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的一場長弓復興夢
2024-10-08 17:04:29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英國長弓作為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遠射利器,因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的表現變得世界聞名,英國人也因此有了很大的「長弓情懷」。
就像中國歷史上不時有人主張採用古代的「神兵利器」一樣,近代歐美也時常出現鼓吹長弓的名人:英國內戰前夕的約翰·史密斯、威廉·尼德乃至美國獨立戰爭中的富蘭克林都曾大肆宣揚長弓的神威,更有人主張應該用長弓取代火器來裝備軍隊,以復興國粹。
本文要講的,就是拿破崙時代一位英國「長弓俠」的軍事狂想曲。
01
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的烽火燃遍歐洲。作為反法同盟里最頑固的成員,英國始終面臨著一衣帶水的法國的威脅,因而舉國上下人心惶惶,於是,諸多軍事愛好者開始另闢蹊徑,提出各類「發明衛國」的新奇想法。
1798年,倫敦出現了一本書名冗長的59頁小冊子——《為祭壇與灶台而戰:關於目前復興長弓及長矛理由的思考》,它的作者是「弓箭同好會」的活躍成員之一理察·奧斯瓦爾德·梅森(Richard Oswald Mason)。
應當承認,梅森並不是一個完全沉溺於空想的紙上談兵者,他不僅熟悉英國長弓,而且清楚地了解當時戰爭方式存在的種種弊病:只需經歷步兵橫隊的幾輪射擊,戰場上就會煙霧繚繞,士兵非但很難辨別射擊目標,甚至很可能不聽上級的命令裝填、開火,陷入近乎癲狂的脆弱狀態。就算敵人不會利用這樣的戰機投入預備隊一錘定音,等到軍官最終能夠重新掌控部隊時,士兵也已經漫無目的地浪費了大量彈藥。換句話說,每殲滅一個敵人都可能耗費幾百發子彈,這樣的殺傷率實在是和弓箭時代差距太大了!
另一方面,法國大革命中的「全民皆兵」令戰爭規模急劇擴大,為了應對這樣的局面,英國不得不一再擴張正規軍,同時也開始大建海防堡壘,大辦民兵。縱然英國財力、物力相當豐沛,如何訓練、裝備這些新兵也著實令人頭疼。而且,英國當時的人口僅有1000萬而已,與海峽彼岸足足有4000萬人的法國在人力資源上存在不可逾越的差距。可是,以槍炮為主的戰鬥方式往往會令交戰雙方付出大體相當的代價,英國無論如何都無法長期負擔這樣的消耗戰,只能想方設法地尋覓「盟友」。於是,梅森理所當然地希望英國能夠創造出以少勝多的戰法,從而改變消耗戰的不利局面。
作為弓箭同好會的一員,梅森將目光轉向了自己最愛的長弓。他在小冊子開篇就大力鼓吹弓箭乃是以寡擊眾的絕佳選擇:
在古代,最大的勝利都是依靠弓箭贏得的,它讓數量較少卻更為強壯、活躍的人擋住最強大的帝國。
隨後,梅森開始列舉各式各樣的證據,其中雖有真實可考的戰例,多數卻只是他腦洞大開的產物:
斯基泰人面對波斯大軍仍然保持不敗……羅馬人在其巔峰時代也對帕提亞帝國毫無辦法,一再輸給帕提亞弓箭手……最終推翻西羅馬帝國的阿蘭人、匈人、達契亞人都以弓箭聞名……阿拉伯部落依靠弓箭建立起哈里發的強權……突厥人用同樣的兵器消滅了東羅馬帝國。
接下來,他筆鋒一轉,開始強調弓箭才是大英國粹:
此後,唯一一個精於用弓的民族就是英格蘭人,英格蘭弓箭手的業績至少與前文所述的各個民族相當……得益於超人的力量和堅定的氣質,他們極大地提升了弓箭的威力,使之凌駕於萬國之上……不管是難以操縱的弩,還是最堅固的鎧甲,都擋不住英格蘭弓箭手的射擊,他們乃是世上最可畏的部隊。
梅森更是提出,火槍與英國人的民族性格不符:
英格蘭人在戰鬥中擁有獨特的冷靜,這讓他們(在射箭時)擁有巨大的優勢;法國人性格中的衝動則妨礙了他們掌握弓箭,可是,這種衝動卻對運用火槍有利……火器讓數量居多的一方占據優勢,可英格蘭弓箭手從不在乎數量……弓箭讓英格蘭人能夠憑藉其個人力量彌補數量差距。
顯然,梅森先生認為,長弓兵能1個打10個。
02
絮絮叨叨地說了這麼多,梅森終於從全書第30頁起給出了他想像中的完美長弓兵模型。他認為,長弓兵射擊時不產生煙霧,也沒有巨大噪聲,於是就可以輕易觀察軌跡,從而能夠適時調整、準確射擊。與火槍相比,長弓射程相當、射速占優,必定能夠給無甲目標造成更大的殺傷。
不過,梅森版的長弓兵應當接受怎樣的訓練,又攜帶需要哪些裝備呢?
