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軍事裡的中國史> 「達官貴人」一詞的來歷

「達官貴人」一詞的來歷

2024-10-08 17:01:34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有個詞叫「達官貴人」,這個詞其實出自明朝。如何處理與北方鄰居——蒙古的關係,一直是明政府的頭等大事。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就有計劃地招撫蒙古人,把他們收為己用,而這些人就被稱為「土達」和「達官」。

  土達本作土韃,指歸附明朝的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蒙古人,後來在官方文書中寫作「土達」。達官本作韃官,最初是指明初投降的蒙古貴族或官員,後來多寫作「達官」。明代的達官主體分為河西達官和保定達官兩部分,前者主要是明洪武時期歸附的蒙古貴族,大部分被集中安置在河西地區(今甘肅、寧夏、青海等地),所以有河西達官之稱。保定達官主體是永樂之後招降收服的蒙古人,大多被集中安置在京畿地區,尤以保定為多,故有此稱。

  河西達官以吳允誠家族最為著名。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北元平章把都帖木兒率領部眾五千人來降,永樂年間賜姓名吳允誠,由此開始了家族在明朝的顯赫家史。吳家之所以能終明朝之世而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是軍功,不是一代兩代如此,而是代代如此。吳允誠歸附之後,立即上奏請求為明朝效力。從永樂六年(1408年)起,吳家開始參與明朝針對北元的中小規模軍事行動。隨後的四次永樂帝御駕親征,吳家亦參與其中,立下戰功,受到封賞。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爆發,英宗被瓦剌俘獲,明軍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吳氏家族的第二代克忠、克勤兄弟戰死沙場,第三代吳瑾死裡逃生。在英宗復位之後的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大太監曹吉祥陰謀叛亂。吳瑾得到密報後告知英宗,曹吉祥被抓,其養子曹欽向皇宮發起進攻,吳瑾戰死,可謂忠心耿耿,滿門忠烈。

  除了參與對付北方蒙古人,吳家還多次被派往西南、西北的邊疆地區,鎮壓當地的少數民族叛亂。比如永樂八年(1410年)平定涼州達官胡保叛亂,成化元年(1465年)平定四川夷亂,以及成化四年(1468年)鎮壓固原土達滿四叛亂等。

  除了武將的基本職責外,吳家後人還常常擔任一些祭祀、宣詔之類的榮譽性職務,負責傳達皇帝分封諸王的詔令,以及祭祀皇陵。「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吳氏家族成員既能參與到重大軍事行動中,還能主持祭祀,這體現出皇室對其信任程度之深。

  吳氏家族興盛的另一個原因是與皇室通婚。吳家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即吳允誠的三女和孫女都被皇帝納為妃。宮裡有人,很多事就好辦多了。比如恭順侯吳瑾戰死後,其子襲爵時年僅八歲。明朝一般要成年後才能申請爵位,其子能早早地繼承爵位,除了吳瑾戰死的原因外,吳家與皇室的姻親關係也起了一定作用。吳家第三代廣義伯吳琮在作戰時臨陣先退,導致大敗,被認為「喪師辱國莫此為甚」。即使這樣,他也只是被流放廣西充軍。多年後在吳家人的多次請求後,他被釋放回京,理由是吳琮「系皇親充軍年久」。

  吳家發展到第三代,分為恭順侯與廣義伯兩支分別襲爵。吳琮的戰敗最終也不過只是導致自己這一支不得襲爵,而其兄弟恭順侯一脈的傳承則絲毫不受影響,這不能不說吳家皇親的身份也是起了作用的。而宮中無人的家族,則難逃厄運。同樣是歸降的蒙古人,同樣被安置在河西,達官喃哥因為自己的兄弟投靠瓦剌,遭到明政府的懷疑,部眾被分別安置到山東各地,勢力消散。其弟因鎮壓少數民族起義有功,被封為順義伯,但此爵位僅延續一代,其後輩在史書中無記載。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明初因為與殘存的北元政權的矛盾仍較為激烈,所以對歸降的蒙古人也總是心存疑慮,形成了「不許番將掌兵」的規定。吳允誠歸附之初,多次表忠心,希望自己能帶人攻打蒙古。但明政府對此疑心重重,密令地方官員派人監視,而且最多只允許帶領百人。隨著幾十年的融合,到英宗天順年間,恭順侯吳瑾執掌左軍都督府,廣義伯吳琮則外授為寧夏總兵,不許番將掌兵的慣例逐漸被打破。其他達官,比如伏羌伯毛忠,回回達官達雲都開始出任總兵官。

  除了河西外,保定是另一達官主要安置區。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保定位於北京以南,有紫荊、倒馬二關,是拱衛京師的重要屏障,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而達官因為遊牧民族的身份,善於騎射,整體戰鬥力較強,自然會被安置在關防要地。距離京城近,便於朝廷控制他們;而不靠近北方邊境,又使他們不像河西地區的達官一樣,因為地處明蒙交界處,時常有叛亂發生。這一地區的達官們主要是永樂後歸附的,最初不承擔任何賦役,且朝廷給每人官田五十畝用於維持生活。根據《明會典》的記載,一個普通蒙古人歸附過來,可以獲得絲衣一套、棉布十匹、鈔一百錠、米三石、牛二隻、羊五隻、柴五百斤,與之同來的妻子可獲得棉布三匹、鈔十錠。而且「種地不納糧,納糧不當差」。中高級別達官還有俸祿可拿,且比同級別的漢官都多,以為「恩養」。按照時人的說法,只算米俸,「在京指揮使正三品,該俸三十五石,實支一石,而達官則支十七石五斗」,是漢官的17.5倍,待遇不可謂不高。除了俸祿上的優待,達官在官職承襲方面,可以享受「不比」的待遇。明代大部分時間裡,武官承襲時需要比試武藝,合格者方能襲位。而達官後代則可跳過此步驟,直接上任。

  明政府給予達官此等優養,主要目的是統戰瓦解北方的蒙古勢力。其次是收買人心,畢竟達官的整體戰鬥力一直是比較強的。而深受恩惠的達官們,也盡心為明朝作戰出力。

  與河西達官們隸籍於軍戶不同,保定達官的身份非軍非民,理論上不承擔任何軍事義務,至少最初如此。但畢竟達官整體戰鬥素質較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政府也越來越頻繁地徵調他們四處作戰。最初這屬於臨時徵調性質。達官們主要被派往南方鎮壓少數民族起義,其中被多次派往湖廣地區鎮壓民變,最出彩的當數景泰七年(1456年)的大藤峽之戰。此役有相當多的達官因為表現出色而升職。弘治十五年(1502年)當地又生變亂,明廷討論後認為「夷寇所畏者惟漢達官軍」,於是決定調保定等府達官軍舍二千人發廣西。達官之戰鬥力,可見一斑。所以正德年間,幾次南方發生民變,都有數千保定達官奉調出征。除了對付南方少數民族起義,保定達官也逐漸參與北邊防禦蒙古。比如弘治十八年(1505年),蒙古入寇,保定達官一千二百人就奉調北上,參與作戰。

  明朝中後期,朝廷實行營兵制,保定達官被編為忠順營,統稱保定漢達官軍,正式成為明朝軍事體系的一部分,更有利於調遣,以發揮其軍事作用。嘉靖十六年(1537年),蒙古四萬餘騎兵大舉入侵偏關,守軍只有一萬四千,寡不敵眾,於是明廷緊急調三千保定達官赴援。除了徵調之外,保定達官也承擔拱衛京師、防守邊關的責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