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前因後果
2024-10-07 17:20:49
作者: 浪魚沖樹
這個時候就體現了秦王嬴政的胸懷,他沒有因為個人情緒,就不管不顧殺掉鄭國。
而是權衡利弊認真思考起來,最終他認可了鄭國的說法,還讓鄭國繼續帶人修建這條水渠。
(鄭國也被秦王嬴政的胸懷徹底折服,盡心盡力開始修渠,終於如約完工,而這條水渠的名字,秦王嬴政也以工程師的名字命名,鄭國渠。)
鄭國的事情啟發了李斯,李斯也決定最後一搏,於是他毅然提筆,寫下了《諫逐客書》交給了秦王嬴政。
這諫逐客書的大致意思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內外,而今大王卻把人才送給敵人,這可是把武器交給敵人,把糧食交給強盜的不智之舉啊。」
因為嫪毐和呂不韋兩大勢力都被剷除了,秦王嬴政此時終於是坐穩了王位。
李斯的《諫逐客書》秦王嬴政看完之後開始反思,秦國三十幾代先君都想一統,而且現在的秦國已經有了這個實力。
要是真的一桿子打死一排人,就這樣草率的逐客,而把先君遺願毀在自己手上,太不明智了。
最終秦王嬴政收回了逐客令,李斯也被重用擔任了廷尉,算是真正進入了秦國政壇。
以上足以說明秦王嬴政並不是後世記載的暴君,他是一個有理智,有胸懷,有理想的君主。
而扶蘇讓雷江去韓國,也是和韓非商議的結果。
韓國雖小,人才輩出,特別是兵器,在當時七國當中,韓國遙遙領先,秦國的兵器很多都借鑑了韓國的技術。
但奈何韓國人少國弱,技術再好,沒有足夠的產業和人工支撐,依舊撐不起強大的軍隊。
扶蘇這次讓雷江前往韓國,就是為了救回一些技術人才和學者。
而扶蘇更想要的是韓國棠溪寶劍的鑄造技術。
《史記》棠溪寶劍超越干將莫邪,為眾劍之首。
現在扶蘇有蒸汽機這樣強悍的動力,有系統兌換的方士鐵匠等等人力。
而且扶蘇現在開採了鐵礦,也通過系統藍圖掌握了完整了鋼鐵冶煉技術。
這個時候,再加上韓國棠溪寶劍的鑄造技術,那扶蘇手下拿的,才是真正的絕世寶劍。
雷江也的確沒讓扶蘇失望,雷江此行,一共帶回了21個鑄劍大師,還有7個學者。
扶蘇這些人淺談之後,也聽出了眾人對韓國的失望,都有些鬱郁不得志的感慨。
這就好辦了,就怕你愚忠,誓死效忠韓國。
21位鑄劍大師,馬上讓子龍安排人分別送往一二號鐵礦。
7名學者,也讓韓非來接了回去,讓他們敘敘舊,順便商議一下對扶蘇有利的發展政策。
扶蘇也讓人通知了花雷,讓雷家三口在一起聚聚,早前扶蘇已經讓人治好了雷江母親的眼睛,還在九原縣給雷家置辦了房產。
這種情況下,扶蘇覺得自己為雷江接風不合適,畢竟雷江已經好幾個月沒回家了,讓他回去好好陪陪家人先。
事情都安頓好了,雷江也安全回來了,倒是扶蘇現在有點坐不住了,回想韓國就難免想到韓非,想到韓非,必定想到李斯。
時間越長,李斯在秦王嬴政心目中的重要性也就越高,現在想對付李斯難度已經很高了。
李斯和韓非雖然同為荀子的學生,但李斯是楚國人,而且李斯雖然不如韓非優秀,可這個人足夠狠辣陰險。
當初李斯選擇前往秦國,也不是一時興起,他也是權衡利弊之後,才拋棄了自己的國家,楚國。
(類似現在留學過後就拋棄自己故鄉前往他國的一些人。)
這一點韓非和他完全不同,韓非一心為韓,學成歸來,只想著回到韓國研究強國之道。
但是韓王不思進取,甚至不想著如何強大韓國,一心只想著依靠別國。
導致韓非在韓國一直得不到重用,而且韓非到秦國,根本是被秦王嬴政逼迫的萬不得已。
說穿了也是韓非想要捨身救國,救那個小小的韓國。
