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二世皇帝和俾斯麥的免職
2024-10-08 14:29:46
作者: (英)約翰·馬里奧特 格蘭特·羅伯遜
新皇帝已經三十歲了,他曾經跟著俾斯麥學習過。他即位十八個月後,德意志面臨著一場真正的「宰相危機」。1889年秋,關於延長一份社會主義刑法的提議遭到強烈反對。如果俾斯麥呼籲保守黨投票支持該法案,它就能得到通過,但他並沒有這麼做,於是1890年2月25日法案沒有通過,帝國議會解散了。皇帝在大選中表示他打算召集一次國際大會來討論勞工問題,同時推動普魯士在工作條件和工作時間方面的立法改革。皇帝的目標和宰相的政策之間有著明顯的衝突。反對社會主義法案的中央黨和社會民主黨贏得了席位,保守黨和政府聯盟失去了席位。3月20日,德國人聽說帝國宰相已經遞交了辭呈,而且皇帝接受了,感到十分震驚。皇帝命令俾斯麥辭職,這就是他給俾斯麥的答覆。
他們最直接的衝突是皇帝要求推翻1852年的內閣令,該內閣令規定普魯士國王只能通過普魯士首相和其他大臣進行溝通。俾斯麥在皇帝這個要求中看到了整個憲法和行政系統的逆轉,無論是在普魯士還是在帝國,他的權威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他政治上的成功也歸功於這個基礎,如果皇帝的要求得到滿足,那麼俾斯麥這位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將不再是政府首腦,而只是一個部門官員,周圍都是權力相當的同事——這樣一個職位對1890年的俾斯麥來說是一個不可能接受的,也是一個令他感到厭惡的職位。對所有政策的控制權和責任將從普魯士首相手中轉移到普魯士國王兼帝國皇帝手中。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皇帝不僅要修改憲法上的具體規定,還要像俾斯麥說的那樣自己成為自己的首相,可見俾斯麥和他的國王之間存在著政策、意志和性情上的根本衝突。衝突雙方一個是希望成為政治大師的年輕君主,另一個是已經有二十八年經驗的政治大師。霍恩洛厄親王寫道,皇帝堅信這是關於霍亨索倫家族還是俾斯麥家族統治普魯士和帝國的問題,所以不可能做出任何妥協。這是新時代的新人與舊時代的老人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新人迫不及待地「把老領航員拋棄」。皇帝做出這個決定,相當於宣布了他的意圖——他想同時成為德意志帝國這艘船的船主、船長和領航員。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俾斯麥活到了1898年,從1890年到他1898年7月30日去世間的八年是他職業生涯中最乏善可陳的一段時期。他退居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在那裡孤身一人向政府提出尖銳的批評,通過發布官方信息和含沙射影的諷刺在報紙的專欄後面進行戰鬥。如果下任宰相跟俾斯麥一樣,他的這種行為絕對會遭到無情的鎮壓和嚴厲的懲罰。俾斯麥被免職的時候,德國人對他表示絕對的同情,因為他為國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卻沒有得到國王的感激。這位老僕人從1862年起就一直在拯救霍亨索倫王朝,強化霍亨索倫政府的權威,但卻沒有得到國王的寬容。
作為普魯士的首相,他一直堅定地為普魯士君主政體而戰,努力爭取普魯士至高無上的地位,實現德意志的統一。不止一次,而是十次,俾斯麥完全可以在不損害他自己地位的情況下(1863年後他擁有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與自由主義勢力結盟,放棄君主政體,然後把霍亨索倫王朝變成一個有限君主立憲制國家。威廉二世所繼承的王冠的的確確被賦予了俾斯麥贏得的權力。雙方進行了有名無實的和解,但1890年後雙方繼續長達八年的互相怨恨、互相報復,為那些尋找政治醜聞的好事者、政壇中的毒蟲蒼蠅和豺狼虎豹提供了許多材料。
俾斯麥忘記了他輝煌的過去和他仍然擁有的獨特地位,他的偉大成就歸功於他的尊嚴、自尊和德國人民的尊重——他們從未停止向俾斯麥致敬。俾斯麥本來可以保持沉默,享受寧靜簡樸的生活,這將是完美的退休生活,也能給自己偉大的一生畫下圓滿的句號。然而德國和全世界人民痛苦地發現,俾斯麥展現了自己跟那些真理的輕慢者和追求者相似的一面,有著自己難以克服的弱點,以及黑暗、粗鄙、冷酷的心。
他的天賦、性格、成就、治國原則、對生活的詮釋,以及他遺留下來的傳統都寫在了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的歷史上,永遠不可磨滅。俾斯麥和他忠誠的妻子一起被安葬在弗里德里希斯魯的樹林裡,建造陵墓的人最後只在墓碑上留下了一個名字——俾斯麥——再也沒有比這更巧妙的安排了。
(1) 公元1077年,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與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鬥爭失敗。為了保住權力,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前往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格里高利七世尋求原諒。他赤著腳在城堡外等了三天三夜後,教皇才原諒了他。——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