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別替孩子走路,別給孩子挖坑> 聽話,有時是一種很沒用的品質

聽話,有時是一種很沒用的品質

2024-10-08 13:49:48 作者: 陳文姬

  聽話,幾乎是所有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同時也是長輩給予孩子最高的評價與讚賞。生活中,很多父母無時無刻不要求自己的孩子聽話:在家聽父母長輩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單位聽領導的話。因為在他們的傳統觀念中,乖乖聽話才是一個好孩子應具備的品質,才是一個孝順的孩子。但其實這種教育觀念大錯特錯,太聽話的孩子,身上反而具備一種很沒用的品質。

  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常常教育孩子要聽父母的話。小時候,因為孩子缺乏對這個世界的了解與認知,所以聽父母的話也無可厚非。但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和知識閱歷的積累,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與認識,有了自己的喜好與生活圈子,父母若還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此時的聽話就像孫悟空的緊箍咒一樣,不僅會讓孩子頭疼欲裂,甚至還會束縛孩子的發展,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陰影與性格上的缺陷。

  在「要聽話」的思想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他們不懂得如何反抗與拒絕別人,缺乏主見、沒有自我;他們習慣於為了獲得聽話的美譽而去違心地討好別人,善於隱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他們外表膽小、內心怯懦,不敢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即使有不同意見,他們也不會為自己去爭辯,而選擇默默地承受一切。這樣的他們很難活出自我。

  下面這個案例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5歲的沐沐今年上幼兒園大班,在老師、父母的眼裡,她是一個特別乖巧聽話的孩子。有一次,老師給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內容是與父母一起用彩紙疊8隻千紙鶴。

  回到家以後,沐沐看到媽媽在廚房忙著做飯,爸爸在電腦前工作,擔心打擾到他們,所以,沐沐沒有主動提起作業的事。後來吃飯時,沐沐好幾次都曾鼓起勇氣想說出來,可是話到嘴邊還沒出口,就被父母其他的問題給打斷了。就這樣,一直磨磨蹭蹭到了晚上該睡覺的時間,她卻一反常態不肯回自己房間。

  正為工作上的事情煩惱不已的爸爸見女兒這麼晚還不去睡覺,於是就不耐煩地呵斥了幾句。這下可不得了,聽到爸爸的責罵,沐沐委屈地哭了起來:「我的作業還沒有完成,老師說要你們幫我一起疊千紙鶴。」聽到女兒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了看時間說:「你這孩子怎麼不知道早點說呢,現在這麼晚了,哪裡還有賣彩紙的?這事明天再說吧。」最後,直到媽媽答應,第二天親自向老師去解釋這件事情時,沐沐才安心地去睡覺。

  沒想到,第二天早上媽媽單位臨時有事,所以把沐沐送到幼兒園門口後,就急匆匆地離開了,忘記了前一天晚上答應沐沐要向老師解釋的事情了。上午9點不到,媽媽便接到了幼兒園老師的電話,問沐沐今天怎麼還沒去學校。感到事情不妙的媽媽於是趕緊請假趕往幼兒園去找沐沐。最後在離校門口不遠處的一個花壇邊發現了哭得跟小花貓似的沐沐。原來,沒有完成作業的她,擔心受到老師的批評,所以沒敢進去……

  其實,沐沐原來並不是這樣的。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非常聰明好動,遇事也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但每次淘氣的她參與大人的爭辯時,父母就會責罵她不懂事、不聽話。慢慢地,在父母的嚴厲管束下,活潑好動的沐沐變得越來越乖巧、越來越聽話了。可是,聽話的背後,孩子的性格卻發生了變化:遇事缺乏主見、唯唯諾諾,而且膽小怕事。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中國式父母往往都以擁有一個聽話的孩子為驕傲。但實際上,太過於聽話的孩子,就會像案例中的沐沐一樣,有問題不敢提、有想法不敢說。因為,他們心裡已經給自己下了一種定義:即自己要做個不讓父母操心、聽話的好孩子。有心理專家曾做過一項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被看作是「聽話」的孩子中,自述不愛提問題的占38.8%,膽小的占34.3%,對創造發明不感興趣的占27.5%。聽話的孩子,一般來說,會缺乏創造性、冒險性和自我決斷能力,而這些與生俱來的天性一旦被輕易抹殺,就會造成孩子日後在面臨生活的磨難與挫折時,出現抑鬱、焦慮、精神分裂等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甚至茫然不知所措。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他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孩子高聲說過一句話,也從來沒有說過「你要聽話」,他說:「因為我覺得把孩子往聽話了培養那不是培養奴才嗎?」的確,父母要求孩子對你的話言聽計從,這和培養一個聽話的奴才又有何區別?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成長中的酸甜苦辣都必須由他們自己去嘗試,任何人都無法替代。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需要由他們自己來決定,父母只需要做好正確的引導就好。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領袖們》一書中提到,中國的教育制度可以為學齡孩子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卻為此而失去了中國的愛因斯坦和達爾文。因為中國的教育制度從小就給孩子灌輸要聽大人話的思想,不允許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或獨立的見解,更不能有愛因斯坦那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出現,因為這種教育模式下只能培養出守業型的人才。很多父母常常認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可以有效避免孩子受到傷害,承擔風險,但他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不管是康莊大道還是獨木小橋,孩子的路都需要他們自己走下去。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替代他們走路。」所以,父母若真心愛護自己的孩子,那麼就試著做好孩子人生的引路人,做好孩子成長路上的燈塔吧!告訴孩子一個正確的原則與標準,讓孩子在這個原則與標準下,合理掌握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與明辨是非的觀念,自由發展,做一個獨立自主與堅強勇敢的人,千萬不要讓你的思想禁錮了孩子的發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