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別跟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孩子獨來獨往,家長要警惕

孩子獨來獨往,家長要警惕

2024-10-08 13:40:50 作者: 曉丹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曾經做過一個「人際剝奪」實驗,實驗結果表明:作為社會性的人,離不開與別人的交往。人際交往是人的一種必然的需要,就像是吃飯、睡覺一樣。要知道人是生活在各種人際交往關係中的,尤其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交往對其有著重要的意義,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促進孩子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芸芸今年13歲,以出色的成績考上了一所重點中學,可是開學沒多久,芸芸就對媽媽說:「我不想去上學了。」原來,芸芸從小就比較內向,不願意與人交往,也很少與別人主動打招呼,平時都是獨來獨往,在同學中與她關係較好的也只有一兩個。來到新學校後,她依舊獨來獨往,不主動結交新同學,顯得格外地不合群。她自己也倍感受到冷落,覺得同學們都不喜歡她,心裡很是難過,總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集體。

  芸芸媽媽了解情況後並沒有太在意,只是鼓勵孩子說:「新學期開學,這種現象是正常的,你要與同學主動交往,和他們做朋友,時間長了就好了。」可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芸芸依舊不與同學來往,也很少參加集體活動,不管是上學、放學還是課間,都是獨自一人,哪怕有同學主動與她打招呼她,她都會選擇躲避或者沉默不言,久而久之,她與同學的感情也就越來越淡了。

  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在學校里,沒有人理我,更沒有人理解我,我每天都是獨自一人,我感覺很孤單,很自卑。」由於芸芸情緒很不穩定,學習時很難集中精力,導致成績急劇下降,看到孩子這樣,芸芸媽媽是既著急又擔憂。

  上述案例中芸芸正是因為性格原因,導致她逐漸形成了獨來獨往的情況,而這種情況是不利於其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的。有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總是希望有人與他進行交流,從而擺脫孤獨與寂寞;希望參與集體活動,希望加入某一群體,並為之接納,從而獲得歸屬感。」也就說,人際交往是人們的一種心理需求,人們可以通過交往,得到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寄託。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人際關係好的孩子在成年後也更容易獲得成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際關係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青春期孩子的交友習慣和自尊心,而友誼對孩子的幫助也不亞於家長對孩子的關懷。

  假如孩子在青春期時沒有朋友,或者沒有得到朋友的認同、接納,那麼他以後就算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會在心理上有一種不安全感和缺憾。因此,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有獨來獨往的趨勢時,應及時予以引導,使孩子回歸正常的人際交往中。一般情況下,父母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對孩子進行引導:

  1.利用互惠心理,引導孩子交朋友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有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從一群素不相識的人群中隨機抽取了一些人,然後給這些人寄了聖誕卡片,他估計會有一些回音,可是沒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給他回贈了卡片,然而回贈卡片的人並不認識教授,他們回贈的原因只是因為不想欠別人的人情。

  上面的實驗雖然小,卻很好地說明了互惠心理的作用,家長可以建議孩子在同學、朋友過生日的時候,送一份禮物表達同學之情、逢年過節時問候同學、幫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邀請同學一起看書等等,利用互惠心理,引導孩子交朋友,這樣孩子之間就多了互相往來的機會,孩子的朋友自然會慢慢多起來。

  2.為孩子製造結交朋友的機會

  假如家長發現孩子經常獨來獨往,幾乎沒有什麼朋友時,可以適當地為孩子牽線搭橋,為孩子製造結交朋友的機會。現如今,許多孩子獨自一人在家,沒有機會結交朋友,家長可以邀請鄰居、同事或是朋友的孩子來家裡做客;邀請朋友們帶著孩子一起去野餐、郊遊;邀請朋友們帶著孩子一起去看電影等等,並在每一次的相處中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聊聊天,多接觸彼此,這樣不斷地給孩子製造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交到更多的朋友,性格自然會開朗許多。

  3.引導孩子處理交際中的問題

  青春期孩子在與朋友的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小摩擦或是矛盾,此時家長要做的是正確引導孩子處理交際中的問題。首先,教孩子分析問題的根源,了解矛盾發生的原因;其次,啟發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培養孩子正確處理問題的能力;最後,讓孩子面對問題,鼓勵孩子嘗試自己解決,不要逃避。這樣才能逐漸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儘管,獨來獨往的孩子確實需要家長的引導,但是引導並不意味著控制。家長要給孩子適當的自主選擇權,只要合理範圍內的都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尤其是在孩子交友權上,應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做過多的干涉,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