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放養,讓孩子像孩子那樣成長> 牢牢地拴住孩子,真的能保護孩子?

牢牢地拴住孩子,真的能保護孩子?

2024-10-08 14:38:14 作者: 范曉軍

  很多父母總是有這樣的想法:孩子慢慢地長大了,接觸的人多了,懂得的事情多了,如果不把他們看緊點,就可能出現大問題。他們或許會做出錯誤的事情,或許會結交不好的朋友,甚至會慢慢地變壞。

  有了這樣的想法,這些父母便開始嚴加管教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牢牢地拴在自己身邊。除非正常上課,否則一律不准外出;孩子交朋友,必須由自己來把關;孩子想要參加夏令營,必須由自己來陪同……

  於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這些父母給孩子編織了一個大大的籠子,把孩子關在其中,並且無時無刻地盯著他。

  劉希是一名六年級的學生,眼看就要到青春期了。劉希的父母認為,青春期的孩子都是非常叛逆的,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如果不把孩子看緊點,就有可能出現大問題。

  於是,劉希爸爸與孩子約法三章:第一,每天放學之後必須馬上回家,不能在學校逗留,更不能到處亂跑;第二,有什麼活動必須向父母報備,得到父母的允許之後才能行動;第三,周六周日,除了上培訓班不能隨便外出。

  為了能夠讓孩子遵守規則,劉希爸爸還特意給孩子買了新手機,以便隨時能夠了解孩子的動向。劉希本來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再加上爸爸媽媽比較強勢,所以他都是嚴格按照約法三章來做的。

  劉希父母也覺得自己的行為保護了孩子,讓孩子得到了健康、順利地成長。可直到劉希快要小學畢業時,他們才知道自己過分的「保護」深深地傷害了孩子,並且使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內向而又憂鬱。

  這一天,劉希參加了學校舉辦的畢業生歡送會,可回家之後,他的臉上並沒有興奮和愉悅,反而充滿了失望和憂鬱。

  媽媽好奇地問:「兒子,你不是參加歡送會了嗎,怎麼看起來不是特別高興?」

  

  這時,劉希突然情緒激動起來,衝著媽媽大聲喊道:「都是你們!你們給我規定什麼約法三章,每天讓我早早回家,不允許我交朋友,周末也不允許我出門,結果我一個朋友都沒有!我除了學習成績好一些,簡直就是一無是處!同學們都在相互寫同學錄、贈送禮物,還拍照留念,可是我呢,沒有人要我寫同學錄或是贈送我禮物,也沒有人和我拍照!我就好像是一個毫不相干的人!這一切都是你們造成的!」說完,他哭著回到自己的臥室。

  經過向老師了解之後,媽媽才知道原來劉希這一年的變化非常大。開始他比較活潑,時常和同學打籃球、踢足球,可慢慢地,他對這些失去了興趣——媽媽知道,孩子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她要求他的。

  由於他經常不參加同學們的活動,因此和同學們變得疏遠起來,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孤僻、懦弱。課餘時間,別的同學三五成群地玩鬧,而他卻總是一個人趴在桌子上。聽了老師的話,劉希的媽媽陷入了沉思之中,她不禁想:我們為了保護孩子,卻讓孩子變成這樣,難道我們真的錯了嗎?

  從表面上看,劉希父母的做法是在「保護」孩子,但事實上,這種嚴格的管制,讓孩子失去了自由和自主,不能獨立地翱翔。在現實中,像劉希父母這樣緊緊拴著孩子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認為,孩子長大了,很容易犯錯誤,很容易受到壞孩子的影響。於是,他們把所有心思都撲在孩子身上,恨不得把孩子時時綁在自己的身邊。一些父母即便不能時刻盯著孩子,也會通過手機來監督和管束孩子。

  然而,這種管束是真的「保護」孩子嗎?對孩子來說,是真的好嗎?結果又是怎樣呢?

  正如一個教育學家所說的:「父母對孩子約束越多,孩子越是循規蹈矩,越是膽怯。但另一方面,他又會表現出極端情緒。」被牢牢拴住的孩子,不是變得循規蹈矩、懦弱膽小,不敢和其他人接觸,就是變得越來越叛逆,想要擺脫父母對自己的管教。

  所以,父母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我們可以合理地限制孩子,避免孩子做出不合理的行為,避免孩子受到不良行為的影響。但是,限制並不等於控制和管制。如果父母超過了正常的監護、監督,想要緊緊地控制孩子,並且把孩子拴在自己身邊,那麼就會影響他的健康成長,不僅會令孩子喪失與人交往的能力,還可能造成性格缺陷。

  好孩子不是「保護」出來的,更不是管制出來的。放手加上合理的引導,孩子才能變得更加獨立,並且向著你期待的方向自由地翱翔!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