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哈佛心理課(修訂本)> 在「付出—收穫」的良性循環中成功

在「付出—收穫」的良性循環中成功

2024-10-13 04:08:59 作者: 李英

  人們常說,付出總有回報。有的時候,我們無償地做了很多事情,當時並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處,這時會有人說你是傻子,沒有一點經濟頭腦;也有人說這是沒事兒找事兒,還不如睡一覺。實際上,這往往成為我們以後發展的基礎。

  在付出的當時不一定有回報,但是在以後你總能有相應的收穫。這一點,哈佛人麥哈德有著更深的體會。

  麥哈德哈佛大學畢業後,成為網絡公司的一名技術員。在工作中,很多人來找他幫忙,他們是抱著一種崇敬的心理來尋求幫助的。每次有人尋求幫助,麥哈德都毫不猶豫地幫助他們,雖然沒有人付費,但麥哈德還是有求必應,他覺得人家求助於他就是需要他,得到別人的賞識就是最大的價值,何必斤斤計較那一點眼前的利益呢?

  有一次,麥哈德受公司委派去外地參加一個項目的研發,這個項目需要與合作公司共同完成。麥哈德毫不猶豫地接受了,甚至都沒有問公司給不給獎金、出差費等事宜,因為他對這些不感興趣,麥哈德覺得這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機會,一定盡最大努力去完成。

  當麥哈德走進研發中心的時候,他立刻被那裡的工作氛圍所感染,很快便進入了工作狀態。他和工作夥伴們一起討論、計算、測試……其間還不斷地加班。經過三個多月的不懈努力,他們終於順利地完成了研發項目。同時,麥哈德也和這些一起工作的人成了朋友,他們之中有的是工程師,有的是教授,他們都給了麥哈德很大的幫助。

  麥哈德一回到公司就被經理請進了辦公室,「幹得不錯,」經理說,「自從進入公司以來,你一直努力工作,幫助別人也不計較得失,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所以這就是你的回報。」說著經理在抽屜里拿出來一個大大的信封,遞給了麥哈德。

  麥哈德將信封打開,看到裡面有厚厚的一沓鈔票,另外還有一封信,他拿起了這封信,原來這是一張委任函,其主要內容是,委任麥哈德為分公司的經理,主持分公司的工作。看到這裡麥哈德十分驚訝,這時候經理站起身來,拍了拍麥哈德的肩膀說:「接受吧,這是你應得的。」

  麥哈德獲得了豐厚的報酬,他不但得到了一筆數目不菲的獎金,而且還升了職。有的同事問他為什麼能有這樣好的運氣,麥哈德說:「我只是認真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沒想要求回報,這並不是運氣,應該是對我工作能力的一種肯定,哈佛曾經告訴過我『只要我們總是抱著一種感激的心理,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朋友,也會有更多的機會』,這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我想它也會讓我受益終生。」

  這就是哈佛教育的成果,也可以說是哈佛人在職場中能夠勝出的撒手鐧。心理學認為:有的時候,在付出的當時,不一定馬上會得到回報,關鍵是你是否真心地付出,上天是公平的,不要在具體的事情上過於計較得失。有時我們付出了,並沒有想過付出能得到什麼,只是想這樣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這就是收穫。所以,學會付出就會有所得。

  如果一個人的選擇進入的是良性循環的軌道,他會變得越來越成功;但如果他順著原來錯誤的路逕往下滑,只能處在「自我設限」中打轉轉。生物學家做過這麼一個有趣的實驗: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他們往一個玻璃杯里放進一些跳蚤,不過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重複幾遍,結果都是一樣。根據測試,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跳蚤稱得上是動物界的跳高冠軍了。

  接下來,實驗者把這些跳蚤再次放進杯子裡,同時在杯口加上一個玻璃罩,「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會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地被撞,跳蚤開始變得聰明起來,它們開始根據玻璃罩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些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動。

  幾天後,實驗者悄悄地拿掉了玻璃罩。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經去掉了,還是按原來的高度繼續跳躍。一周後,那些可憐的跳蚤還在這個玻璃杯里不停地跳動——其實它們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它們已從一個跳蚤變成了一個可悲的爬蚤!

  後來,生物學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一個點燃的酒精燈。不到五分鐘,玻璃杯燒熱了,所有的跳蚤自然發揮求生的本能,再也不管頭是否會被撞痛(因為它們都以為還有玻璃罩),全部都跳出玻璃杯以外。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也在過著這樣的跳蚤人生。年輕時意氣風發,屢屢嘗試成功,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屢屢失敗。幾次失敗以後,他們便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把過去的失敗牢牢地刻在記憶中。他們一再降低成功的標準,看不到形勢的變化,以為過去辦不到的事情,今天同樣也辦不到。他們不敢努力向前,不敢衝破自我限制,常常是在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放棄了。

  另外,當一個人在遭遇失敗或受到挫折後,還會產生絕望、抑鬱、意志消沉的情緒,從而錯失下一次機會。這樣,他們就永遠生活在失敗的陰影中,找不到成功的道路。

  跳蚤變成「爬蚤」並不是本身已失去跳躍的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受挫後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社會學家把這種失敗暗示的心理現象稱為「自我設限」。

  「自我設限」是很多人無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他們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的心裏面已經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使他們受限:這件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其實成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高度」並非無法超越,只是我們無法超越自己的思想限制。

  實際上,許多障礙剛開始在我們眼裡是那麼沉重和無奈,等到我們鼓足勇氣克服掉以後,才發現它不過是一層窗戶紙而已,克服它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你需要的只是調整心態,走出失敗暗示的心理陰影,在沒有結束前,不要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機會。

  林肯在給馬維爾的信的末尾也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只存在於人的想像之中。」只要你走出自我限制,相信自己,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你還別不信,舒樂博士建成水晶大教堂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讓我們看看身無分文的舒樂博士是如何建成造價2000萬美元的水晶大教堂的。

  1968年的春天,羅伯·舒樂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設計師菲力普·強生表達了自己的構想:

  「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間建造一座伊甸園。」

  強生問他準備用多少錢來造這座伊甸園。舒樂博士堅定而明快地說:「我現在一分錢也沒有,所以100萬美元與400萬美元的預算對我來說沒有區別,重要的是,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夠的魅力來吸引捐款。」

  教堂最終的預算為700萬美元。700萬美元對當時的舒樂博士來說是一個不僅超出了其能力範圍甚至超出了理解範圍的數字。

  1980年9月,歷時12年,可容納一萬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與經典,也成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勝景。

  水晶大教堂最終的造價為2000萬美元,全部是由舒樂博士一點一滴籌集而來的。

  不是每個人都要建一座水晶大教堂,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設計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可以攤開一張白紙,敞開心扉,寫下10條甚至100條實現夢想的途徑。

  有一位哈佛心理學教授分析:一個人在個人生活經歷和社會遭遇中,如何認識自我,在心裡如何描繪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認為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成功或是失敗,勇敢或是懦弱,都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個人的命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