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人的發現與甲骨分期
2024-10-06 05:19:27
作者: 岳南
1936年,董作賓在安陽發掘工地,腳下是「殺人殉葬坑」現場(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提供)
自1899年甲骨文發現至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在長達一個世紀裡,甲骨文出土約15萬片,其中考古發掘出土的刻辭甲骨有34844片。1937年之前,甲骨文的出土地只限於小屯、侯家莊南地、後崗三處。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蓬勃發展,甲骨文出土的地點不斷擴大,除上述3個地點外,在四盤磨、薛家莊南地、花園莊東地、花園莊南地、大司空村、苗圃北地、白家墳東地、劉家莊北地等8個地點都出土了刻辭甲骨。已被學術界廣泛所知的是,殷墟的發掘,肇始於對甲骨文的辨識和釋讀,而自殷墟科學發掘之後,對甲骨文的研究在更大範圍內科學而深入地展開,一時名家輩出,大師雲集,遂使甲骨學漸漸成為一門世界性的顯學。
事實上,早在殷墟發掘之初,董作賓就開始了對甲骨文的系統研究,並不斷地推出研究成果。1929年,董作賓發表了《商代龜卜之推測》一文,首次提出要對殷墟出土的龜甲做系統的分析與研究。
在第三次殷墟發掘的第二階段,即1929年12月12日,在著名的「大連坑」內出土了「大龜四版」。董作賓對這十分難得的材料進行了長時間的細心研究,並於1931年發表了在甲骨學史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論文《大龜四版考釋》,從而奠定了甲骨文斷代體系的基礎。董作賓指出,甲骨文在200餘年間,「經過了七世十一王,這七世十一王的卜辭,必有許多不同之處,因此斷代的工作,也就應運而生。倘若能把每一時代的卜辭,還他個原有的時代,那麼,卜辭的價值便更要增高,由籠統的殷人兩百年間的卜辭一躍而為某一帝王時代的直接史料了」。在這一研究的基礎上,他進而提出了甲骨文斷代的8項標準:「斷代之法,應從各方面觀察而求其會通,大要不外下列的數種:一、坑層;二、同出器物;三、貞卜事項;四、所祀帝王;五、貞人;六、文體;七、用字;八、書法。」
在甲骨刻辭的前辭中,經常看到有「干支卜某貞」的字樣。對於卜和貞之間的某字,以前的研究者有的疑為官名,有的疑為地名,有的疑為所貞之事。董作賓根據「大龜四版」中的第四版卜旬之辭的研究,論定卜貞之間的某是人名,而絕非地名或官名。這個發現,不僅使甲骨卜辭能夠順利通讀,而且為甲骨文的斷代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和依據。其時正在日本進行甲骨文研究的郭沫若,從董作賓的貞人說中受到很大啟發,他說:「曩於卜貞間一字未明其意。近時董氏彥堂解為貞人之名,遂頗若鑿破鴻濛,……凡是同見於一版上的貞人,他們差不多可以說是同時。如上列第四版,貞人共有六個,在九個月中,他們輪流著去貞旬,他們的年齡無論如何,必須在九個月內是生存著的,最老的和最少的,相差也不能過五十年。」通過同版共見的貞人間的聯繫,再結合其他斷代標準,就可能把數以萬計的甲骨卜辭分列於各個王世之下,使殷墟200多年的甲骨卜辭各歸其主。董作賓的這一發現,為甲骨學的研究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1933年,董作賓又將其甲骨文斷代研究的最新成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公之於世。這篇洋洋十萬言的宏文,是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重要著作,它標誌著甲骨文的研究自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董作賓在《大龜四版考釋》的基礎上,經過深入、嚴謹的研究,創立了科學而縝密的甲骨文斷代體系,這就是通行半個多世紀的著名的「十項標準」和「五期」說。所謂十項標準,即: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安陽殷墟出土的大龜四版(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提供)
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巫師形象
殷墟出土甲骨文中的「龜」字
1.世系;2.稱謂;3.貞人;4.坑位;5.方國;6.人物;7.事類;8.文法;9.字形;10.書體。
在此「十項標準」中,最重要的為世系、稱謂和貞人,由世系可知稱謂,由稱謂可確定貞人屬於某一王世,此三者實為甲骨文斷代的「第一標準」。由此三者推演互證,則又有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等六標準。坑位「可以證同出卜辭之時代,然非親與發掘工作者不易用之」,故只能作為斷代的輔助標準。根據這「十項標準」,董作賓把殷墟兩百多年、共八世十二王的甲骨卜辭劃分為五個時期,即:
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二世四王);
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
第三期:廩辛、康丁(一世二王);
第四期:武乙、文丁(二世二王);
