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不忍細看:世界史> 威名赫赫的紅鬍子腓特烈竟被一條小河淹死

威名赫赫的紅鬍子腓特烈竟被一條小河淹死

2024-10-08 17:17:18 作者: 趙越

  提起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中國讀者知道的並不多。但是說起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想必稍微對世界歷史和軍事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有所了解。這個「巴巴羅薩」就是這位腓特烈一世的綽號,意思就是「紅鬍子」。這個「紅鬍子」綽號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個說他真長著一把濃密的紅色鬍子,因此有這個稱號;另一個說法是,他多次入侵義大利,殺了無數的義大利人,鬍子都被鮮血染紅了,所以義大利人給他起了這個綽號。這個紅鬍子腓特烈在中國的知名度不高,但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卻是威名赫赫,是一位備受本國人民愛戴的厲害角色。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強力、有威勢的君主,卻在東征的途中淹死在一條小河裡,實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公元1122年,腓特烈出生於德意志的士瓦本地區,他的父母分別來自德意志最強大的兩個家族,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與巴伐利亞韋爾夫家族的朱迪絲。在當時,霍亨斯陶芬家族是德意志的統治家族,而且長期壟斷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職位。腓特烈的叔叔康拉德三世在1137年成為德意志國王。1147年,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去世,年輕的紅鬍子腓特烈繼承了士瓦本公爵的爵位,人們稱他為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1152年,康拉德三世去世,德意志選舉紅鬍子腓特烈為德意志國王,他的稱號便改為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

  1154年,一個叫阿諾德的教士率眾起義,攻占了羅馬。阿諾德想廢除教皇領地,驅逐教皇,仿效古代的羅馬共和國,成立元老院,選舉執政官處理國家政務。教皇尤金三世無力應付,便向腓特烈求助。腓特烈立即出兵義大利,鎮壓了起義,並在帕維亞接受鐵王冠,加冕成為義大利國王。1155年,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內,教皇阿德里安四世為腓特烈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78年,腓特烈在阿爾勒又一次接受加冕,成為勃艮第國王(加冕前已實際占有)。

  腓特烈在位期間,對內馴服了桀驁不馴的諸侯,還把大的諸侯領地加以分割,並於1156年把奧地利從巴伐利亞公國分出來,使之成為獨立公國。他在1158年頒布采邑法令,要求所有接受采邑者為皇帝服兵役。對外,他先後六次出征義大利,並與英格蘭國王獅心王理查和法國國王腓力二世組織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德意志最成功的統治者之一,在他統治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力達到頂峰,成為歐洲最強國家。雖然他四處征伐,有點窮兵黷武的意思,但他很受德意志人民的愛戴。

  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按照法理來說,義大利就是皇帝的領地。沒有義大利和羅馬的「羅馬帝國」,怎麼說都是一個虛架子。不管是為了恢復過去羅馬帝國榮耀這個虛的目標,還是獲得義大利北部——全歐洲最富裕地區這個實的目標,出兵義大利,實際占有它,都是腓特烈當仁不讓的選擇。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腓特烈對義大利進行過六次軍事入侵。

  第一次便是我們前面說過的鎮壓羅馬教士阿諾德領導的起義。腓特烈這次的侵略很成功,迅速地鎮壓了起義,被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召集了義大利各城邦代表召開了隆卡利亞會議,重申了皇帝對義大利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官員的任免和賦稅的徵收都由皇帝說了算。

  第二次發生於1158年。當時腓特烈頒布了倫加利亞敕令,進一步宣布皇帝擁有在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地區任命市長的全權。當時倫巴第最強大的城市米蘭城拒絕服從命令,公開組織反對腓特烈的城邦同盟。腓特烈再次出兵,軍力非常強大,很快就把反抗鎮壓下去了。城邦同盟被迫投降後,腓特烈放縱士兵燒殺搶掠,幾乎把米蘭夷為平地。「紅鬍子」的綽號似乎就是從這時開始從北義大利流行起來。

