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愧疚式溺愛」害了孩子

2024-10-08 14:43:39 作者: 寧十一

  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說,我也想時時刻刻都陪在孩子身邊啊!可是身不由己,我要賺錢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很多父母都誤以為給孩子打造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買進口食品、昂貴玩具、名牌童裝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卻常常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正渴求。

  一位爸爸因為工作關係常年在外面飛,有時幾個月都回不了一次家,因為心中覺得對孩子有虧欠,每次回家都會給孩子帶很多禮物。每到這時孩子都會接過禮物,撲在他懷裡開心地說:「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然而有一次他回家沒有帶禮物,孩子立馬生氣了,對著爸爸吼:「你是個壞爸爸,我不喜歡你。」他這才意識到,孩子愛的是他回家帶來的禮物,而不是他本人。

  對於孩子來說,比起物質需求,他們更需要爸爸媽媽的情感聯結。他們不希望父母缺席自己的任何一個成長階段,他們需要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需要建立起足夠的自信去面對未來的生活,需要有完整的人格去應對一切的磨難與挫折……

  因為自己沒時間而一味用物質對孩子進行補償,這被稱為補償心理。這種父母為了減少自己的愧疚而用物質進行補償,表面上是愛自己的孩子,其實是害了他們。因為這會使孩子歪曲對愛的認識,讓孩子覺得愛一個人就是給他東西,如果不給他東西就是不愛他。長此以往,孩子會越發地追求物質。

  另外,一味地用物質補償孩子,也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被貶低。讓孩子覺得父母那麼忙碌地工作掙錢,是因為在他們心中工作比我更重要。這會讓孩子自慚形穢,極大地貶低孩子的自我價值。

  留守兒童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補償,物質上的滿足並不等於陪伴,它無法填補孩子心中的虛空。如果出於經濟和工作原因,父母不能經常回家看望留守的孩子,就利用好電話、書信、網絡等通信工具,架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安徽留守兒童張超,在兩年時間裡與他在杭州做保安的父親通了80多封信,兩年裡張超只見過父親一次,張超說:「雖然我也很想父親,不過我能感受到父親還是對我很關心的,只要我一想父親,就會把信拿出來看。」張超在學校里成績優異,與同學相處也很融洽,每個星期最高興的事就是收到父親的信或者電話。

  與很多缺乏家庭交流的留守兒童相比,張超這種情況比較令人欣慰。很多人在外辛苦打拼是為了孩子,孩子卻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可孩子也很委屈,說父母不理解他們。其實,問題並不是出在愛不愛的問題上,而是出在溝通交流上。作為長年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要經常保持與孩子溝通。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曾有一篇名為《一位打工父親寫給12歲兒子的一封信》的文章在網上瘋傳,這位父親在信中敘述了孩子出生的艱難過程,媽媽當年本來要在家生他,可是預產期過了半個月還沒動靜,只好去醫院做剖宮產。因為沒錢住院,爸爸只好去信用社貸了1000元款。

  爸爸給兒子講當時的艱難,並不是訴苦,而是為了讓兒子學會感恩。他說,在住院期間,有那麼多好心人主動借錢給自己,這些值得銘記一生。為了還債,在孩子還沒滿月的時候,他就打起行囊,遠走他鄉。經過奮鬥,他已經在城市裡擁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事業,他對兒子說:「苦難對強者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弱者來說是前進的絆腳石。」

  這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雖然隨著通訊科技的發展,打電話早就代替了寫信,仍然有很多父母心疼電話費,每次都是說幾句就匆匆掛掉。其實,有些話用寫信的方式會讓孩子更覺溫暖,信的形式也容易傳遞愛,看到父母的字跡,孩子往往會有一些親切的感覺,也方便孩子保存閱讀,反覆翻閱回味。畢竟聲音沒有文字實在,外出的父母應該多寫信與孩子溝通,這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既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讓留守孩子感受到愛的存在,也可以鍛鍊孩子的文字能力,減輕孩子的孤獨感。

  著名翻譯家傅雷的《傅雷家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傅雷的兒子傅聰、傅敏常年在外讀書,傅雷無法在孩子身邊教育孩子,他就是通過書信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用談心的口吻進行交流,循循善誘地教導傅聰、傅敏,嘔心瀝血地培養兩個孩子,教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最後傅聰成為著名的鋼琴大師,傅敏成為英語特級教師。

  當然,寫信也不能代替打電話,一些留守兒童由於長期和父母分居兩地,容易生疏,所以不願意接父母的電話,或者覺得沒有什麼話可以跟父母說。對於這種情況,父母要注意一些小技巧,給留守在家的孩子打電話的時候,不要每次都是問「表現怎麼樣」「學習好不好」這樣的問題,應該多關心孩子生活的細節,比如問孩子「最近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啊」「有沒有受到老師表揚啊」這些孩子感興趣和驕傲的話題,這樣才顯得跟孩子有話可講,溝通才不會出現障礙。

  除了聲音、文字,父母還可以通過網絡和孩子多見面。這樣,孩子能經常見到父母,也就不會出現生疏、牴觸的情緒了。很多時候,留守孩子就是因為自己長期見不到父母,而別的孩子卻能經常和父母在一起,所以才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乃至生出很多不良想法,而網絡可以有效地實現孩子與父母見面的「重大願望」。

  也許你的孩子就是留守兒童中的一員,也許你的孩子一直在自己身邊,但無論如何,作為父母,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群孩子的內心,關注他們的成長,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讓他們從此不再孤單,不再受傷,成長路上多一些快樂,多一點美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