第五期:帝乙、帝辛(二世二王)。
郭沫若在看了董作賓的斷代體系後給予了高度評價:「驚佩其卓識,如是有系統之綜合研究,實自甲骨文出土以來所未有。文分十項,如前序中所言,其全體幾為創見所充滿。」郭沫若對其貞人說尤為推崇:「多數貞人之年代既明,則多數卜辭之年代直如探囊取物,董氏之貢獻誠非淺鮮。」
毋庸置疑的是,在半個多世紀的甲骨學史上,董作賓的研究無論在當時還是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正如著名甲骨學者嚴一萍所說:「五十年來,經過無數學者的鑽研努力,而能夠提綱挈領建立起甲骨學體系的,惟有彥堂先生」「今天的十萬片甲骨離不開這個體系,也就是甲骨有了成為一種專門學問的基礎」。嚴氏此言與董作賓對甲骨學所做的貢獻當是相稱的。
占卜用的龜殼
1942年4月1日,董作賓在四川南溪寫道:「昔疑古玄同創為『甲骨四堂』之說,立廠和之,有『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之目,著在篇章,膾炙學人。今者,觀堂墓木盈拱,雪堂老死偽滿。惟彥堂與鼎堂,猶崛然並存於人世,以掙扎度此偉大之時代也。」他回憶當年春天在成都訪問郭沫若時的情景,感嘆與之「神交十載」,自嘆抱殘守缺,絕學自珍。他發誓將終生從事甲骨文研究:
「一生事業,其將以枯龜朽骨之鑽研而為余之止境乎?興念及此,擱筆太息!」
1949年,董作賓到了台灣以後,受聘為台灣大學文學院教授,後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他一生著作甚豐,有專著十餘部。只是離開了祖國大陸,遠離了殷墟這考古學聖地,困守孤島後,董作賓對甲骨學的發展趨勢十分悲觀。他在1956年所寫的《甲骨學前途之展望》一文中,以憂傷的筆觸寫道:「展望世界,甲骨學的前途,甚是暗淡。甲骨學的沉悶,也就是中國史研究之消極停滯,茫無端緒了……」
考古人員在殷墟小屯南地新發現的一處甲骨坑
1991年,殷墟花園莊東地3號窖穴(H3),出土甲骨由發掘者套箱運回室內清理。右為發掘領隊劉一曼在對一個完整的龜版進行測量、清理
殷墟出土刻有卜辭的卜骨
令人扼腕的是,董作賓未能看到故鄉的發展和甲骨學研究的盛況便與世長辭了。
縱觀安陽殷墟自1928年以來的科學發掘,甲骨文一直不斷地被發現,其中較為著名的除1929年的「大龜四版」與1931年在小屯村北發現的卜甲285片、卜骨4片外,1936年6月,在小屯東北地發現了H127坑,坑內出刻辭甲骨17096片,其中卜甲17088片,卜骨8片,完整的有字卜甲近300版。據研究,這是武丁時代埋放甲骨的窖穴,數百版有字甲骨的內容極為豐富,對甲骨文與商代歷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1973年,考古人員在小屯南地發掘中又發現刻辭甲骨5335片,其中卜骨5260片,卜甲75片,大版而完整的刻辭卜骨近百版。這批甲骨出土時多有明確的地層關係,並與陶器共存,為甲骨文的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991年秋,考古人員在花園莊東100多米處發現了一個甲骨坑,編號為花東H3,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辭者574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辭者5片;共計刻辭甲骨579片。特別需要提及的是,此坑甲骨以大版的卜甲為主,其中完整的刻辭卜甲達300多版。刻辭內容較為集中,主要涉及祭祀、田獵、天氣、疾病等方面。劉一曼、曹定雲等甲骨學者根據甲骨出土的地層關係、共存陶器及卜辭內容判斷,此坑甲骨屬武丁前期。
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把中國的信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但甲骨文絕大多數屬於卜辭,也就是說是王或王室貴族占卜向鬼神詢問吉凶的文字記錄,要單純依靠甲骨文恢復商代社會的原貌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新中國成立後,陳夢家等甲骨學者在董作賓提出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的基礎上,將甲骨文進一步分組,凡屬於同一位貞人所占之卜辭,都歸為一組,如賓組、歷組、黃組等,並建立了區分其年代先後的學說。新的研究表明,甲骨年代並不完全按照王世劃分,有時可以跨越兩王,如以前被認為是武丁甲骨的賓組卜辭,實際上可以下延到祖庚之世。這些甲骨分期的新成果,對準確判定甲骨月食的順序,進而回推其年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刻有卜辭的卜骨(引自李圃《甲骨文選注·載車》)
卜辭刻在牛骨上,正面刻辭百餘字,背面刻辭五十餘字,記錄了商王武丁祭仲丁、乘車狩獵等內容。殷墟出土的卜辭,通常包括前辭、命辭、占辭、驗辭四個部分。前辭記載占卜時間、地點及卜者;命辭記載卜問內容;占辭記載根據卜兆對卜問內容做出的判斷;驗辭記載卜後的應驗情況。《載車》卜辭四個部分的大意是:
前辭 癸巳那天占卜,史官殻貞問。
命辭 往後十日內有否禍殃?
占辭 商王占卜說,而今就有鬼神作祟!
驗辭 神的旨意與卜兆相合。
甲午那天(即占卜後第二天),王追獵一頭犀牛,小臣駕馭馬車,馬撞到山崖上,毀壞了車子,子央也栽下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