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克服學習思維困難
2024-10-08 14:08:36
作者: 曉丹
我們常聽到有的父母說自己的孩子腦瓜不開竅。雖然這有時只是父母望子成龍心切,錯把孩子反應遲鈍當成腦瓜不開竅來責備,但有的孩子確實是真的腦瓜不開竅。
一道數學題,老師課堂上講過,父母又講給他聽,可做起來就是錯誤百出。
一篇作文,題目是「我最尊敬的人」,老師反覆強調要注意「最尊敬」三個字,可他寫的卻是鄰居家的小妹妹,老師給他的作文打了個零分,他還在心裡責怪老師蠻不講理。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不開竅,其實是一系列思維的問題。換句話說,「不開竅」的孩子往往存在思維方面的問題,這種問題在學習上並非少見。
腦瓜不開竅的癥結在哪裡呢?
1.抽象概括能力差。抽象概括能力差主要表現為對於現實事物和現象的判斷以直接表象為依據。例如,在進行分類實驗時,他們認為貓和鳥也不能分在一類,因為「貓生活在這裡,不會飛」,而「鳥生活在樹林裡,會飛」。羊和狼不能分在一類,因為「羊和狼是敵對的……狼會吃小羊」。這表明,他們在進行抽象概括的時候所依據的是事物具體的、局部的和表面的特點,而沒有掌握「動物」這個內在的、本質的特點,因而出現了分類上的根本錯誤。
2.思維邏輯性差。在進行判斷和推理時,在思維的邏輯進程或邏輯結構上表現混亂。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語詞新作:自創文字、符號和圖形。
邏輯倒錯:推理缺乏邏輯性,或是無前提或是因果倒置。
思維破裂:語言缺乏聯繫,令人難以理解。
思維不連貫:雜亂無章,斷斷續續。
3.缺乏思維的獨立性。經常是人云亦云,總懷疑自己是錯的,有問題、遇矛盾時依賴別人解決。
4.缺乏思維的靈活性。思維固著、刻板,不能夠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採取相應的對策。老師講的例題他能做出來,稍微變換一下條件,他仍只會按例題的辦法去做,這樣做當然只能是錯的。
5.缺乏思維的敏捷性,表現為思維遲鈍、聯想緩慢、表述吃力。別人用1分鐘便能解決的問題,他可能要用10分鐘,甚至50分鐘。普通的課堂提問,已經有三個同學回答出來了,他還在那裡冥思苦想。
6.缺乏思維的深刻性。思維表面化,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含義。例如,把「一毛不拔」理解為「一根毛不肯拔」。
需要說明的是,思維問題是相對於一定年齡而言的。嬰幼兒,包括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在分類時不能將羊和狼歸為一類;在解釋詞義時,把「一毛不拔」理解為「一根毛不肯拔」,都屬於正常現象,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思維發展只能達到這種水平。但是,如果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初中孩子仍然處於幼兒的思維水平,肯定就存在思維問題。俗話說的「不開竅」,便是指的這種情況。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思維困難問題,那麼就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清查,並有針對性地加以糾正和治療。
1.是否受到有害物質的刺激。有些問題主要是對人腦、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所致。有些地方污染比較嚴重,孩子不知不覺受到侵襲,後果起初表現不明顯,沒能引起家長的注意,但當思維問題出現之後,矯治起來就比較棘手了。因此,家長應當注意不要讓孩子到污染嚴重的地方玩耍。
2.是否存在腦部損傷。如果孩子早期生病或者被擊打、摔碰而使腦部受到傷害,那麼可能導致學習思維困難。傷害可能當時並沒有出現嚴重症狀,但是在潛伏期留下了後遺症。到了一定階段,比如學習特別緊張、學習負擔特別重、學習壓力特別大,他們腦負荷超載,潛在的問題就會表現出來。如果屬於這種情況,父母就應及早到專家那裡會診治療。
3.是否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有的孩子學習時腦瓜不開竅,可能與情緒有關,而孩子的情緒問題又與家長教育有關。心理學工作者做過許多比較性實驗,挑選一批有情緒問題的孩子,對他們進行思維效率的測試;然後,運用心理矯正的方法,解除這些孩子的情緒問題,使他們的情緒明顯好轉,再進行同樣難度的思維效率測試,結果證實:在情緒轉變之後,思維效率大幅度提高。如果孩子不開竅屬於情緒問題所致,那麼父母應改變教育方式。
4.是否存在思維習慣不好的問題。有的孩子思考問題沒有耐心,分析問題不細心,思維缺乏條理性,不願深入探索,諸如此類不良的思維習慣必然抑制思維潛能的發揮。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天資較好的孩子,也可能變得「不開竅」。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
5.是否存在消極的暗示。有些孩子在學習某些內容的時候,由於開始不太適應,學習很吃力,經常出現錯誤,父母不了解情況,一個勁兒地批評孩子,經常罵孩子「笨蛋」。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孩子遇到難題解決不了,會認為家長罵得對,也許自己真的是「笨蛋」。漸漸地,他們就不再努力,自暴自棄,最終成了真正的「笨蛋」。
心理學家指出,不管是生理的、病理的、情緒的、習慣的還是不良暗示等原因造成的思維問題,都是可以逐步改善治療的。通過持之以恆的教育與訓練,使孩子逐步樹立自信心,孩子們的思維水平將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