  1159年,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去世。當時有兩個教皇候選人,班迪內利和奧塔維奧。班迪內利之前與腓特烈有過爭執,腓特烈便支持奧塔維奧。但紅衣主教團選了班迪內利,改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腓特烈不承認亞歷山大三世,支持法蘭西國王把落選的奧塔維奧接到法國的阿維尼翁,擁立他為對立教皇,稱維篤四世。亞歷山大三世宣布開除腓特烈一世的教籍並支持城邦同盟的鬥爭。此時,德意志境內的諸侯發動叛亂,腓特烈忙於平叛。到了1162年,德意志境內的叛亂平定,腓特烈第三次入侵義大利。他的兵鋒本來直指羅馬,但把米蘭攻陷後,就沒再往南走。米蘭派代表穿麻布衣、赤著腳出城投降,然而腓特烈一世卻毫不留情地將米蘭的居民趕出城外,並在城市中心廣場挖溝,令其寸草不生,還允許士兵將俘虜的頭割下來當球踢,以此來侮辱米蘭人。

  1167年,為了幫助對立教皇維篤四世入主羅馬,加之上次對米蘭的屠城激怒了義大利人,威尼斯、維羅納等義大利城邦組成了新的「倫巴第同盟」,在教皇的支持下聯合起來反對腓特烈。於是,腓特烈第四次進軍義大利。一開始還挺順利,德意志的軍隊攻破了羅馬,逼迫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出逃。然而腓特烈一世的軍隊遇到了義大利人的頑強抵抗,而且軍隊裡瘟疫蔓延,減員嚴重,戰鬥力急劇下降。腓特烈一世最後丟下軍隊,化裝為農夫逃回了德意志。腓特烈第四次入侵義大利以慘敗而告終。

  腓特烈這樣強勢的人物,肯定是不甘於失敗的。1174年,腓特烈第五次出兵義大利。在這之前,腓特烈打敗了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雖說解決了內憂,但失去了薩克森騎兵的支持。而且加入「倫巴第同盟」的城市已經增加到22個,同盟的軍隊也是訓練有素。這一仗打了兩年,仍然沒能取勝。在1176年的萊尼亞諾戰役中,腓特烈一世的軍隊損失慘重,他自己也身負重傷,只好投降。1177年,腓特烈一世與亞歷山大三世簽訂了《威尼斯和約》,他同意歸還教產,同時不再插手教皇領地內部事務。1183年,他與「倫巴第同盟」簽訂了《康斯坦茨和約》,廢除了隆卡利亞會議的一切決議,承認地方城市擁有自由選舉執行官的權力,但保留名義上的人事任免權。

  1186年,腓特烈對義大利發動了最後一次遠征,也以失敗告終。此戰役之後,腓特烈再也沒有涉足義大利。但他把目光轉移到了東方。

  1189年,腓特烈一世同教皇和解,然後與法國的腓力二世(腓力·奧古斯都)、英國的獅心王理查一世一起組織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然而在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亞地區,腓特烈卻溺死在一條小河裡。就這樣,戎馬一生、鮮血染紅鬍子的強大皇帝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一條無名的小河裡,實在讓人惋惜。

  關於他被淹死的細節,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當時天氣酷熱,皇帝穿著盔甲跳入河中洗澡。盔甲灌滿水後太沉,皇帝因此而溺死在河裡;另一種說法是,皇帝在騎馬渡河時,在極度疲勞中突發心臟病,墜河溺亡;馬基雅維利在《佛羅倫斯史》中則認為:腓特烈在河中洗澡,因為受涼患病而死;還有一種說法是,腓特烈是繼承查理大帝靈魂的偉大君主,像查理大帝一樣得到了染上耶穌之血的朗基努斯之槍,也因為槍的遺失而死。第一種穿盔甲洗澡的說法,有違常識;最後一種失去朗基努斯之槍的說法,基本上可以認為是一種神話傳說;而死於突發心臟病墜河和死於洗澡後受涼,都有其合理之處。然而,真相究竟如何,仍然不能確定。不管哪種死法,對他本國人民和十字軍戰士來說,都是極為可惜的。

  因為當時德意志的軍隊是十字軍裡面最強大的,而且腓特烈是埃及蘇丹薩拉丁最為忌憚的一位敵人,他的死被薩拉丁認為是他們的真主安拉顯靈。腓特烈死後,德意志的軍隊很快就潰散了,而法國的腓力二世因與英國的獅心理查鬧矛盾而率軍回國,只留下獅心王理查一世獨自率軍對抗當時實力強大的薩拉丁,這也註定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總體上失敗的命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