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慣例文化:人生十字路口
2024-10-08 16:34:29
作者: 唐島漁夫
看到這節標題的時候,估計很多人都會發出疑問。
看懂標題的人會問我:這才哪兒到哪兒啊,怎麼就扯到「國際慣例」了?看不懂標題的人也會問我:什麼叫作「國際慣例」,這節不是講競爭嗎?
這兩個疑問都很正常。
華為人管離職就叫作「國際慣例」,所以只要提到國際慣例,華為人可能就會第一個反應出來,這不是離職了,就是跳槽了。
那麼為什麼要把離職這件事情擺在這裡來講呢?
因為對於國內市場部來講,混跡國內代表處幾年之後,會逐漸失去對工作的那種激情。長期的陪客戶生涯,會消磨人的意志,會讓人覺得即便是客戶經理這項工作,最終也活成了老國企「喝茶看報打毛衣」的千篇一律的生活。尤其是對一些戲謔人生的華為人來講,這些人往往真的會把自己的生活跟國內客戶經理的生活綁定在一起,所謂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你如果沒有入戲,就會覺得難受,想跳出這種生活;你如果入戲了,很顯然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或者至少是不健康的。
當你是個渾不吝的小年輕的時候,客戶經理生涯搞得虎虎生風,風裡雨里只要華為領導一句話,也就趟過去了。但每個人的年齡都會增長,到時你就必須考慮自己的家庭問題、自己的職業規劃問題、自己未來人生的下一站的問題。
很多人又要有疑問了:華為給那麼多錢,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這件事情,要分成幾個層面來看。
首先,華為之外的媒體往往都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主兒,華為的收入在外界的炒作之下,已經嚴重失真了。搞得不管華為內部、外部都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實際上,華為得到實惠的只有一些早些年進華為的老員工,尤其是工號(後邊會專門講工號)在一萬以內,2000年之前進入華為公司的老員工。這些人哪怕是當年離職,都獲得了一筆不菲的股票回購金(後邊會講)。至於後來進入華為的兄弟,只能說是在華為戰車的節奏下盡力奔跑,同時賺點腳力費。
其次,華為的公司文化決定了只要你在公司一天,你就必須面對來自內部、外部的各種壓力,尤其是把場景放在華為所招聘的這些應屆畢業生身上的時候,這種壓力有時候大得嚇人。還是我們前文所提到的,很多畢業就進入華為的同學,他們在學校要做個好學生,在公司就要做個好員工,如果他們暫時沒法讓自己達到心中的要求時,就會不斷給自己的敬業精神加碼。
漁夫當年在做客戶經理期間,曾經有幾次因為壓力通宵睡不著覺,不是因為工作本身沒法交差,而是自我施壓。比如說,有一次也是涉及項目開標,因為要去接觸某個客戶,漁夫就活生生在酒店走廊坐了一晚上,期間沒有眯一分鐘的眼。漁夫內心有一個強大的信念,就是無論代表處領導們怎麼給我定目標,我首先要對得起我自己。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我必須搞定這件事情;哪怕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外,我窮盡方法尋求資源,哪怕把天捅個窟窿,也要達到目的。
所以,華為人尤其是市場口的華為人,往往會把自己逼上絕境,然後再置之死地而後生。
這樣積年累月地不斷給自己施加精神壓力,神仙也會覺得身體被掏空。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華為人經常琢磨離職這件事情,還有工作強度的問題。華為的工作強度,在加班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確實是要高於業界同行的。尤其是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肉體上還要背負很大的勞動強度,很多人撐不住。哪怕很多華為人還很年輕。
所以,很多華為人都在內部偷偷地默念三字訣防身——「忍、狠、滾」。也就是說,在華為只有三種生存狀態,要麼忍,要麼狠,要麼滾。事實上,華為致力於打造的各種公司文化,都是圍繞著一件事在進行,就是如何把公司利益最大化,如何能夠保證華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到每個員工的人文關懷上,其實華為並沒有下多大功夫。恰恰相反的是,華為的高層們還經常有意無意地跟現役華為人講,你們走了,華為外邊還有十個跟你一樣的候選人排隊進來。
話糙理不糙。
企業就是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企業只有保證自己活下去,才能談其他。如果在此基礎上還能夠讓自己的員工覺得自己的收入在行業內是頂尖水準,並且還能保持每年不斷增長,就已經不錯了。如果再去絞盡腦汁搞人文關懷,那這個企業就成了全能的了。這樣的企業,基本不太可能存在於現實中。尤其是,很多時候企業的高速增長就必須以員工們的全情付出為代價,此前所有的公司文化鋪墊,比如板凳要坐十年冷,比如燒不死的鳥是鳳凰,不都是在講全體艱苦奮鬥?保增長和人文關懷,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兩個相反的極端,談何兼顧?此外,華為的員工們基本還是靠本事賺錢的,華為不看你的出身,也不看你的家世。這樣的公司,其實已經算是很良心了。
如此華為,說得略顯殘酷,但這其實就是一個真實的華為。沒有追捧,也沒有不顧事實地推上神壇。
所以,話題重新回到這一節的開始部分。
其實,很多人自從進入華為,就已經知道,自己只不過是華為的一名匆匆過客,區別只是自己到底能夠熬多久。「熬」這個字,其實並不誇張。當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本身同華為文化格格不入的時候,每多待一天都是熬。
漁夫知道,很多華為人都在熬。
有的人覺得華為是個非常好的平台,他們想離開,但離開之後還能夠保證在華為一樣的待遇嗎?有的人大學一畢業就在華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學生時代,有朝一日讓他們離開華為,他們自己都不敢想像。此外,還有的人,已經熬了很多年了,雖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還能幹什麼,所以只能就這麼跟著華為一起往前奔跑。至少,逢年過節在親戚朋友面前,說自己在華為,還算有面子吧?
事實上,在漁夫看來,華為的生涯可以有三個里程碑。
同樣是熬,但可以把「熬」合理化,解耦化。一句話,兩年熬資歷,四年熬收入,八年熬升遷。
兩年熬資歷的意思是,只有在華為熬夠兩年,你出門求職的時候才有底氣,才能夠跟獵頭或者人力總監們說一句,我是華為出來的。千萬不要為了一時衝動,拍桌子甩袖子就離開了華為,那樣除了能夠凸顯自己的愚蠢,對你的職場人生毫無裨益。四年熬收入的意思是,你只有在華為干滿四年,你的收入才能夠有一次大的飛躍。這事也很容易理解,由新員工到老員工,由菜鳥員工到資深員工,你給華為帶來的價值一定會收到回報。八年熬升遷,更加容易理解,如果熬過了八年,基本上就可以進入華為的關鍵崗位幹部後備梯隊。那麼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熬過了八年的華為老員工,基本也就是鐵了心在華為一輩子了。忠誠度的基礎上如果再加上能力出眾,你想不做華為的幹部,組織上都不答應。
所以,說了這麼多,這些東西才是華為那些打算「國際慣例」的朋友應該注意的,而不是對周邊人發發牢騷,或者是每天就帶著這些牢騷,一年又一年。
我們再回到最開始的那兩個問題,為啥在競爭這一章,加入了「離職」這個話題呢?其實很簡單,華為人的國內職場到了一個瓶頸,就要面臨「離職」這個選項了。而且,因為長期接受「打26」文化的洗禮,華為人即便離職,也多半不會選擇去中興。因為在華為人看來,這是一種「下嫁」,於情於理於自己內心都過不去。
不過,處於人生十字路口的國內市場的華為人,其實還有一個選項。
那就是去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