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歷史科學的空白
2024-10-06 05:17:27
作者: 岳南
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後,各路專家、學者按照「工程」的規劃和各自承擔的課題、專題紛紛行動起來,懷著滿腔的熱情和充足的信心將自己的才學、智慧和心血傾注於文獻資料庫、天文資料庫、計算中心、天文推算、14C測年技術設備硬體的改進、傳世文獻的研究、各考古遺址的發掘與探索之中。鑑於古代近東和西方古典年代學的研究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不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且這種研究仍在不斷發展之中,夏商周斷代工程專門設立了「世界諸古代文明年代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專題,以期通過對這一方面的研究,讓所有參與工程的專家、學者深入了解世界古代年代學研究的情況並進行借鑑。由於這一專題的研究成果必須產生於其他諸如考古、天文、曆法等課題的前面,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工程首席科學家經過慎重考慮與討論,認為只有將這一複雜繁重的工作,交由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林志純教授領銜的專家團隊,才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預期的目的。
林志純(右)與張強在「工程」會議上(作者攝)
林志純(筆名日知)是中國著名的世界古代史學家。他於1910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一個教師世家,自幼聰穎好學。當他不到10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靠做工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少年林志純也隨之分擔了生活的重擔。到15歲時,林志純已讀中學。為了生活,更為了能堅持學業,他邊讀書,邊教書,半工半讀,步步艱難。1937年,林志純進入上海大夏大學學習,並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旁聽,師從著名學者王成祖教授。在這期間,他對英語、俄語、拉丁語有了進一步的學習,水平得到提高,為後來研究西方歷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41年畢業後,他在上海綜合大學和大夏大學任講師,在講授中國史的同時,亦對世界史給予關注和研究。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國家的需要,林志純於1950年離開上海到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任教。在此之後的幾十年裡,他一直在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與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工作,並從研究中國史漸漸轉為主要從事世界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
1979年,在林志純的組織指導下,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在長春成立,林志純當選為研究會的理事長。此時的他雖年屆古稀,但深感在古代近東與西方古典這兩大文明的研究中,中國學界底子薄、人才少,學術空白大量存在,便決心扭轉這種狀態。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林志純聯合中國史和世界史研究領域的巨擘周谷城、吳於廑兩先生,聯名向教育部提出《關於加強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的書面報告。這個建議得到了教育部的重視,並於1984年以專門文件做了批覆。根據這一文件精神,東北師範大學成立了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研究所設置大學本科高年級古典文明試辦班,首先面向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校招生。學科以世界古典文明,尤其以埃及學、亞述學、西臺學、希臘拉丁古典學為重點。同年,林志純又和周谷城、吳於廑一同聯名發表了《古典文明研究在我國的空白必須填補》一文,以期進一步增強推動填補這些空白學科的力度。文中指出:「自十八世紀末至今不到二百年間,隨著近代考古學的發展,大量久為世人所不知道的古代文字的材料陸續出土。由於這些死文字的釋讀成功,各個有關的上古文明歷史,得以根據遺留下來的文獻進行研究……這些古文字的釋讀成功,和同時出現於世的大批古代物質遺留,使古代史許多方面的研究從無到有,大大豐富起來,因而在古代史這門學科中產生了許多分支學科,包括埃及學、亞述學、克里特-邁錫尼文字學,以及我國的古文字學。……埃及學、亞述學等等古文字和古代史研究的分支學科發生和發展的將近二百年,正是西方工業革命興起和向東方擴張的兩個世紀。埃及學、亞述學等等學科的文物,大部分被集中到西方各強國的博物館中。中國在解放前是沉淪於半殖民地地位的老大國家,自己所有的,特別是甲骨文字材料,不少尚流落國外,更談不上分享西方國家所發掘奪取的埃及學、亞述學等等文物資料。我們在這方面一無所有。解放前的學校和研究機關,根本沒有人想引進什麼埃及學、亞述學等學科。結果,我們沒有埃及學,沒有亞述學,既無專門研究的人才,又無可供專門研究的圖書設備。可以說,這些古代史的分支學科對於我們都是空白學科。對西方古希臘羅馬文明的研究,前希臘的愛琴文明的研究,以及和我國文化發展關係甚密的古典印度文明的研究,其基本情況也是這樣。輾轉引述的較多,根據原始古典文獻和考古發掘的資料做獨立研究的很少。這些歷史科學空白點的存在,顯然同我們目前的國家地位是不相稱的,和我們作為一個有悠久文明歷史大國的地位更是不相稱的。」
在文章的最後,林志純等人表達了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信心和勇氣:「埃及象形文字、蘇美爾-阿卡德楔形文字等等外國古文字,的確是難學的文字,對不同語言文化傳統的學者尤其如此。但這些古文字都經一二百年來或至少數十年來西方學者的鑽研努力,讀解之法早已成規。我們今天來學習,入門既不難,深入鑽研也不是不可能得到效果。關鍵在於搜求必要的資料,立志攻堅,以嚴密的科學態度和方法,參照我們研究本國古文字和古文化的經驗,經過努力,完全有可能為西方古典歷史學科在我國的空白補缺……」
這篇極具遠見卓識的文章的發表,在史學界引起了較大反響,並得到了相關學科專家的支持。1988年,國家教委下達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點名單時,專門指定東北師範大學為「世界上古、中古史重點學科點」,長期聘請外國專家來華講授埃及學、亞述學、西臺學、西方古典學以及各種古文字學。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中國自己的掌握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和希臘文字、拉丁文字的學者,這些學者大都在本校或國內外的科研機構從事古代近東或西方古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國內尚無其他學科點可與之匹敵的優勢,夏商周斷代工程才把「世界諸古代文明年代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專題重任,交付給以林志純教授為首的眾位專家研究。顯而易見的是,這項任務的交付,除了是「工程」的信任,也是對承擔這項任務的專家、學者一次整體實力的檢驗。
那麼,世界諸古代文明年代學研究的狀況究竟如何?它對中國即將全面啟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會給予怎樣的啟示?參與工程的專家、學者們,將從林志純等人的研究成果中有更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