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吼不叫,孩子才能知錯改錯
2024-10-08 14:42:34
作者: 寧十一
孩子犯了錯,很多媽媽習慣性的反應就是大吼大叫,把孩子狠狠訓斥一頓。從心理學來講,媽媽大吼大叫會使孩子變得膽小、自卑,不敢表達自己的主張,長大後常表現為沒主見。更多的孩子會把這種模式複製到跟其他人的相處中,認為吼叫就是正確的溝通方式。甚至有的孩子乾脆成了表里不一的人,表面上因為畏懼而順從,實際上內心非常叛逆。一旦有了反抗能力,這種叛逆就會全面爆發,摧毀親子關係。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媽媽大吼大叫還會損傷孩子的大腦。兒科專家表示,當孩子聽到吼叫和責罵時,大腦就會做出「戰鬥」「逃跑」的反應,然後心跳加快,瞳孔放大,手心出汗,膀胱失禁……這種緊張狀態長期持續對孩子的大腦是有損傷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要媽媽不吼不叫實在是太難了。比如孩子看完書之後總是亂放,開始,你還能輕聲提醒,但孩子並沒有因為你的提醒而有所改正,惹得你只能一次次提高嗓門,他仍然一次次重犯。最後你只能大發雷霆,質問他,為什麼不肯聽話!
面對孩子的犯錯,李玫瑾教授提出了一個讓很多人詫異的觀點:孩子要是犯錯了,父母要假裝沒看到,這在心理學上是行為主義。孩子犯錯之後,家長的吼叫甚至打罵是一種負強化行為。在孩子認知水平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當他們的行為被指責,這種行為就被強化在孩子的腦海中,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越來越多。簡單來說,就是媽媽的吼叫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加深了記憶,所以才會屢教不改,不斷重複錯誤。
彼得看到媽媽正在院子裡割草,非要纏著媽媽教給他如何使用割草機,於是媽媽慢慢給兒子講解起來。當她教到「割草機該怎樣掉頭」時,她的丈夫突然在房間裡喊她,於是媽媽就進屋去了。
獨自在院子裡的彼得,想把剛才媽媽教給他的割草技術拿出來實踐一下。於是,他就在花圃中大膽嘗試起來。只見割草機所到之處,漂亮的花朵花葉遍地、花瓣四飛,美麗的花圃轉眼間就變得一片狼藉。
媽媽重新回到院子,看到眼前的情景大吃一驚,頓時怒不可遏,因為這個花圃可是她犧牲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好不容易弄起來的。媽媽氣得簡直快要瘋掉了,她大吼道:「彼得,你看看你都幹了些什麼!我一定要好好教訓教訓你!」媽媽怒吼著向彼得跑去,彼得已經嚇呆了,他不知道媽媽為什麼會發這麼大的火。
就在媽媽準備懲罰彼得時,爸爸飛快地跑過來,然後面色嚴肅地說:「親愛的,別這樣!兒子還小,在他的眼裡花花草草都一樣。要知道,我們是在養小孩,不是在養花草!」
丈夫的話讓她感到萬分羞愧,看著被嚇得不知所措的兒子,她感到非常抱歉,自己剛剛差點就因為憤怒的情緒而傷害到兒子。
被破壞的花圃可以再修復,被剪掉的花朵可以再播種。可是,如果因為憤怒而傷害了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將永遠無法痊癒。特別是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一旦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造成創傷,也許終生都無法癒合。
孩子犯了錯誤,如果是原則性的錯誤,當然要懲罰。但媽媽要分清,自己是在發泄情緒,還是在幫助孩子認識錯誤。如果是後者,方法有很多,何必使用生氣的方式?
三毛一家人在台灣時,生活非常拮据。由於家裡孩子多,三毛的媽媽規定每月每個孩子只有一塊錢的零用錢。而且這一塊錢也沒有完全支配的自由,還得由大人監督著使用。對於小孩子來說,那些花花綠綠的糖果誘惑實在太大了,可是這一塊錢根本不夠用。
一天早晨,三毛走過媽媽的臥室,不經意地看見了柜子上放著五塊錢。三毛的心突然跳了一下,這可以買很多糖果了,於是便有了偷拿的想法。三毛用目光掃視了四周,並沒有家人在,於是她快步走過去,伸手一抓,將五塊錢抓到手裡,將它隨便一捏便裝進了口袋。
這一上午,三毛都在忐忑不安的情緒中度過。等到吃中午飯時,媽媽忽然像是自言自語地說:「奇怪,我擱在柜子上的一張五塊錢怎麼不見了呢?」其他的孩子都只顧著吃飯,像是沒聽見似的。三毛半紅著臉,故意假裝不知道地說:「媽媽,你是不是忘了放在什麼地方了?」好在媽媽也沒有再多問什麼。
到了晚上脫衣睡覺時,三毛很害怕媽媽摸她的褲袋。當媽媽伸手剛碰到三毛的褲子時,三毛迅速地說自己頭痛。媽媽顧不上拉她的褲子了,趕快找到溫度計讓她夾在胳肢窩裡。三毛閉著眼睛就躺了下來,假裝睡著了才逃過一劫。
第二天早晨,心靈受到了很大煎熬的三毛又悄悄地把錢扔到了柜子的夾縫裡。然後走到媽媽的臥室時驚訝地大叫一聲:「媽媽,你看!你的錢原來掉在夾縫裡了!」全家人相視一笑。
媽媽笑著說:「大概是風吹的吧。找到了就好!」後來姐姐和弟弟在背地裡對三毛說,他們都偷過家裡的錢,爸爸媽媽也都知道。這一次你偷錢,媽媽也知道,就是在等著你自己拿出來。三毛明白了媽媽的良苦用心,慚愧極了。
孩子在覺察到自己的錯誤後自行選擇懲罰的方式,沒有媽媽的吼叫,甚至沒有低聲提醒,反而能讓孩子在自我反省中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的錯誤,並樂於接受懲罰。
在孩子的錯誤面前,媽媽要合理控制情緒,需要換個角度看孩子犯下的錯誤。多數時候,孩子犯錯並非有意識的,更不是故意激怒你,而是因為缺乏知識、技能和意識而產生的行為。通俗地說,就是孩子犯的並不是錯誤,而是做了與年齡相稱的行為。
比如,孩子總喜歡把東西搞得亂糟糟,這是因為孩子的秩序感並不是大人眼中所謂的整潔,他們只是按自己的標準去擺放,所以有時候他們不樂意把玩具收到玩具箱。再比如,孩子與小朋友打架搶東西,是他們尚未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正面管教》一書這樣描述孩子的錯誤:「成年人常常會和孩子一樣缺乏知識、意識和技能。如果我們把孩子的不良行為看成是『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缺乏技能的行為』或『發展適宜性行為』,我們就可以重新認識不良行為。」
換個角度來說,孩子本來就是在不斷犯錯中成長起來的,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媽媽若能重新認識孩子所犯的錯誤,或者說不良行為,就不會那麼生氣了。只有媽媽不生氣,才能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