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桑德的高飛夢
2024-10-08 16:30:45
作者: 李英
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樹立過美好的理想。很多能堅持理想的人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這和人們的心理狀態有關,當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開始尋找能夠參照的範例,哈佛也因此自然而然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哈佛人的成功就在於其先重視心理培養後重視知識學習的訓練。這種訓練打造了哈佛人堅強的意志,也為哈佛人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一個人感覺有高飛的衝動時,他將再也不會滿足於在地上爬。」這是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的海倫·凱勒曾經說過的一句生動形象的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一位美國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的時候,因患猩紅熱引起高燒導致雙目失明及雙耳失聰。她在老師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的耐心和努力教導下,學會了發音並開始試著和其他人進行交流。她一生出版了十多部文學著作並致力於慈善事業;她還用頑強的意志和對人類的巨大貢獻感動了整個世界。
海倫·凱勒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偉大成就,是因為她有一顆堅韌的心和遠大的理想。這種遠大理想正是心理學中對「願望」的一種詮釋,「願望」指的是希望將來能達到某種目的的想法,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奮鬥的目標,在為目標奮鬥的過程中,我們要歷盡千辛萬苦,即使遍體鱗傷也決不放棄,這是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也正是哈佛人的精神,這種精神被人們廣為傳頌,並一直深遠地影響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州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一個叫桑德的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媽媽、奶奶過著平淡而富足的生活。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鄰居們在閒暇的時候都喜歡對桑德說:「請我們的小歌唱家來唱支歌吧。」桑德從不拒絕。他經常對媽媽說:「我要成為最好的歌唱家。」然而,命運的轉折出現在他8歲那年,父母在一次旅行中遭遇車禍喪生,年邁的奶奶受不了沉重的打擊心臟病發作。懂事的小桑德含著眼淚說:「奶奶不怕,你還有我呢,我來唱歌給你聽。」奶奶一把摟住桑德,緊緊把他抱在懷裡。
生活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了一個孩子的肩上,照顧生病的奶奶成了他義不容辭的責任。桑德想:大家都那麼喜歡聽我唱歌,我為什麼不去唱歌掙點兒錢呢?好讓我和奶奶能夠生活下去。聽了桑德的想法,奶奶無論如何都不答應。桑德只好去找鄰居們幫忙。鄰居們非常同情這一家人的遭遇,也被桑德的懂事和孝心打動了,於是有位鄰居把他推薦到了一家小型劇院。劇院的負責人聽了桑德的經歷也很感動,於是叫他現場唱一首。桑德用他那稚嫩的童音征服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演出一場只有兩美元的收入,可他還是每天都堅持去劇院。有一次桑德發燒,奶奶勸他不要再去了,讓他休息一天,可小桑德卻說:「我一定要去,去了不但能掙到錢,還可以練習發聲。」聽了孩子懂事的話,奶奶含著淚點了點頭。
苦心人,天不負。小桑德在劇院唱出了名氣。一位音樂家聽說了,專程去看了桑德的演出,他也被深深地打動了,決定收桑德為徒,不收任何費用。
多年之後,當記者採訪成名的桑德,問他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時,他的回答令每一個人信服,他說:「我不是哈佛的學子,因為我的貧窮和機遇讓我無緣進入哈佛,可我的成功卻離不開哈佛人的堅毅精神。哈佛人重視心理培養和訓練,造就了一批成功人士,我就是從這些人身上找到了自信,取得了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也是一個哈佛人。」
桑德的例子就是所有受益於哈佛精神的人取得成功的一個範例。的確,哈佛重視心理培養和訓練,這讓無數原本內心暗淡的學子變得充滿了陽光和希望,同時它的這種理念也一直輻射並影響著社會上每一個重視心理成長和渴望成功的人。心理學認為:人必須有改變自身的願望或對某些目標的渴望,還要對理想有高度的熱情和絕對的信心,這樣才能實現理想,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