫爾曼德河,穿過俾路支斯坦,在通向信德北部的山谷附近展開行動。他們掠奪了哈剌魯的領土,這裡是札蘭丁的一個副官在印度河東部地區建立的侯國。最終,蒙古人把印度納入他們的征討計劃。
據史料記載,蒙古人對印度的主攻戰開始於1241年,蒙古軍率先攻打拉合爾,其統治者逃到德里,留下人民飽受摧殘。而蒙古占領拉合爾時,傳來了窩闊台的死訊,按照慣例,他們必須返回大營推選新可汗。
離開前夕,他們把拉合爾夷為平地,隨後,以朱提山為核心陣地的康合思人趕來占領了這座城市。不過,蒙古軍隊還是成功地壓縮了德里蘇丹的邊界範圍,拉合爾之劫影響深遠。在接下來的10年裡,局勢趨於緩解,印度北部邊疆和旁遮普地區仍在蒙古人的控制範圍內。現代的研究者認為德里和蒙古人之間達成了一些協議,所以在隨後的幾年裡蒙古人再沒有入侵過印度,彼此尊重對方的領土所有權。
此後,中亞的蒙古人雖然也多次展開了對印度的征服,但基本上都是在印度北方攻城略地,並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穩固的政權,與初期那種大開大合、動輒滅國的征伐已經很不一樣了。因此,蒙古人沒有征服印度的說法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帝國為何沒能夠征服印度,經後人分析和總結,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天時。成吉思汗第一次出征時,並沒有考慮到要征服印度,當時的主要目標就是報復並消滅花剌子模,追擊花剌子模繼承人札蘭丁。在經過數年的征伐之後,攜疲敝之師去進攻印度,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時機,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
第二是地利。蒙古鐵騎之所以能夠馳騁整個歐亞大陸,與其作戰特點有著很大的關係。首先,蒙古人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人與馬幾乎融為一體,騎在馬上就是其日常生活,所以幾乎不需要進行戰爭動員,基本實現了全民皆兵;其次在後勤補給上,馬也是重要的食物來源,渴了可以喝馬奶,緊急情況下還可以吃馬肉,所以在作戰持久性上也比普通的軍隊要高;再次就是機動性好,無論是蒙古高原、東歐平原、華北平原、伊朗高原,平坦的地勢是非常適合騎兵作戰的,所以其戰無不勝。但是在面對當時的南亞叢林以及後來東南亞的安南時,其騎兵優勢就被削弱了。征服安南的失敗和征服日本的失敗,也與此有很大的關係。而且,那時的蒙古人剛剛崛起,其核心區仍在中國的北方,而南亞次大陸被青藏高原所阻隔,遠離蒙古的核心區,所以不便於征服。這與後來在中亞定居的蒙古人後代征服印度的區別是很大的。
第三是人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印度是不屬於蒙古人的主要戰略目標的。領導層的主要目標還是能夠適合馬匹生存與作戰的區域,印度作為次要或者邊緣戰略目標,蒙古不會投入過多的資源進行征服。不像對金朝和宋朝以及西亞的阿拉伯帝國那樣,有志在必得之勢,所以對印度基本上沒有投入太多的兵力,而且士兵也缺乏征服印度的動力。
所以從各個角度來看,印度沒有被蒙古人征服是具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