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你有多少次誤解了孩子?
2024-10-08 13:54:25
作者: 曉平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當孩子做出一些我們認為不合理的行為時,會不加思考的指責孩子。可是有很多時候,孩子面對我們的指責,他們表現得很激動,會歇斯底里地與我們爭吵、抗議、辯解。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你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行為並沒有錯?其實是我們誤解了孩子?
試想一下,當我們因為某些行為而被人誤解時,內心會感到委屈,會感到憋屈,隨著這股情緒越發濃烈,繼而會不自覺地為自己爭辯,情緒也會隨著爭辯越發的激動。同樣的,孩子在被父母誤解的時候,他也會感到委屈,同樣會用激烈的言行來為自己辨別,以此來維護自己受傷的心靈。
妙妙今年10歲,是個非常懂事的姑娘,但是性格有些內向,平時有不快樂的時候,她都悶在心裡,也不跟爸爸媽媽訴說。也正是因為內向,令她多次被爸爸媽媽誤解。
譬如前兩天,妙妙的爸爸出差了,媽媽忽然生病咳嗽的非常厲害。在吃過晚飯後,媽媽實在堅持不住,連碗都沒洗就躺在床上休息了。不過,她在休息前叮囑妙妙,寫完作業後喊醒她,她要檢查,而妙妙也懂事地說好。
妙妙在寫作業的時候,一直聽到媽媽在不停地咳嗽,她便想下樓買點止咳藥回來。她原本是想和媽媽打聲招呼再下樓,但看媽媽已經睡著了,便悄悄地開門出去了。然而,就在她下樓買東西的空檔,媽媽醒了。
媽媽喊了好幾聲妙妙的名字,等不到回應後,她就下床去妙妙的房間看,這一看讓她的心懸了起來,妙妙不在房間。她在家裡找了一圈,發現人不在家後,又匆匆忙忙地跑了出去,想在家附近找找看。結果在小區的大門口,她看見了妙妙。
媽媽並沒有注意到妙妙手裡拎著東西,她對著妙妙就是一頓訓斥:「你這孩子,不是讓你在家寫作業嗎?你怎麼跑出去了?而且還不跟媽媽打招呼!你想要媽媽擔心死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妙妙越聽,心裡越發的委屈,她承認不跟媽媽打聲招呼出門是不對,但是她出門是為了給媽媽買止咳藥,而且媽媽那時候睡著了,她不想打擾她。最後,妙妙紅著眼眶,大聲對媽媽說了一句「媽媽,我討厭你」後,回了家。
回到家後,妙妙悄悄地將止咳藥放進了醫藥箱,自己便回房間寫作業去了。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妙妙變得異常沉默,她不再主動地跟媽媽交流,哪怕是媽媽找她說話,她的回答也是零星幾字。
從妙妙的表情和言行上,媽媽能夠感覺到妙妙的不開心,然而,粗心的她怎麼也猜不到妙妙不開心的源頭在哪兒。直到有一天,她收拾藥箱時,發現裝止咳藥的袋子裡有一張收據,收據上的時間是妙妙那天晚上出去的時間,她才恍然想到,妙妙那天晚上不打招呼出門原來是為了給她買止咳藥。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媽媽的心裡既感動,又懊惱,她感動的是孩子對她的關心,懊惱的是自己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誤解了孩子。
在我們成年人看來,妙妙是做錯了,因為她不打招呼就出門,令媽媽擔心了。但如果站在妙妙的角度來看,她不僅沒有做錯,反而她的行為還很貼心。但是,因為媽媽的主觀性,令孩子心生委屈,變得不快樂。而孩子究竟有錯沒錯,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誤解會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它可能會使孩子性格暴躁,可能會使孩子內向孤僻,可能會使孩子變得叛逆、偏激。而在被誤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會感到不快樂。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父母對孩子的屢次誤解呢?答案是家長的自以為是。
不可否認,孩子因為缺乏閱歷,會經常做錯一些事。但是,其中有些錯是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讀的。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想一想,你會發現,你所認為的錯誤,可能並沒有錯。但是,孩子卻因為我們的誤解而感到委屈,感到不快樂。
作為成年人,我們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是非觀,一旦孩子的行為顛覆了我們的認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認為是孩子錯了,並且不會給孩子辯解、申訴的機會。但是有很多時候,在孩子看來,他們沒有錯,是作為父母的我們的主觀意識認為他們錯了。我們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我們的誤解和不給他們辯解的行為,無疑會對他們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
孩子犯錯了,合格的父母應該指出,但是在指責之前,我們要冷靜地問自己一個問題:孩子真的錯了嗎?對此,我們應該做到兩點:一是學會換位思考,二是不將自己的主觀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所謂的換位思考,就是不要急著指責孩子,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如果孩子的原因和目的都是積極向上的,那麼我們就不能盲目地指責孩子。而所謂的不要把我們的主觀強加在孩子身上,就是不要把我們的價值觀、是非觀等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那麼做的初衷是情有可原的,他的主觀又與我們相差甚遠,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辯解,而父母則採用溫和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如果說,這世界上令人最不快樂的是什麼,那就是被他人誤解。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成為孩子快樂的源頭,積極地為他們製造快樂,而不是不自知的誤解他們,將不快樂的情緒強加給他們。所以,在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再誤解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