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軍事裡世界史> 西方大帆船進化史

西方大帆船進化史

2024-10-08 17:03:37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大航海時代,或者說風帆時代給後世人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莫過於雄偉的風帆戰列艦,而這些大船的緣起,則是被稱為「Galleons」的蓋倫船。其實從帆船技術來說,外形優美、性能優良的蓋倫船已經比較完善了,但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憑空誕生,在蓋倫船之前,還有幾種更為原始的船型。

  01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歐洲的文明在最初其實就是地中海文明。地中海被大陸包圍,名為「海」,更像個內湖,因此,在這個區域內活動的人,造船技術其實相對粗陋。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流行三槳座戰船一類的船隻航海性能並不算好。這種船也不是希臘人或羅馬人獨有,當時能在地中海地區活動的波斯、迦太基等國,也會大量建造類似船隻。

  在當時的歐洲,航海性能比較好的船是北歐海盜建造並使用的,因為他們要面對更複雜、更危險的航海環境。人類是善於學習和總結經驗的,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變,在14—15世紀,歐洲普遍使用的船變成了一種被叫作柯克船(Cog)的航海船隻,這種船的船體看起來有點像阿拉伯三角帆船,但技術卻來自北歐。

  柯克船一般只有一根桅杆,掛一個四角方帆,採用搭接法建造船體。搭接法是早年造船常用的方法,人們會把船板一層壓一層,這樣一來,處理船縫的壓力就會小一些,船體也能做到相比以前較為堅固。但問題是,採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船板不可能太厚,船隻也不可能造得太大——越大越脆弱。為了遠航的需要,改進船型勢在必行。

  在這裡需要多說一句,在早期人類技術不發達時,船隻並不是一種耐用品,往往是一次性或者兩次性的。只是到了後來,船隻建造技術越來越發達,船隻才變得越來越耐用,這才漸漸成了耐用品。當然,造船價格也越來越貴。

  02

  隨著新航路開闢,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遠洋航行的需求越來越大。漸漸地,歐洲出現了一種體形短胖的船隻,這種船帶有高艏樓和艉樓,採用三桅或四桅的形式,小型或者早期的也出現過單桅、雙桅。這種船隻被稱為「Carrack」,也就是卡拉克船。

  從外形上看,說實在的,無論是和以前的柯克船還是和後來的蓋倫船相比,卡拉克船都要難看得多,總給人一種不諧調、不成熟的感覺,但不可否認的是,卡拉克船的航行性能的確要比柯克船好。

  首先,這種船的船體採用縫接法,這也是掌握捻縫工藝後造船業的必然發展趨勢,全球總體來說都差不多。由於使用了油灰或者瀝青之類的東西捻縫,船體就可以採用多層垂直交錯的方式搭接船板,中間再用鐵釘連接,如此,船殼厚度可以隨船隻增大而變大,這樣便保證了大船的船殼強度。其次,卡拉克船採用高艏樓,抗浪性能有很大提高,高艉樓則有效地擴大了船體空間,而多桅多帆可以更好地利用風力,速度比之從前也有提升。最重要的是,艏樓和艉樓中可以布置大量火炮,卡拉克船作為戰船的戰力也大大增強。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能使用噸位並不大的卡拉克船完成遠航,就充分證明了卡拉克船的堅固程度和適航性能。

  種種特性使卡拉克船越造越大,那艘著名的英王亨利八世的最愛「瑪麗·羅斯號」,就是800噸位的大型卡拉克船。但卡拉克船不是完美的,由於有很高的艏樓和艉樓,其在航行時很容易招風,船體難以控制。「瑪麗·羅斯號」的艏樓至少有4層,艉樓有3層,艏樓和艉樓中還布置了大量火炮,船體裡也架設多層火炮,這些都導致船的重心過高,該船第一次上戰場便遭傾覆的命運也就成了可以預見的事了。

  03

  針對卡拉克船使用過程中顯現的各種問題,各國進行了長時間的有針對性的改進,改進的結果就是蓋倫船。

  最初,蓋倫船的體形要小於卡拉克船,它取消了高聳的艏樓和艉樓,取而代之的是船身整體層數的增多,船身特別是水下部分的流線型更加明顯,另外還設有修形用的船喙,有時還要包銅皮減阻。至於桅杆,除了船首斜檣外,只有3根,風帆的布置也進行了優化,後桅杆起空氣舵作用的帆則增加了。這些改變極大地提高了船的適航性和機動性。

  各國在改進蓋倫船時各有側重,於是形成了不同的外形特點:西班牙的蓋倫船船首低矮,船喙長而薄,船尾高聳;荷蘭的蓋倫船有大角度的舷緣內傾;英法兩國的蓋倫船則中規中矩,性能穩定。不過,到了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歐洲各國的蓋倫船樣式又逐漸趨同,從外形上已經比較難區分船隻的國籍所屬了。

  隨著蓋倫船逐步成熟,其噸位也逐漸超過了大型卡拉克船的上限,例如英國的「勝利號」就有3000多噸,西班牙的「聖三一號」和法國的「海洋」級船艦則更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