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密宗三大士

2024-10-06 05:15:32 作者: 商成勇、岳南

  唐長安四年(704年)正月,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代女皇武則天病重不起,早已按捺不住的宰相張柬之等抓住時機率兵進宮,殺死武則天正在寵幸的「嬖臣」張昌宗、張易之,擁唐中宗李顯復位,並取消武周國號。是年冬天,武則天在憂鬱中死去。

  坐上龍椅的唐中宗天生庸懦無能,專信韋皇后,而這位韋皇后為達到自稱皇帝的目的,先是殘殺太子,後又謀害中宗。羽翼漸豐的李家後嗣李隆基統率御林軍殺進皇宮,除掉韋皇后,恢復了其父唐睿宗李旦的帝位。景雲三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即後來創立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

  唐玄宗即位不久,便對佛教採取了一定的限制。由於受武則天崇佛的影響,到中宗時期,普天之下已出現了「造寺不止,枉費財者數百億;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數十萬」的奇特現象。而此時的朝廷竟聽任貴戚造寺度人,那些富戶強丁多削髮避役。到了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同樣懦弱無能的李旦,又准許貴妃、王公大臣之家建造功德院,浪費錢財無以計數,大唐王朝的國計民生受到威脅。

  開元二年(714年),根據朝臣姚崇的上書,年輕氣盛的唐玄宗下詔,敕命淘汰偽濫僧尼12000餘人,責令還俗,並傳諭百官,嗣後不得私造寺廟。並同時規定,僧尼必須致敬君上,恭敬父母。自此之後,關於佛門僧尼是否恭敬君王的不休爭論基本結束了。

  唐長安城麟德殿。該殿是大明宮內的一組華麗宮殿,是唐朝皇帝飲宴群臣,觀看雜技舞樂和做佛事的地點。位於大明宮西北部高地上,由前、中、後三殿組成。面寬十一間,進深十七間,面積等於明清故宮太和殿的三倍

  

  儘管唐玄宗對佛教做了具體的限制,但並沒有禁佛。相反的是在他執掌朝政期間,佛教弟子迎來了造像的黃金時代。至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樂山大佛[1],就出現在唐玄宗一朝和稍後的時期,這尊花費了90年時光雕鑿而成的巨大佛像,在顯示了「開元盛世」浩大氣魄的同時,也展現了唐玄宗對佛的心態。與這個心態對應的還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事件[2],正是在朝廷的許可和支持下,鑒真和尚才得以多次組團東渡,並最終到達了日本,為大唐文化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關於唐玄宗的享樂腐化、驕奢淫逸、荒唐透頂的故事,在中國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他以自己的智謀才情將大唐王朝推入了「開元盛世」,而且要「殫耳目之玩,窮聲技之巧」,盡情地享受一下人生——正是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三個不同凡響的印度和尚相繼來到中國,他們分別是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史稱「開元三大士」。

  這「開元三大士」將一種叫作密宗教派的佛家理論帶到中國,並在朝廷的支持下,很快發展傳播起來。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涅槃數百年後,天竺國佛法漸衰,佛經幾乎散失殆盡。唯南天竺一鐵塔中,藏有天上真言佛經,但此塔以鐵門鐵鏈重重封鎖,無人能開。

  當時古印度有一位偉大的學者、佛教大乘般若空宗創始人龍樹(後被神化為菩薩),立大英勇之志,發大慈悲之心,口誦大毗盧遮那(即後來密教尊奉的大日佛)真言,繞塔七日,又以白芥子七粒擊打鐵門。當七粒中的最後一粒甩出後,鐵塔緊閉之門轟然洞開。

  只見塔內,香燈高一丈余,通明瓦亮,香案之上鮮花排列,寶蓋滿懸。塔內眾神,踴怒縱跳,不令龍樹進塔。此時的龍樹菩薩至心懺悔,發大誓願,願得此真經普救天下一切眾生。眾神見他至誠懺悔,又立大悲大願,終於允許他走進鐵塔。龍樹進塔後,將所藏經文通閱一遍,過目不忘,然後出塔,大門轟然還閉如故。

