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通宵過釣台
2024-10-08 17:16:08
作者: 林希美
無論順境與逆境,命運一詞,永遠存在於人們的嘴裡。有人將順境歸結為運氣好,將所有的不如意歸結於運氣差。運氣好時,他們稱讚自己的努力與天賦;運氣差時,便將責任推卸給命運,好讓自己看起來可憐無辜。人的一生,某種角度講,確實有著既定的命運,但無論順境與逆境,都該有責任、有擔當。順境時,不驕不躁,逆境時,不悲不嘆,只有這樣,才能安然度過一生,心不被境轉。
李清照在金華待了一年,因《哲宗實錄》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心情欠佳的她回到了杭州。她約於紹興五年(1135)冬定居於此,一直到生命終結都未曾離開。
返回杭州時,她路過桐廬釣台,因東漢嚴子陵曾在此隱居垂釣,故此她做了一首叫作《釣台》的詩:
巨艦隻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
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台。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詩中的「先生」,便是指嚴光,他字子陵,曾與漢光武帝劉秀同窗。劉秀繼位後,嚴光更名隱居,後被召到洛陽,任為諫議大夫,他拒絕任命,歸隱在富春山。富春江濱有東、西兩個釣台。西台是宋末謝翱哭文天祥的地方;東台是傳說中嚴子陵垂釣之地。此釣台壯觀秀麗,加上嚴光不愛慕功名利祿,令李清照大發感慨,從而寫出了《釣台》這首詩。
此詩是一首自嘲詩,她在詩中說,她從此處路過,不像嚴子陵那樣為避開名利,她是為了保全自己才加入了逃難的隊伍。與嚴子陵的心性相比,她為自己的境界感到羞愧。所以,她沒有勇氣白天路過此地,只好晚上來。在李清照看來,凡是國難當頭,只顧個人利益、生死之人,都是此詩嘲諷的對象。
一個人最難得的是自省。嘲笑別人容易,嘲笑自己很困難。李清照自知境界不夠,甘願放低姿態,可她知道,這世間自視清高的人太多。她走過半生,經歷了太多風雨,有時想想,有必要教教晚輩,讓他們知道該怎麼做人。
李清照一生無子嗣,但趙、李兩家的晚輩,皆是她的「兒輩」。她在《打馬圖經·序》中講述了自己妙語連珠地給兒輩們講道理:「慧則通,通則無所不達;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
她告誡兒輩們,無論做什麼事,既要靠聰明才智,又要專心致志。唯有此,才能觸類旁通,掌握世間萬千技藝,並運用自如,以臻於妙境。為了讓孩子們感受真理,她還運用自己的才學,旁徵博引,將庖丁解牛、師曠之聽、離婁之視、堯舜之仁、桀紂之惡等故事,生動地講給他們聽。她還告訴孩子們,就算玩博弈類的小遊戲,也不能大意,更不應該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她常常和孩子們下棋,也跟他們做遊戲。李清照一生有兩大「缺點」,一是醉酒,二是賭博。可對於一位有才學的女人來說,她又不似酒徒和賭徒那般沉溺,她的沉溺更多的是像愛上藝術般痴迷。
她還沉迷思念趙明誠。自趙明誠逝世後,每到八月十八日,她都要進行紀念,逢五、逢十更為鄭重。在趙明誠逝世二十周年前夕,她為了鄭重對待,甚至翻出了全部藏品,最後拿出兩幅米芾帖。
李清照望著米芾帖覺得少了些什麼。對於一幅珍品來說,能流芳百世的標準,便是名人題跋。她的藏品卷面乾淨,還未有人題跋,於是,她決定拜訪米家,向米友仁求跋。
米友仁,字元暉,是宋徽宗時的書畫大家。他是米芾的長子,人謂「小米」。米友仁見到李清照來訪,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感慨萬千,他思索了一會兒,為《靈峰行記》題了跋:
易安居士一日攜前人墨跡臨顧,中有先子留題,拜觀不勝感泣。先子尋常為字,但乘興而為之。今之數句,可比黃金千兩耳。呵呵。
題完一帖,又再三扶摩賞呤另一帖——《壽時宰詞》,隨後題跋曰:
先子真跡也。昔唐李義府出門下典儀,宰相屢薦之。太宗召試講武殿側坐,而殿側有烏數枚集之,上令作詩詠之。先子因暇日偶寫,今不見四十年矣。易安居士求跋,謹以書之。
李清照兩帖得到題跋,真是不虛此行。「小米」是大家,能求得他的書寫,實為三生有幸,書帖現已價值連城,乃無價之寶。她得到「小米」的題跋,萬分開心,迫不及待地將此事告訴了幾位朋友,並邀請前來觀賞。
有人鑑賞了這樣的寶貝,也要炫耀一番。慢慢地,李清照有此珍寶的消息不脛而走,在前來觀賞的人士中,有一對夫妻,帶著一位女孩前來。他們此番前來,除了要鑑賞書帖,還有另外一件事相求。
他們聽說易安居士詩詞文賦無一不工,書畫造詣頗高,書工行楷,畫善墨竹,堪比汴京皇家書院的畫家們。所以,他們想請李清照寫兩幅字送與他們夫妻。他們要求,一幅字是柳永的《望海潮》,另一幅是李清照的《鷓鴣天》。
李清照很聰明,見他們談到《望海潮》,立刻與他們的姓氏聯繫起來,詢問他們是不是當年杭州知府孫沔的後代。其中一人回答道:「柳詞中所指正的正是下官曾祖的事。」李清照聽完十分激動,她從來沒想過,「千騎擁高牙」的後人能找到她。她看到那位小女孩,對她親昵地說:「我想將辭章之學傳授與你,怎麼樣?」
李清照剛剛說完,那小女孩立刻應聲道:「多謝夫人厚愛,此事不可,古雲『才藻非女子事也!』」一句話,惹得李清照哭笑不得,好氣又好笑。見她如此乖巧、一本正經,她認為這孩子讀了《女論語》,被那些書愚弄了。但古時女子無才便是德,誰又願意自家女兒如她這般有才學呢?
李清照見這位小女孩時,已至晚年。此後三四年,李清照便去世了。後來,這位小女孩嫁了一位前朝宰相的後裔,據說她成了有名的賢妻良母。後來,她的兒子請陸游寫墓志銘,其中一段正巧涉及了李清照這段(陸游《渭南文集·夫人孫氏墓志銘》):
夫人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餘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快人快語,為人真誠,不尚虛聲,前來求她書畫、學習詩詞的人絡繹不絕。她好心教授孫氏辭章之學,卻被後人諷刺為她不如一位十餘歲的小女孩。女子要做賢妻,要為良母,李清照兩者皆不是,縱然有才學,依然是不如賢妻良母更受尊重。想起那首《釣台》詩,李清照又會自嘲,「好為人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