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孩子太大壓力,小心他情急下倉皇逃離
2024-10-08 13:38:51
作者: 曉丹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加強,面對學業的繁重與家長的嚴厲管束,難免會滋生各種情緒上的不滿,做出一些叛逆的行為來,這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離家出走。不堪重負的他們認為,只有離家出走才是擺脫家長束縛,獲得自由與獨立最有效的方法與途徑。下面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或許你會從中獲得啟發:
15歲的小晴離家出走了,臨走前她給父母留了一封簡短的信,上面寫著:「對不起,媽媽我已經盡力了,可還是得不了「雙百分」,達不到你的期望,我走了……。」原來,小晴的父母對她的學習期望特別高,不僅花錢讓她讀重點中學,空餘時間還給她報了很多的補習班、花高價請家教一對一指導,只求小晴能好好學習,考試得「雙百」,將來能學有所成。可是望女成鳳的父母在給孩子製造壓力的同時,卻忽略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在小晴離家出走前,因為一次月考成績不理想,被媽媽責罵了一頓,不僅如此,媽媽還剝奪了小晴其他的自由,不讓看電視,不讓看課外讀物,放學回家後就是在房間不停地做練習題,複習功課。最終不堪忍受的小晴情緒崩潰,決定一走了之。
此案例中,小晴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取得好成績,想盡辦法上重點,請家教,上補習班,卻忽略了小晴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終導致孩子離家出走。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敏感而脆弱,缺乏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再加上家長因為過高期望而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長時間受到父母的管束,沒有自己的活動空間與自由,而雙方又缺乏有效的溝通,以至於孩子受到挫折或較大壓力時,情緒得不到合理的宣洩,便產生離家出走的極端行為。
據一項社會調查數據顯示,當今社會中有超過40%的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不顧孩子意願不斷將成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強行替他們規劃、設計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以至於孩子整天生活在學習的枷鎖之下,失去了自由。
誠然,現在的孩子不用為物質而發愁,但生活在各種壓力之下,孩子的心靈卻時常感到壓抑與窒息:生活空間越來越大,但自由的空間卻越來越狹窄;外界的壓力越來越大,內在的動力卻越來越小。苦悶與煩惱已經成為青春期孩子的共同心聲,對他們來說,家不再是心靈停靠的港灣,而是囚禁和束縛自己心靈的牢籠。也只有走出這個牢籠,脫離家長的管束,才能重新擁有自由,才能無拘無束地享受快樂生活。就如一首歌詞所唱:「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卻飛都飛不高……」,歌詞中也寄託了孩子渴望自由的心聲。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與理解,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不然只會逼得孩子情急之下倉皇而逃。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發生離家出走的情況呢?
1.給孩子適當「減負」
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想要逃離他所處的環境,主要是面對的壓力過大而導致。家長在給予理解的同時,也要適當降低對孩子的期許,必要時應當適當給孩子減壓來緩解孩子的壓力與焦慮,讓孩子有時間停下來歇一歇,並且適當的放鬆與壓力的舒緩可以讓孩子精力充沛,有助於學習。
2.給孩子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而讓孩子過起了「兩點一線」的生活,學習成了他們生活的重中之重,除了學習就是睡覺,生活單調而乏味,毫無樂趣可言。這樣的生活只會讓孩子心生厭倦從而迫切想要逃離,所以家長不妨試著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孩子能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當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時,自然不會再想著要逃離。
3.家長要認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
家長都是愛孩子的,只是愛的方式表達錯誤而不自知。所以家長應該認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理直氣壯的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就理所應當地要聽自己的。尤其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情緒低落時,更應該耐心主動地與孩子溝通交流,來撫慰他們受傷的心靈。如果動輒打罵、諷刺挖苦,反而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讓他們產生悲觀厭世的不良情緒,最終用逃避來解決問題。
4.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心理、把握孩子的心態
通常來說,青春期的孩子在離家出走之前,總會露出一些「蛛絲馬跡」,比如有的孩子突然間魂不守舍,不愛與人說話;有的則欲言又止,遇事遲疑不前等。這些表現,都是孩子即將離家出走的先兆,如果家長能仔細觀察到孩子的突然變化,把握孩子的心態,那麼就可以對他們及時地進行心理疏導,從而預防孩子壓力過大而產生倉皇逃離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