  這就是密教有名的南天鐵塔典故。

  龍樹菩薩出塔後,按記憶寫出了塔中經文偈頌[3],即後來形成的密宗教派的經典。密宗教派自稱受法身佛大日如來傳授最深奧秘密教旨,以不可思議的「真言」說法,故又名真言教、真言宗。它是印度大乘佛教發展的後期階段,也是最高階段,它以天衣無縫和無可辯駁的理論,成為大乘佛教最為有力的頂尖真言。

  無畏祈雨(《釋氏源流》插繪)。開元十年(722年)十月,天大旱。玄宗皇帝派使臣到西明寺請善無畏祈雨。無畏手持滿滿一缽水,用小刀攪動其間,口中念念有詞,隨即就有蚪龍一樣的東西從缽水中探出頭來,無畏再念咒語,接著就見白氣從缽中翻騰升起。他對使臣說:「請你速回,雨馬上就下。」使臣馳馬回程,頃刻間風雷滾滾,大雨傾盆而下,數日才止

  密教在隋唐之前即已傳入中國,但都還只是些片段的雜部密教。唐開元四年(716年),中天竺高僧善無畏來到長安,開始傳授有系統、有組織、已發展成熟的純正密教。

  由於密教的佛法教義無法以一般文字語言說明,只可在身、語、意三密相應[4]之間進行體會,於是就顯得分外神秘,並且在這種神秘之中,也蘊藏著更為深邃、玄奧、廣大、不可思議的意境。正因如此,它才深深吸引了一批信徒,並在中國很快紮下了根。

  善無畏性愛恬淡簡樸,靜慮怡神,來中國後,方便誘化,聲譽大起,被唐玄宗禮拜為國師。當時中國本土有一名叫一行的高僧,奉玄宗之命去見善無畏,請教佛法。誰知二人一見,相互傾心。從此,一行便投在善無畏門下,學習密教傳承以及基本密法。以後,一行在主持大唐繁重的修訂曆法工作的同時,協助善無畏翻譯出密典多部,其中就有《大毗盧遮那佛神變加持經》七卷,即密教根本經典之一的著名的《大日經》。這部經卷,抒發佛門義理,精緻嚴謹,深得密法真髓,千百年來備受推崇。

  另一位「開元三大士」天竺高僧金剛智,於開元八年(720年)來到長安,開始傳授密法。他在唐玄宗的崇信下,於皇宮內外設壇灌頂[5],廣度四眾,朝野士庶,爭相歸依。從師於善無畏的一行,也拜在他的門下親受其灌頂,秉承其所傳密法,深得其要。後來金剛智收受一位來自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弟子,這便是位列「開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

  金剛智在弟子不空及一行的協助下,也譯出密教經典多部,其中有《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以及《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教王經》三卷,後人習慣上將兩者並稱《金剛頂經》,這部經卷,亦是密教根本經典之一。

  就在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一行等創建漢地密教的同時,印度密教又有一條支流,越過喜馬拉雅山,進入中國西藏。以後這條支流教網日張,流行遠播於西藏、青海、蒙古等地,形成了區別漢地密教的「藏密」,並成為西藏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相反的是,隨著唐末五代的連年戰亂,由善無畏、金剛智等首創的中土密教,漸漸法脈斷絕,不為人知了。幸得當年來華求法的日本僧人最澄、空海、圓仁、圓珍等,將漢密帶回了日本,並逐漸使這一佛教宗派發展、繁榮起來。

  許多年之後,人們在法門寺地宮發現了早已斷絕的「唐密曼荼羅道場」,因而也就從中窺看到中土密教的神秘和本質。這一切,當然是後話了,暫且不提。

  北京雍和宮「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俗稱喇嘛教)中的密宗佛造像

  卻說這「開元三大士」在中土創建密教並很快紮根發芽、開花結果,這中間除了密教本身極其神秘和組織嚴密的教理之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教義中深含著享樂淫逸的內容,其教派的始祖龍樹曾公開宣稱「人生唯有追求欲色為至樂」的荒淫論調。這個論調和正在追求欲色淫樂的唐玄宗一拍即合,並很快在大唐朝野內外傳播開來。

