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不懂孩子內心的父母,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千萬不要用愛當作侵犯隱私的理由

千萬不要用愛當作侵犯隱私的理由

2024-10-08 13:56:39 作者: 曉平

  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知識、生活、情感都會逐漸豐富起來,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也會不斷增強,從對父母言聽計從開始走向獨立,急於擺脫父母的「束縛」,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開始要求平等。原先無所顧忌、敞開的心扉也漸漸有意識地關閉起來,不再願意和父母分享心事。

  這是孩子的隱私意識加強了,所謂隱私,就是人們藏在心裡、不願意告訴他人的事情。不妨回顧一下,當你猛然間進入孩子的臥室,他是不是會打個「激靈」,或者手上有什麼藏東西的小動作之類的,或者有時孩子乾脆告訴你說「沒什麼事別進我房間」。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有隱私的表現。

  這一時期,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很艱巨的考驗。對於孩子的若即若離,不少父母會感到失落、擔心、不滿,他們為了探究孩子的想法,真實地了解孩子,便會想方設法地打探孩子的隱私,甚至粗暴干涉,認為隱私是成年人才有的東西,小孩子能有什麼隱私可言。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其實不是這樣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孩子也不例外。

  凱凱是個12歲的男孩,以前他只要回到家,就纏著爸爸媽媽訴說學校發生的各種趣事,但是現在他變得安靜了不少。有時爸爸媽媽追問今天發生了哪些事情,他也會簡單地回答「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後來,媽媽打掃房間時,發現凱凱的抽屜里多了一個筆記本,還是帶著密碼鎖的。

  孩子現在究竟怎麼了?是不是遇到什麼事情了?為了及時了解凱凱的情況,媽媽嘗試著在密碼鎖上按了凱凱的生日,結果真的打開了。

  還沒有看上幾眼,凱凱沖了過來:「媽媽,您怎麼偷看我日記呢?」

  「媽媽看你日記,是為了多了解你,怎麼能說是偷看呢?我想及時發現你有哪些需要幫助的地方,好來幫助你呀!」媽媽解釋道。

  「可你這種做法傷害了我,以後再也不要亂翻我的抽屜,更不能偷看我的日記。否則,一切後果由你自己負責!」說完一把奪過媽媽手裡的日記,將媽媽推出了自己的房間。

  一向乖巧的兒子為什麼變得如此蠻橫?媽媽生氣地說:「怎麼說話呢?我是你媽媽,難道我把你養這麼大,還沒有資格看看你的日記嗎?」

  可凱凱卻叫喊著:「雖然我是您的兒子,但是我也有人權!」

  這對母子為什麼會爆發「戰爭」?

  在媽媽看來,翻看兒子的日記是一種關心和愛護的表現。

  跟凱凱媽媽一樣,許多父母之所以會幹涉兒女隱私,主要還是因為現在社會很複雜,孩子又不願意和自己談心,不偷看他們的日記,不翻他們的書包就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更不知道他們在和什麼人來往。這些父母認為,自己對孩子有監護權,所以干涉兒女隱私是合理的,也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孩子卻不這麼認為,對孩子而言,父母觸碰自己的「隱私」,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不尊重,會令他們的自尊心大受傷害,造成沉重的精神壓力,甚至產生敵意和反抗,採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鎖和防備措施,把自己的心緊緊鎖住。這樣一來,親子關係惡化,父母想了解孩子就變得更加困難。

  不管孩子是在何種年齡,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隱私權,他們需要他人的尊重,特別是來自父母的尊重。一個真正懂孩子、愛孩子的父母,千萬不要以「愛」的名義隨意闖入孩子的「隱秘世界」,更不要採取粗暴干涉的強制手段。比如拆信、監聽、偷看日記,或者採取打罵、禁閉等手段揪出孩子的秘密。

  對孩子而言,尊重和自尊是其主導需要,他們有秘密是很正常的事,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父母應當給予理解和寬容,尊重孩子內心的秘密,尊重孩子人格的獨立性,保護孩子的自尊不受傷害,這是獲得孩子信任,促進親子關係的基礎。父母越尊重孩子的隱私,與孩子的距離就越親近。

  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內心的迫切想法可以理解,但一定要用正確的途徑了解孩子。孩子的心就像水晶般透明,無論是難過還是高興,他的表情總能說明一切,在平時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只要稍微用心觀察孩子,一般就會發現他們態度和思想上的變化,根本不用翻看日記來知曉。

  多與孩子像朋友一樣談心,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孩子就在你身邊,有什麼需要了解、溝通的,直接告訴他,坦誠地說出你的想法,相信他也會對你坦誠以待。這種談心不是遮遮掩掩的對話,也不是自說自話地講大道理,而是輕鬆自如、和諧的互相交流,只有這樣,孩子才願與父母探討,表達自己的觀點。

  當今社會,溝通的方式多種多樣,傳統的、新興的都可用上。比如現在的許多孩子很小就開始接觸網絡,會在網上發帖、發朋友圈等,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這些途徑來跟孩子進行互動交流。而且,這些新興的方式往往更能讓孩子接受,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當孩子向我們傾訴自己的傷心事,以及在學校遇到的煩心事時,我們一定不能心不在焉地隨口附和,「嗯」「哦」「是嗎」「那很好啊」「然後呢」,這樣敷衍的回答讓孩子的興致越來越低,漸漸地就不再願意跟父母交流了,有什麼心事都放在自己的心裡,也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等孩子年齡大了,我們再想了解他們的喜好,分享他們的心事,就沒那麼容易了。

  在埋怨孩子對自己越來越疏遠時,我們應該先反省一下自己不是嗎?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被忽視的感覺,孩子同樣如此。

  日常生活中,只要孩子願意和我們分享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就要做出積極地回應,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分享他們的喜悅和憂傷,傾聽他們的困惑和煩惱。當孩子的情感續期得到滿足後,他們才更願意對我們敞開心扉,與我們積極溝通、交流,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