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

2024-10-08 14:29:56 作者: (英)約翰·馬里奧特 格蘭特·羅伯遜

  1890年,德國、奧地利和義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主宰著歐洲。俄國通過1884年的《再保險條約》與三國同盟保持著一絲聯繫;法國和英國彼此對立,兩者都獨立於三國同盟;俄國反對英國,而且與法國沒有任何聯繫,正是這種彼此孤立的格局使德國變得異常安全。但在二十年後,我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政治格局。1890年至1895年間,法國和俄國走到了一起,並於1897年宣布成立兩國同盟,作為一股制衡三國同盟的力量。1895年英法關係因殖民活動變得非常緊張,1898年非洲、蘇丹和尼羅河問題幾乎使兩國陷入戰爭,而1899年至1903年的布爾戰爭也引起了德國和法國對英國的強烈敵意。但在1903年以後形勢急速變化,1904年4月8日,英國和法國達成了殖民協約,不僅消除了兩國之間長期懸而未決的爭端,還為之後的三國協約奠定了基礎。根據這份協約,法國將承認英國在埃及的地位,英國則需要承認法國在摩洛哥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任何領域都有行動自由,而且暹羅、馬達加斯加和紐芬蘭等地的問題都得到了友好解決。雖然消除這些爭議並沒有讓兩個國家正式結盟,但他們確實建立了一種政治友誼,彼此之間的關係每年都在改善。繼1904年的協約之後,1907年英國又與俄羅斯簽訂了類似的協約,明確澄清了兩個大國在中國西藏、阿富汗和波斯問題上的立場——總之就是消除了英俄兩國長期疏遠的主要因素。E. 格雷爵士在1914年8月3日認為「三國協約不是聯盟而是外交團體」,它並不影響日本和英國在1910年延長盟友關係(兩國在1905年8月12日締結日英同盟),但它可能促成了1911年簽署《日俄協定》,結束了日俄戰爭和1905年《樸茨茅斯和約》所帶來的痛苦。

  要說清英國與德國的關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1890年7月1日兩國簽署了《英德協定》,劃定了德國和英國在東非的殖民地的邊界和領域,英國將赫爾戈蘭島割讓給德國,德國將桑給巴爾的一個保護地割讓給英國。兩國都因交換殖民地而受到國內的尖銳批評,但它似乎開拓了友好合作的前景。但1895年英國在詹姆森突襲行動中暴露出來的敵意,還有德國殖民政黨大膽公開的南非殖民計劃(如果說國家的媒體和文章真的可以反映民族感情,那麼這項計劃也代表著德國全體人民的雄心和希望),都讓英德局勢極其緊張。在布爾戰爭期間,德國的民族熱情甚至達到了頂峰,帝國議會和報紙對英國展開了激烈的批評和攻擊。如果德國出手干預這場戰爭,顯然會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支持,但也許是因為此舉未能獲得歐洲的支持,也許是因為英國海軍太過強大,也許是因為干預戰爭會立即造成嚴重的歐洲問題,也許是所有這些原因加起來的結果,最後德國政府決定不干預這場戰爭。政府表面上的強硬態度,引導了全國民眾的情緒,讓他們自由表達譴責和憤怒。從1903年起,英德兩國政治關係的晴雨表始終保持在「不穩定」狀態,雖然偶爾有微弱好轉的跡象,但晴雨表上的指針還是逐漸向「風暴」方向移動。

  俾斯麥促成的局勢已經逐漸瓦解,這要麼是因為德國在外交上遭遇了無法控制的力量,要麼是因為統治者管理不善和誤判了形勢。1895年俄法德締結的三國協定,大幅修改了1895年中日兩國在甲午戰爭後簽訂的條約(當時的英國不是簽約國)。面對修改後的條約,日本只能默默接受,努力在不久的將來抹去這份恥辱。隨後德國在1896年放棄續簽《再保險條約》,在1897年占領了中國的青島,還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堅固的海軍基地。它可以作為一個外交中心,方便德帝國的財團、資本和工業對中國北方進行商業和經濟滲透。法俄同盟、長期存在的巴爾幹問題、土耳其與希臘的戰爭、克里特島問題、奧斯曼帝國內部改革失敗、亞美尼亞大屠殺以及奧匈帝國遇到的困難,這些都讓1896年至1900年成為一段複雜而糾結的時期,缺乏完整的歷史記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