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三角帆船:不靠指南針,稱霸地中海
2024-10-08 17:03:40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對於古代航海史,在大家熟悉的地中海海域船隻發展演變歷程和東亞地區的船隻發展之外,印度洋上三角帆船的發展演變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我們習慣稱這些船隻為「阿拉伯船」。因為這一地區地處東亞和地中海之間,所以阿拉伯三角帆船的技術思路也體現出兩者的特色。
01
古代阿拉伯船的造型比較多樣,但是總體結構相差不大,一般使用柚木作為造船材料,船體比較結實,可以滿足遠洋航行需要。也有使用印度芒果木的,只不過這種木材油脂多,而且偏軟,所以只適用於建造一些小船,使用幾次之後就廢棄了。標準阿拉伯船隻的內部結構完善,擁有龍骨、肋骨等,船板採用平接方式,捻縫則採用棉紗和天然橡膠製成的材料。為了保證航速和穩定性能,阿拉伯船擁有錐形船頭和較高的方形船尾,這與中國的海船有些類似。
除此之外,特色的帆裝才是阿拉伯船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其實,最初阿拉伯船也採用與地中海地區類似的方形帆,這種形狀的帆最大的特點是對風的利用效率比較高。但是,早期帆船的索具較為簡單,對於風向要求較高,因此逆風時便不得不收帆用槳。
有關於三角帆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886年希臘的手抄本上,但是由於愛琴海海域海況相對沒有那麼複雜,三角帆的優勢發揮得不太到位,也就沒發展起來。等它來到紅海地區,阿拉伯人將這種帆裝的特性發揮到了極致。當然,這種帆裝也不是一下子就成了三角形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初,阿拉伯人也在使用常見的方形帆,但是為了逆風航行,他們將橫桁系掛在桅杆上,這使得帆是傾斜掛在桅杆上的,被稱為凸耳帆。後來,船帆斜向前的角度越來越大,方形帆逐漸成了梯形,到公元900年前後,最終完成向三角帆的演變。很長一段時間裡,梯形帆和三角帆是並存的。
標準的阿拉伯三角帆前後呈三角形,橫桁並沒有固定在桅杆上,而是通過繩索系掛在桅杆頂端,橫桁向前下端傾斜,這樣後部就能夠兜住更多的風。同時也是由於系掛的緣故,整個船帆可以在船的橫位上做大幅拉轉,甚至能夠拉到和船本身的長軸線形成一線為止,有了這樣的帆裝便可以逆風航行。採用三角帆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船隻主桅杆不需要太高。中國的帆船由於採用硬帆,桅杆高度不大,船帆面積受限;歐洲大帆船的軟帆雖然性能優良,但是桅杆高度極大,需要多節拼接,價格昂貴且易損,三角帆的使用解決了這個問題——當然,是一定程度地解決。
一般來說,帆船可以走「之」字形路線實施逆風航行,但這只是理論。普通方形帆要想走「之」字路線必須以接近70度的角度航行,採用15—19世紀普遍使用的歐洲大型帆裝可將這個角度控制在50多度,但是如果採用三角帆,就可以控制在45度左右。換句話說,走同樣的距離,三角帆耗時最少。現代技術設計出的三角帆甚至可以以偏航30多度實現逆風航行。不過,在逆風航行時,帆裝角度也要不斷調整。
02
阿拉伯人的導航技術也是獨樹一幟,他們的技術聚集了東、西方之所長。
其實,導航無非就是找一個參照物,而在海上,最好的參照物就是北極星,因為從地球(北半球)上看,北極星是唯一一顆在天空中不移動的恆星。用現代觀點看,阿拉伯水手通過測量地平線以上已知恆星的高度推斷出北極星的高度,然後以此來確定緯度。最簡單的辦法是用手掌。當保持手臂長度時,4個手指的寬度被認為是4 個「伊斯巴」,在一個360度的圓圈裡有224個「伊斯巴」。阿拉伯人認為,正北航行的話,北極星會從第1個「伊斯巴」位置的地平線升起。
這個方法並不準確,所以後來出現了一種叫作「卡邁勒」的工具,這是一個由角或木頭組成的小平行四邊形,尺寸在1~2英寸(2.5~5厘米),中間插入一根繩子,繩子上用以測量的間隔達到9節,使用時需要用牙咬住繩子的末端。木板的下邊緣被放置在地平線上,模板可以拉動,直到上邊緣接觸到需要測量的星星,這樣就可以通過間距確定緯度。這個工具和中國的牽星板類似,不過牽星板要更複雜,也更精確。後來,他們進一步使用到星盤,當時的星盤已經和現代的差不太多,只是沒有現代這麼精確罷了。
聰明的阿拉伯人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觀測位置,例如看太陽或北極星在船上方的位置。通過站在船上的不同位置,他們可以讓太陽或北極星位於單桅帆船的上方、右側、左側或後面,只要把星星保持在索具上方的正確位置,他們就可以準確地到達目的地。
有趣的是,中國人廣泛使用的指南針在阿拉伯人那裡並不是航海必需品。這倒不是他們對這一發明不重視,而是由於印度洋海域通常天氣都比較晴朗,使用太陽和星星定位更方便、更容易。
03
優秀的阿拉伯船怎麼能不被發展成戰船呢?
1571年,在勒班陀海戰中,基督教各國的聯合海軍一舉重創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加萊塞船為主力的划槳戰艦隊,地中海海權易手。
奧斯曼帝國畢竟是有實力的大國,隨即開始重建海軍以對抗日益強大的歐洲海軍。這個時候,槳帆船很明顯已經不可能繼續作為海戰中的主力了,火炮一輪齊射就可以殺死槳手、折斷長槳,嚴重影響機動性,為此,奧斯曼土耳其人將目光轉向了當時在印度洋海域常用的阿拉伯船。他們建造在單桅阿拉伯船隻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船型,體量比阿拉伯船大不少,但是比加萊塞船之類的大型戰艦小很多,因此這種新的船型被稱為「謝貝克船」,意為「小型戰艦」。
謝貝克船的船身修長,使用靈巧易轉動的大面積三角帆,在逆風的狀態下也能有很高的速度,無論進攻、撤退或者奔襲,都很有優勢。同時這種船裝載量也不少,大型的甚至可以搭載40餘門大型火炮。後來這種船隻被巴巴裏海盜相中,他們很快就熟練地運用起這種船艦,以北非阿爾及利亞為中心活動,襲擊所有往來於直布羅陀海峽與西非沿岸的商船,成為地中海世界最可怕的一股海上勢力。即使是後來大型的謝貝克船,其機動性能也比同噸位的蓋倫船要好,所以這種船隻甚至在18—19世紀英法爭霸的時候還作為一種很重要的船型服役於法國和西班牙海軍,足見其性能之優良。
總體來說,阿拉伯船是一種帶有典型印度洋特色的船隻,雖然有東方和西方船隻的影子,但更是阿拉伯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