  北京雍和宮密宗雙身造像(汪堯民摹繪)

  唐玄宗對密宗教派的理論越來越崇信,最後到了一刻也難以分離的程度。他在長安宮中住得久了,要去東都洛陽散心,僧人善無畏也得令必須隨駕前往。

  正是在這樣一種崇佛理論的具體指導下,唐玄宗才越來越迷戀女色,不問國事,最後導致了使大唐由興轉衰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爆發以及「馬嵬坡事變」的出現連同唐玄宗的倉皇南逃,給了太子李亨以篡奪皇位的可乘之機。他自奉天北上,收兵至彭原,率官吏兵馬抵平涼。西北軍人立即擁立李亨在關中靈武縣境即位,從此完成了玄宗朝向肅宗朝的更替。

  就在馬嵬坡事變剛過,唐玄宗要逃亡之時,關於去向問題,君臣分別選擇了蜀中、太原、朔方、西涼等幾個地方。隨駕的高力士最後做了總結性的發言:「太原雖近,地與賊連,先屬祿山,人心難測。朔方近塞,全是蕃戎,教之甚難,不達人意。西涼地遠,沙塞蕭條,大駕巡幸,人馬不少,既無備擬,立見悽惶。劍南雖小,土富人強,表里山河,內外險固。以臣所視,幸蜀為宜。」上然之,即日幸蜀。

  唐玄宗走了,太子李亨篡權成功,是為唐肅宗。面對刀光劍影的亂世,這位新即位的皇帝,卻無法迴避高力士所擔心的「朔方近塞,全是蕃戎,教之甚難,不達人意」的矛盾。雖然朔方軍隊將領郭子儀、李光弼等率部擁立肅宗並願為之拼殺疆場,從而構成了大唐軍隊的主要支柱,但該部多為突厥,極難順從。後來肅宗又調集的西北各鎮軍人,也是一支成分複雜、信仰不同的少數民族軍隊,只憑傳統的儒家忠君保國思想是不能穩定它的。而軍心不穩,戰鬥力就無從談起,並且蘊藏著隨時倒戈的危險。為了求得各個民族間在思想上的共識,讓軍隊為大唐效力,唐肅宗不得不再次借用已在西北少數民族中有極大影響的佛教,而法門寺已是極負盛名的佛門聖地,唐肅宗立即詔令平叛指揮部移駐當時被稱為鳳翔郡的扶風。

  泥塑供養人頭像。高32厘米,約5~8世紀,新疆克孜爾第77窟出土

  唐肅宗到了扶風,首先秘遣使者至已陷入「魔掌」的長安城,向開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求秘密法,以降叛軍「惡魔」。

  不空接到詔令,立即指導肅宗收復京都長安的策略,並指導在扶風設曼荼羅「降魔」。他召僧侶數百,每日念《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以招兵引將,消災降魔。當時數百名僧眾在曼荼羅內道場晝夜念佛,聲聞禁外……不久,隴右、河西、安西、西域諸路大軍奔赴扶風,聚集在肅宗的大旗下,開始了向叛軍的戰略反攻。

  不空護國(《釋氏源流》插繪)。唐代僧人不空,十五歲出家,師事金剛智,學得《大曼荼羅法》,頗有靈驗。天寶元年(742年),西蕃發兵入侵安西,包圍了西涼府,情勢十分危急。唐玄宗請不空入宮,令其設法退兵,不空請皇上親自到寺廟主持道場(註:一說在長安,一說在法門寺),自己秉香爐誦《仁王密語》。未久,只見有約五百名神兵出現在殿庭。不空稟報玄宗說,這是沙門王子領兵前來相救,請趕快設食款待,前往前線禦敵。到四月二十日,安西傳來消息,四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餘里處,雲霧中突然出現一隊神兵,鼓角雷鳴,山崩地裂,蕃兵嚇得驚慌失措,有人舉弓射擊,弓弦盡斷,只見城北門樓上有天王怒目而視,蕃將率先奔逃,潰不成軍。玄宗覽奏,重謝不空,並加封其為「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同時命令各地城樓都設置天王塑像,以示紀念。