在梅森的幻想中,長弓兵只需訓練1~2個月就能夠在橫隊裡正常射箭。戰場上,他們會像普通步兵一樣嫻熟完成橫縱隊變換,乃至以2列橫隊輪流射擊推進,最終集體端起長矛決死衝鋒。
至於裝備,按照自古以來的慣例,長弓兵當然必須配備一把與自己體格相稱的長弓和24支箭。為了準備近戰,他還得帶上一支10英尺(約3.05米)的長矛和一口闊劍:用矛的時候就順便把長弓挎在背上,射箭的時候也只需把矛系在手臂上。為了給弓箭同好會招攬生意,梅森還在書中特意推薦了協會領導托馬斯·韋林(Thomas Waring)家裡生產的長矛。
既然中世紀的長弓手為了抵禦騎兵需要隨身帶木棍,這時候自然也得每人帶上幾根,屆時只需把長矛往外一伸,再用木棍架住,就可以形成一道矛頭直抵馬胸的拒馬工事。梅森大概不知道,就連俄、奧兩國,當時也都已廢除了妨礙步兵行動的野戰拒馬。
考慮到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火槍手,長弓兵們還得配備一面「奧地利胸甲騎兵式的防彈胸甲」和一頂頭盔。
在梅森寫作的那一年(1798年),法國胸甲騎兵尚未出現,俄國、普魯士的胸甲騎兵徒有虛名卻不穿胸甲,他也就只能參考奧地利了。梅森自以為奧地利的防彈胸甲重量不超過7磅,可根據奧匈總參謀部的戰史來看,革命戰爭中奧地利胸甲騎兵身穿的單面胸甲(後背無防護)雖然的確能夠擋住100米開外的步槍射擊,但它厚約4毫米,重達7千克!再加上頭盔、長矛、闊劍、長弓和箭矢,如果按梅森的想法配齊裝備,全身堆得小倉庫一般的長弓手會成為貨真價實的「重裝步兵」,負載要比當時絕大部分步兵都重得多。
梅森也知道自己筆下的「重裝長弓兵」實現起來有些困難,因而還在書中推出了只帶弓箭和闊劍的「輕裝長弓兵」。他認為他們十分適宜投射作戰,甚至幻想「1000名弓箭手1分鐘就射出6000支箭,這可以造成何等的殺傷效果」!然而,以長弓的射速射頻,隨身攜帶的24支箭5~10分鐘之內就得打光,按梅森設計的長弓兵攜行量好比是威靈頓公爵的英國步兵在滑鐵盧每人只帶6~8發子彈上戰場,而現實中,步兵可是人均攜行子彈60發!
簡而言之,即便不考慮長弓的製作周期和成本,也不在乎人員訓練狀況,最終按照梅森的設想創立起一支長弓兵部隊,待他們走上戰場後,恐怕也會因體力迅速耗竭在「交火」和肉搏中難以為繼,或是在短暫「交火」之後箭囊告罄,徹底淪為俎上肉。顯然,儘管若干長弓愛好者還在幻想著弓箭時代重來,現實卻已經無情地把他們從戰場送回了射箭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