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別替孩子走路,別給孩子挖坑> 教孩子做事,而不是幫孩子做事

教孩子做事,而不是幫孩子做事

2024-10-08 13:48:53 作者: 陳文姬

  現在的父母都比較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和學習能力,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習慣和獨立能力的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差、依賴性強是現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造成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的溺愛。許多父母什麼都不讓孩子做,什麼都幫孩子做好了,這樣就讓孩子逐漸失去了嘗試的動力,使孩子變得懶惰,變得怕苦、怕累、怕嘗試。

  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教孩子做事,不僅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做事的樂趣,而且還可以幫助孩子變得更獨立、更自信;而幫孩子做事,只會讓孩子養成懶惰、依賴他人的習慣,使孩子失去獨立做事的意願。因此,教孩子做事遠比幫孩子做事更有意義。

  先來看下面這個案例。

  在一個沿海的小村莊裡,住著一個特別會捕魚的漁夫,他每次出海都能滿載而歸,村裡的人都說他是捕魚天才。他不僅會捕魚,而且人很友善,大家都很喜歡他。孩子們也喜歡圍著他轉,有的孩子會請求他幫自己抓一條大魚,有的孩子會央求他幫自己帶一對漂亮的貝殼。

  對於孩子們提出的要求,漁夫都耐心地一一滿足。後來,漁夫發現,村里只有一個孩子沒有讓自己幫他抓過魚。漁夫很好奇,他走到那個孩子面前,問道:「你有想要的東西嗎?是大魚?還是貝殼?等下次出海回來的時候帶給你。」

  那個孩子說:「叔叔,我不想要大魚,也不想要貝殼,您可以教我捕魚嗎?」

  漁夫聽到小孩的要求後,雖然很詫異,但也感到很開心。後來,漁夫只要有時間就細心地教孩子一些捕魚的實用技巧。對此,村裡的其他孩子都表示不能理解,認為多此一舉,他們覺得想要魚很簡單,只要向漁夫討要就可以了,為什麼要那麼辛苦,一定要學捕魚呢?

  不過,那個孩子並不在乎這些聲音,他依舊跟著漁夫努力地學習捕魚技巧。後來,漁夫離開村莊了,去了一個很遠的城市再也沒回來了,而那些經常讓漁夫幫忙抓魚的孩子再也沒有魚了,只有那個讓漁夫教他捕魚的孩子可以隨時有魚。這時,村裡的其他孩子才開始後悔:「早知道,我們就不要魚了,也跟著叔叔學捕魚該多好。」

  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幫孩子做事,只是對孩子一時的幫助;而教孩子做事,才會使孩子終身受益。父母要切記,無論是什麼事情,都不要事事包辦,要鼓勵孩子,讓孩子自己動腦、動手,這樣才能使孩子在實踐中得到成長。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然而,現如今許多父母總是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害怕孩子做不好,害怕孩子給自己找麻煩,因此對孩子的大小事情都大包大攬。殊不知,這種行為表面上是愛孩子、為了孩子好,而實際上卻是剝奪了孩子體驗的過程,阻礙了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有些父母甚至將這種擔憂的情緒傳遞給了孩子,這樣孩子在做事情時就會產生為難情緒,認為做事情非常難,總害怕自己做不好。

  其實,父母幫孩子做事,也是對孩子能力不信任的表現。不僅會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而且還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獨立性,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賴性就更強了,主動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更差了。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適當給予孩子嘗試的機會,耐心地教孩子做事,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建立自信和勇氣,體會成功與失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父母要做的是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做事,而不是干預孩子,幫孩子做事。如果在做事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做事的方法不正確,那麼父母就可以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想出解決的辦法,這樣有利於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如果孩子做事的方法是正確的,那麼父母就可以鼓勵孩子,肯定孩子的想法,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學會正確判斷、學會獨立思考、學會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讓孩子明白,成長不僅意味著擁有的空間越來越大,而且意味著要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儘可能多地教孩子做事,讓孩子先學會照顧自己,然後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引導孩子去承擔責任,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與使命感,這樣孩子才會更樂於承擔責任。

  父母要知道,現在教孩子做事,日後孩子才會更獨立,才會更敢於做事、樂於做事,而幫孩子做事,只會誤了孩子、害了孩子。真正聰明的父母只會教孩子做事的方法,不會事事包辦,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才能體會到快樂,在實踐中才能感受到責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