  至德二年(584年),唐軍收復長安,唐肅宗將這次勝利歸之於佛的神靈保佑,功勞首推僧人不空,並詔不空入皇宮為皇帝行「轉輪王七寶[6]」灌頂大法,儼然一位忠誠的佛門弟子。

  既然佛的神靈可以穩定軍心,可以保佑唐軍取得一次次勝利,那麼就一定能保佑李家王朝政權的穩定與鞏固。出於這種考慮,唐肅宗不顧當時戰亂未平、國困民窮的尷尬處境,於上元二年(761年)詔令臣僚僧眾到法門寺打開地宮,迎奉佛骨。

  與此同時,李光弼正率領唐軍與叛軍史思明部在洛陽血戰,唐將康楚元在襄州叛變,並切斷唐王朝的漕運糧道,大唐王朝尚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由於財政的極度困難和戰局的吃緊,迎奉佛骨的活動只持續了兩個月便匆匆結束了。

  唐肅宗在改元寶應後不久便病死,生前藉助佛事活動平息「安史之亂」的目的雖未達到,但客觀上卻為鞏固李家王朝的政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經過一場兵禍戰亂之後的李家王朝,以勝過以前的熱情展開了迎奉佛骨的活動。

  貞元六年(790年),大唐歷史上已到了德宗一朝。這時的大唐帝國雖距「安史之亂」的爆發已過去三十五個年頭,但藩鎮專權的隱患卻愈演愈烈,各節度使紛紛稱王。政治上的嚴重失控,導致國家民族的內亂日趨頻繁,難以收拾。

  而這一年恰是大唐王朝迎奉法門寺佛骨三十年一度的「法定」日子,這個日子的到來,使正處於焦頭爛額的德宗極為欣喜和重視。他立即詔令到法門寺迎奉佛骨於宮中,又送各大寺院以示眾,並傾都瞻禮,施財巨萬。遺憾的是,這次迎奉活動並未使失控的政局得到控制,無可奈何的德宗只是藉此獲取一點心靈的自我安慰罷了。

  注釋:

  [1]樂山大佛:又稱凌雲大佛,位於今四川樂山市東凌雲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合流處。大佛為依棲鸞峰斷崖鑿成的一尊彌勒佛倚坐像,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開鑿,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工程前後進行了90年。據最新測量,大佛自頭至足為58.7米,若加上已被毀掉的蓮花座,則通體高70米左右。佛首與山平齊,腳踏大江,氣勢宏偉,人稱「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2]鑒真,中國唐代僧人,日本律宗初祖。亦稱「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人。自幼出家,後歸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法。唐天寶元年(742年)應日本留學僧榮睿和普照之邀,率徒眾攜經論法物等東渡日本。前後五次,因風浪阻止,皆未成行。天寶十二年(753年)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歡迎。他在東瀛首開登壇授戒之例,於奈良興築唐招提寺,又校正佛經,塑造佛像,指導修建佛寺、辨別藥物等,對中日文化的交流有巨大貢獻。

  [3]偈頌:佛經體裁之一,即頌詞。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為句,四句合為一偈。

  [4]三密相應:密教用語。大日佛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體相,為其身密;一切聲音,為其語密;周遍之識大,為其意密。「三密相應」為修密之要,指眾生的身業(身之所作)、語業(口之所語)、意業(意之所思)與如來的三密,入我我入,無二分別。故行者以手結印契修身密,口誦真言修語密,心觀本尊及隨事起念修意密。

  [5]灌頂:原為古印度國王即位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密宗所採用。凡弟子入門,須先經本師以水或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極甘美)灌灑頭頂。灌謂灌持,明諸佛之護念;頂謂頭頂,表佛行之崇高。

  [6]轉輪王七寶:轉輪王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聖王,具三十二形像,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降伏四方,故名。又因飛行於空中,亦稱飛行皇帝。佛教襲用其說,以之為護法神。據佛經載,轉輪王共有四位,各持金、銀、銅、鐵轉輪,皆擁有輪寶、白象、紺馬寶、玉女寶、明月珠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等七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