話說良禽擇木而棲,但是牽涉到自己土生土長的國家,李斯所為,和韓非比起來,終究缺了一些底線,和良心。
這也是扶蘇一心想要保護韓非和重用韓非的原因之一。
李斯在抵達秦國之後,先是在呂不韋門下,而且很快就得到了呂不韋的賞識。
但這也只是李斯的謀劃之一,李斯通過呂不韋這層關係,很快混到了議郎一職,就是扶蘇之前當的議郎。
得到了這一職務,李斯就有了面見秦王嬴政,並且出謀劃策的機會。
而且李斯很懂得抓住機會。
李斯籌劃多年,在面見秦王嬴政之後,就直接向秦王嬴政提出了統一六國的計劃。
雖然這本是他的野心,但是在秦王嬴政面前,李斯把一統,說成了秦王嬴政的未來。
要說畫大餅,李斯就是咱們的祖師爺,而且人家是給秦王嬴政畫大餅。
統一六國的這張大餅,以地圖的形式擺在了秦王嬴政面前。
而一統六國的想法,秦王嬴政和秦國歷代君主,都早已根深蒂固。
當李斯說出:「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統一全國。」
秦王嬴政腦海中的藍圖瞬間具體化,可以說和秦王嬴政的想法不謀而合。
看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認可,李斯繼續提出更深層的計劃。
就是針對六國那些說得上話的人,能收買就收買,收買不了的就派人刺殺,這其中當然也就包括了李斯的家鄉,楚國。
要說間諜,李斯才是最大的間諜。
而當時的秦王嬴政也被呂不韋壓迫多年,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他急需強大自己的力量。
一個人被壓迫久了,心境也會產生一些變化,李斯的血腥手段馬上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讚賞。
秦王嬴政想扶持李斯為自己所用,而李斯也抱著秦王嬴政這棵大樹,從議郎提拔為客卿。
李斯也因為得到客卿這個職位,離開了給他機會,甚至說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呂不韋。
拋棄楚國,蹬開呂不韋,這才只是開始,李斯不只是踩在別人肩上,更要踩在別人的屍骨上,一步步朝著秦國權利中心靠近。
很快,李斯的墊腳石出現了,那就是他的同門兄弟手足,韓非。
韓非一心為韓,抵達秦國的韓非依舊如此,也就出現了留存後世的《存韓》一書。
在書信中,韓非把韓國描繪為秦國的僕從,還提出秦韓聯手,去攻打其他國家。
可是李斯容不得韓非的存在,他擔心韓非被秦王嬴政重用,而影響到自己的地位,更是嫉妒韓非的法家學說,得到秦王嬴政的認同。
再加上韓非提出的計劃,和李斯提出的先攻韓趙的計劃有衝突,在李斯看來,韓非的計劃,根本就是為韓國開脫的藉口。
雖然韓非提出的計劃確實是為了保住韓國的緩兵之計,但是沒等韓非勸說韓王,李斯已經先行一步。
李斯為了證明韓非這計劃是假的,親自前往韓國。
抵達韓國的李斯想提議秦韓兩國結成聯盟對付趙國,可偏偏此時的韓王正好在和趙國密謀對付秦國的政策。
所以韓王就讓李斯吃了閉門羹,這樣一來,韓非所說的僕從國自然不攻自破。
李斯馬上想明白了其中貓膩,你一個僕從國,你敢給我秦國使臣拒之門外?
於是,李斯馬上有了弄死韓非的計劃。
他先是趕回秦國,並馬上找到了秦王嬴政,說韓非是韓國王室貴族,血統決定了他不會真心為秦出力。
可你李斯不也是楚國人?
李斯還說,以韓非的學識和能力,如果不能為秦國所用,必將成為秦國的隱患般的存在,這樣的人,最好是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