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放養,讓孩子像孩子那樣成長> 「摔打」中成長,孩子越來越堅強

「摔打」中成長,孩子越來越堅強

2024-10-08 14:38:08 作者: 范曉軍

  哲學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是這樣描述孩子的成長的:如果孩子摔倒了,磕了腦袋,或是鼻子被碰出了血;或是手指被劃破了,膝蓋被磕傷了,我是不會大驚小怪、驚慌失措的。反而,我會冷靜地站在那裡,等待孩子自己爬起來,至少等過了一段時間才過去。

  對此,盧梭解釋說:「對於孩子來說,傷害已經發生了,他必須學會忍受。如果我表現出驚慌失措的樣子,那麼孩子就會更加害怕,更覺得傷口疼痛不已。事實上,當我們受傷的時候,恐懼的心理要比所受的傷害更令我們感到疼痛。如果孩子看到父母驚慌地跑過去,小心翼翼地安慰他、同情他,那麼他就會同樣變得驚慌、不知所措;可如果他看見我鎮靜地看著他,那麼他就會馬上變得冷靜下來,嘗試著自己爬起來,並且以為傷痛是無關緊要的。在這樣的年齡,孩子正是處在學習勇敢、學習無所畏懼地面對輕微的痛苦的時候,並且還要學會忍受更大的痛苦。」

  沒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經歷一些身體的痛苦和摔打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孩子一點傷害都不經歷,一個跟頭都不摔,那麼他根本就長不大。正如盧梭所說:「遭受痛苦,是他應該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哪一個孩子僅憑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弄死了,或者弄成殘廢了,或者把自己給重傷了。」

  可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就是喜歡把孩子圍起來,不忍心看到孩子摔倒、受一點傷,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經受一次次的打擊和傷害。可要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在「摔打」中成長,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堅強,才能勇敢地面對挫折和打擊。如果父母不忍心,而把孩子精心照看起來,或是一次次地替孩子搬開絆腳石,一次次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扶起來,那麼孩子肯定無法面對挫折和打擊,更不知道如何應對和承受失敗。

  正因為如此,父母要放鬆自己的心態,讓孩子在摔倒中學會走路、奔跑,讓孩子在「摔打」中學會成長。

  子航是一個8歲的小男孩,平時懂事乖巧,很招人喜歡。可就是性格一點不像個小男子漢,缺少了一些勇敢頑強的氣質。與其他頑皮好強、敢闖敢玩的男孩相比,子航確實看起來比較柔柔弱弱的,說話也是細聲細氣。他也比較活潑好動,平時卻喜歡和女孩子一樣玩踢毽子、跳繩之類的遊戲。就是因此,很多同學都開玩笑說他是「林妹妹」。

  一次正在上體育課,子航突然哭了起來,老師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是跑步的過程中,子航被一位女同學不小心絆了一跤,結果兩人都摔倒了,膝蓋也被磕破了皮。這女孩子二話不說爬了起來,繼續參加接下來的運動,而性格嬌弱的子航卻無法忍受這疼痛,竟然不由自主地哭了起來。

  老師立即幫助子航處理了傷口,然後打電話給子航的爸爸媽媽說:「你這孩子怎麼一點陽剛之氣都沒有呢!人家女孩子都沒有因為摔倒哭泣,他一個大男生竟然哭了起來,簡直比女生還嬌氣!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你們作為父母的可一定要重視啊!」

  子航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頭疼,怪自己當初對孩子太嬌慣,保護過了頭。經過商量之後,爸爸媽媽給子航報了跆拳道班,希望他能夠多和男孩子玩耍,並且多摔打摔打,以便培養他的陽剛氣。

  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子航果然不再像過去一樣了,總是那麼扭扭捏捏、嬌嬌弱弱了,更不會因為摔倒、受傷而哭泣了。他終於變得更加堅強自信,而且承受挫折能力也變強了。

  

  是的,成長是需要不斷的摔打。嬰兒從不斷的摔倒中才能學會走路,孩子在不斷的摔打中才能學會忍受痛苦,不會選擇退縮和放棄。而一旦害怕孩子摔倒,不忍心孩子受到打擊,甚至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就一味地精心照看,不捨得放手,那麼只能讓孩子缺乏勇氣和堅強,甚至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和權利。

  對於孩子,我們與其費盡心思保護他們,把他們鎖在溫室里,不如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多讓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多讓孩子經受一些摔打和痛苦。只有讓孩子在摔打中成長,他們才能變得越來越堅強。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