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的戰爭恐慌
2024-10-08 14:28:45
作者: (英)約翰·馬里奧特 格蘭特·羅伯遜
可惜還沒等到他們取得決定性的進展,歐洲就要面臨1875年的戰爭恐慌和東部問題帶來的危機。1875年的戰爭恐慌是一次讓人疑惑的歷史事件。自從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慘敗,法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恢復國力,積極發起軍事改革並取得成功。對於法國這樣一個充滿驕傲的國家,經受如此大的屈辱,必然要選擇復仇。這讓德國感到嫉妒和恐懼,特別是軍隊的高級指揮官,他們沒有絲毫感情,一門心思計算著如何才能打勝仗,自然要時刻提防著法國。軍事首腦理所當然地認為德國與法國又將迎來一場戰爭,他們深信這是「歷史的必然」,而且恨不得馬上開戰,用德國那所向披靡的利劍摧毀敵人。
《郵報》發布了一篇標題為「戰火即將重燃?」的文章,而《泰晤士報》的報導更是對現實情況大肆渲染,霎時間,似乎黑雲壓城,德法雙方劍拔弩張。就在此時,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和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出面干預,英俄兩國政府也採取了官方行動。他們向德皇與德國外交部表明,如果德國要向法國宣戰,英俄兩國就不會像在1870年那樣保持中立的態度。戈爾恰科夫在1875年4月訪問柏林並進行了成功的會談,事後他發出電報說「和平得到了保證」,戰爭的陰雲終於消散了。
除了相互指責和拒不承認這些小動作以外,雙方沒有出現嚴重的衝突,但這一事件令俾斯麥蒙羞。他把整個事件描述為一場幕後交易,指責對手就是利用了軍事沙文主義者的浮躁和輕率之心——這是俾斯麥常用的藉口,但對手這麼做的可能性很低,而且這個解釋與現有證據完全不一致。我們不確定俾斯麥對待這場戰爭到底有多認真,我們不了解他通過慣用的媒體等手段在多大程度上掌控了局勢,我們也不知道他有多麼想脅迫法國放棄改革從而為德國贏得威望,但可以肯定的是,法英俄三國的政治家們頭腦冷靜、責任心強,他們相信戰爭的危險是真實存在的。俾斯麥的勃然大怒不僅暴露了他遭遇的挫折,也說明德國犯了嚴重的錯誤。在整個事件中,可以發現兩個重要的變化——法國和俄國開始建交,德國和俄國關係日趨緊張——換做是平時頭腦冷靜的俾斯麥,一定不願看到這兩件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