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選擇不是孩子的選擇
2024-10-08 13:47:51
作者: 陳文姬
人的一生,每天都面臨著無數的選擇,大到找工作、找對象,小到穿衣、吃飯,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選擇。選擇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上天賦予人類的一種權利。也正是因為有了選擇,人生才充滿喜怒哀樂與酸甜苦辣;也正是因為有了選擇,我們才能做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自己。
本書首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敢不敢選擇,是一種自信與魄力;能不能選擇,是一種能力與堅持;會不會選擇,是一種智慧與修養。可以說,人生就是一門不斷選擇的藝術課,一個不敢、不能、不會選擇的人,是缺乏主見與創造力的,是很難擁有獨立人格的。
孩子也一樣,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也需要自己的選擇權,也希望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是,孩子的選擇權卻往往被「好心」的父母給硬生生地剝奪了。很多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為孩子做選擇。比如,自認為學鋼琴好,哪怕孩子不喜歡也要讓孩子學;自認為學舞蹈好,即使孩子的體型不適合舞蹈訓練,父母也會強迫孩子繼續學習……幾乎很少有父母會主動詢問孩子的內心想法,主動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將選擇權交還給孩子。久而久之,矛盾便開始滋生,孩子指責父母過度干涉自己的自由,父母則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最終關係越鬧越僵,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在生活中,許多父母或許都有像妮妮媽媽一樣的做法。
妮妮的媽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她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出人頭地,過上好的生活。有一次,一位朋友在看到她的女兒時,無意中說了一句:「你家孩子手指修長,挺適合彈鋼琴的,如果能加以培養,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妮妮媽媽心動了,她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將女兒培養成著名的鋼琴家。心動不如行動,第二天,妮妮媽媽就去琴行購買了一架昂貴的鋼琴,又請了家教老師對女兒進行一對一對的輔導。
可是7歲的妮妮根本就不喜歡彈鋼琴,她只喜歡跳舞。她哭著央求媽媽,讓她去報考舞蹈班,可媽媽壓根就不尊重她的選擇,一定要她練習鋼琴。看到女兒每次練琴時哭得梨花帶雨的模樣,爸爸心疼地勸媽媽,說:「既然孩子不喜歡,咱們就別逼她了吧!」
「不行,孩子還小,她懂什麼?我這也是替她做了明智的選擇,將來她感激我還來不及呢。」媽媽振振有詞地說道。
眼看媽媽不可能輕易改變自己的決定,某天,趁著父母不在家的時候,氣憤不已的妮妮學著動畫片中看到的故事情節,拿起一瓶膠水將琴鍵給粘上了,想神不知鬼不覺地讓鋼琴壞掉。
做完這一切後,膽小的妮妮又害怕會受到媽媽的打罵。於是,妮妮便想出門尋找爸爸,讓爸爸給自己出出主意、幫幫忙。在繁華的馬路上,車流擁擠,妮妮不小心被汽車給撞倒了,造成了雙腿粉碎性骨折,醫生說她以後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走路了。而妮妮的舞蹈夢,似乎也只能永遠地沉睡於記憶的最深處了。
看完這個真實的案例,作為父母的你,內心是否被觸痛了?父母不要認為孩子小,就什麼也不懂,再小的孩子也同樣需要自主選擇的權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固然沒有錯,但父母如果利用自己的身份來壓制孩子,剝奪孩子的選擇權,那就大錯特錯了。畢竟,孩子的人生需要他自己的參與。
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愛都給孩子,於是事事包辦,處處幫替。可是這樣一來,孩子失去了自主選擇權,長大後便會處處依賴於身邊能幫助他的人,很難獨自面對生活的磨難。所以,父母應大膽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並讓孩子事事參與,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和可供自由支配的空間,不過度干涉他們的正常行為舉止,更不要試圖去窺探他們的隱私,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性格獨立的孩子。
父母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的漫漫人生路還得由他們自己堅持走下去。所以,父母不能以任何理由去剝奪孩子的選擇權,而應儘早放手將選擇權交還到孩子的手中,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且行且獨立。
那麼,具體落實到行動上,父母又該如何去做呢?以下幾點建議,值得參考:
1.尊重孩子的選擇權,不要試圖對孩子強行灌輸你的經驗之談。
2.尊重孩子的願望單,不把自己的想法與觀念強加到孩子身上。
3.考慮孩子的承受力,不給孩子施加超負荷運轉與壓力太大之事。
4.關注孩子的發展規律,不做拔苗助長、好高騖遠、盲目施教之事。
5.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不打擊、不責罵、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
楊瀾曾說:「決定你是什麼的,不是你擁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選擇。」所以,為了孩子更好、更快樂地成長,父母不妨把自主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相信他並肯定他,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讓他變得更自信、更有主見一些吧!你會發現,換個角度看風景,人生處處皆風景;換個角度育孩子,孩子處處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