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心理需求,避免「留守兒童」變「問題兒童」
2024-10-08 14:43:42
作者: 寧十一
研究發現,真正成為罪犯的人,大多是童年被遺棄、缺失愛、受過傷害的人。那些殺人的罪犯,60%以上都是出自問題家庭、破碎家庭或是孤兒院的孩子。
在外務工的父母關注不到孩子的思想動向,而留守家中的老人也只是關注孩子是否吃飽穿暖,結果導致孩子誤入歧途或闖下足以改變人生軌跡的大禍。如早戀早孕、遭遇性侵、打架鬥毆,甚至抑鬱自殺。還有更聳人聽聞的是:某農村中學竟有一名才讀初三的失足少女誘騙女同學賣淫。
作為父母,即使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也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避免「留守兒童」變「問題兒童」。
首先,留守孩子長時間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中成長,缺乏感情寄託的他們,很可能出現早戀的現象。作為家長,如果用粗暴的方式來責罵、懲罰孩子,甚至偷看孩子的信件、跟蹤監視孩子,都會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在外打工的張晴氣沖沖地趕回家,一位鄰居告訴她,曾看見她的女兒和一個男生在大街上摟摟抱抱,行為非常親密。張晴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苦口婆心地勸女兒不要陷入這段感情,並列舉了種種嚴重危害。比如影響學習,影響以後的人生路。可女兒並不聽她的勸告,還說她為何到現在才開始管自己,以前幹嗎去了?
不顧老人的勸阻,張晴悲憤之中動手打了女兒,問題不但沒有解決,母女倆的關係反而陷入僵局。張晴後悔自己沒有及早發現女兒早戀,也非常懊惱自己在處理女兒早戀問題上有些過激,致使現在女兒也不願意跟她多談,回家吃完飯就窩在自己的小房間。
如今,兒童性成熟年齡明顯提前,這使孩子談戀愛的年齡也普遍提前。作為家長要有心理準備,平時多觀察孩子,多和他們談心,預防孩子過早地進入戀愛中。即使孩子出現早戀現象,也要用適當的方式疏導,而不是強硬地堵死孩子的情感之路。
其次,留守兒童的性格比較特殊,難以融入集體,而且很多孩子甚至老師都對留守兒童有一定的歧視,導致留守兒童心存不忿,再加上與父母的距離,留守兒童遇到不順心的事缺少傾訴對象,情緒壓抑,與他人出現小摩擦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打架的暴力行為。
一次,有家長來告狀說張偉把他家孩子打了。已經70多歲的爺爺氣得兩手發抖,罵他不知好歹,父母在外面打工累死累活,過年都捨不得買票回家。他倒好,不好好學習,淨打架。
沉默了很久,張偉才說:「他們說我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我一生氣就打了他。」
留守兒童因為性格懦弱、忍氣吞聲等因素,很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同時一些在身高等方面具有優勢的留守兒童,由於沒有規則意識,也很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實施者。
華子的父母在城市打工,鮮少回家。他跟著爺爺奶奶,完全是放養狀態。
有一次,他把一位同學逼到角落收取保護費,因對方不從產生衝突。一怒之下,他就拿刀捅向這位同學。
同學倒地後,年僅16歲的華子沒有絲毫的害怕和懊悔,而是表情冷漠地蹲在旁邊,看著他痛苦掙扎直到死去,就像欣賞一件藝術品。其間還嘲笑說:「這下你知道錯了吧。」
這件事曝光後,眾人皆被他的冷漠震驚,稱他為「冷血殺手」。
如果父母對孩子能多一點溫暖和陪伴,這樣的悲劇原本可以不發生。很多父母可能不敢相信,他們這么小的孩子竟然這麼「壞」,在發生嚴重後果之後才去後悔,卻再也無法挽回什麼。十幾歲之前正是孩子性格和心理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對此不注意,忽略孩子出現的問題,會讓孩子覺得親情冷漠,生活不公,從而產生一種「反正誰都對不起我,我憑什麼要對別人好」的心態,就會引發衝突和破壞行為。
再次,很多留守兒童有自虐行為,有的是發泄不滿的情緒,有的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當他們內心充滿絕望時,甚至會選擇自殺,放棄自己尚未綻放的生命。
在一個夏日的午夜,四名留守兒童悄悄喝下農藥死亡。
父母不在家,這四個孩子獨自留在家裡,自己做飯、養豬、上學。其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才5歲。在自殺前,只有最小的女孩獨自去上幼兒園,另外三個大孩子已經把家門反鎖,逃學一個月。
13歲的哥哥死前留下一封遺書,大概內容是:「謝謝你們的好意,我知道你們對我的好,但是我該走了。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今天清零了!」
此前,從來沒有人知道死亡是這個孩子最大的夢想,他一直像村裡的野草一樣生長,沒人關注過他的內心。
他們的媽媽外出打工一年多都沒有回過家,其間只打過一次電話。慘劇發生後,她說:「心裡很難過,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如果父母在身邊照顧他們,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願我家的悲劇不要再發生。」
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並非單純是他一個人的行為問題,對孩子關愛不足的父母有很大的責任。很多父母嘆息說放下工作便養不起家,拿起工作便陪不了孩子。但這不是放手不管孩子的藉口,有幾個父母不需要賺錢養家?
就算離家千里,就算再忙再累,也總有時間關心一下孩子的內心,但多數父母是怎麼做的呢?留守在家的英子說:「我媽好不容易給我打個電話,問的永遠是考了多少分,在班裡第幾名。我不想接她的電話,不想聽她教訓我好好學習。」
當然,也有孩子這樣說:「父母雖然不常在身邊,但他們定期會打電話給我,聽我說學校里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也給我講外面的世界。我從來都沒有感受到自己缺愛,父母很了解我,我也很清楚父母的辛苦。」希望每個長大後的留守兒童都能這樣評價自己的留守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