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夢驚魂思皈依
2024-10-06 05:14:39
作者: 商成勇、岳南
雖然在長安城玩盡了權謀,施行了血淋淋的統治,實現了自己的宏願,但武則天每每合上眼,那些如王皇后、蕭淑妃一樣的冤魂厲鬼便前來找她算帳。她在這種極度恐懼的煎熬中,稍稍省悟過來。這天夜裡,武則天夢見佛降法雲,纏裹著自己的身體。全身汗漬斑斑地驚醒後,她據此遂生出一些懺悔之意,決心皈依佛門,寄託精神希望,當一個大仁大慈的大居士。
就這樣,她一方面遷往東都洛陽,在洛陽白馬寺大興土木建築佛寺;一方面下令精心修繕慶山寺,並命人精雕細鑿,制出漢白玉浮雕彩繪阿育王塔,制出金棺銀槨,盛裝佛靈骨供奉,還將自己心愛的最精美的繡裙供奉在慶山寺內。一時間,慶山寺上空瀰漫著一派虔誠的佛教雲煙。
復原的唐代洛陽定鼎門
《大雲經》上說武則天是西方彌勒佛下世,應取代李唐做天下之主。武則天就下令將《大雲經》頒行天下,長安、洛陽及諸州各建大雲寺一所。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改變了初唐以來的規定,公開宣告: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在道士之前,對佛、道地位進行了顛倒。早在三國時,道教徒曾偽造《老子化胡經》,說老子西到流沙,命令門徒尹喜降於天竺,化生為釋迦牟尼,因而中國的道教始祖成為佛教的先師。魏晉南北朝以來,這種傳說一直起著揚道抑佛的作用,對佛教不利。武則天要崇拜佛,她下令全國搜集《老子化胡經》,全部焚毀。
不難看出,武則天拜佛供佛,不僅僅是出於一位普通居士對佛的敬意,還因為佛可被她加以利用,巧妙地變成統治人心、治理朝政的工具。正是看中了這後者的無比巨大的作用,武則天才帶頭禮佛信佛。
由於在長安城中一步一步搏鬥殘殺,她走上了中國最高統治地位,長安城中作孽所揚起的血晦之氣時時襲擾著她的身心,她於恐懼中恨透了長安城。東都洛陽,成了她的後期理政棲息之所。《華嚴金師(獅)子章校釋》一書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武則天延載(694年)、證聖(695年)年間,華嚴宗三祖法藏於洛陽佛授記寺講新譯《華嚴經》,講到華藏海震動處時,恰好發生地震,這偶然的巧合,使得僧眾們震驚不小,認為是不祥之兆。此事上奏武則天,武則天御筆答曰:「省狀具雲,昨因敷演微言,弘揚秘賾。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而標異。斯乃如來降祉,用符九會[1]之文,豈朕庸虛,敢當六種之動[2]!披覽來狀,欣暢兼懷,仍命史官,編於載籍。」如此一宗偶發事件,卻被武則天一口咬定,說是佛降法祉,是上天之意,不但不是自然災害,卻成了祥兆瑞氣。我們且不去評說武則天所作所為的荒唐可笑,單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她崇佛事佛到了多麼「忘我」的地步。
天冊元年(695年),武則天又做無遮會[3]於明堂,鑿地為坑,深五丈,結彩為宮殿,佛像皆在儀式開始後自坑中引出,叫作「自地湧出」,以示對佛的重視和痴迷。久視元年(700年),她將洛陽城北邙山的白司馬坂作大像,稅天下僧尼人出一錢,至長安四年(704年)十月,共募得十七萬貫錢財,足可見武則天對佛的供奉之投入。
武則天有生之年中的最後一次崇佛活動,即長安四年的迎奉舍利。
北宗神秀(《釋氏源流》插繪)。唐代僧人神秀,原為蘄州雙峰東山寺弘忍禪師的弟子,上元年間,弘忍去世,神秀遷居江陵當陽山玉泉寺傳教,名聲大振,成為北方佛教界的領袖,與同時在弘忍門下學道的慧能大師並稱為「南能北秀」。好佛的武則天聞訊,將神秀召入京城,向其問道,並在昔住山建度山寺供其居住。其間,神秀曾報告武則天,請慧能入京,但慧能出於多方面考慮,固辭未允。此圖表現了神秀進宮拜見武則天時的情景
武則天認為最能顯示自己對佛堅信不疑的便是制器具獻佛。這一回,她沒有造金棺銀槨,也沒有再去送繡裙,她想到的是另一別出心裁的表示,那就是織繡出最能表現佛法的金袈裟獻給佛,也算是對佛的最虔誠的禮物。顯然,從織繡的角度講,繡裙與金袈裟相比,不知要遜色多少倍呢!
注釋:
[1]九會:《華嚴經》記述佛向四方菩薩宣講教義和各種修行過程,其說法地點在晉譯本是「七處八會」,即菩提場會、普光明殿會、忉利天宮會、夜摩天宮會、兜率天宮會、他化天宮會、普光明殿雙會、給孤獨園會。唐譯本則將普光明殿雙會一分為二,遂成「七處九會」之說。
[2]六種之動:大地震的六種相狀,又稱六變震動、六反震動、六震、六動。據佛經記載,釋迦誕生、成道、說法,或如來出現時,大地皆有六種之動。所謂「六動」,一說是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一說是動、起、涌、震、吼、擊(搖)。
[3]無遮會:佛教儀式的一種,即水陸道場。源於釋迦在世時所授阿難濟度餓鬼的方法與內容(焰口施食)。中國南朝梁武帝於天監元年(502年)首制水陸齋儀,並於天監四年(505年)二月十五日在金山寺舉行「無遮大會」。至隋、唐間漸廢,唐高宗時僧道英重興此法,一直流傳到當代。它是規模最大的佛事活動,少則七天,多則四十九天,參加僧眾從幾十到幾百,會中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
[4]鳳閣侍郎:即中書侍郎。唐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改中書省為鳳閣,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名中書省。
[5]寶蓋:佛教用具,亦稱天蓋,為佛或菩薩像上的裝飾品,呈筒形圓蓋,一般用絲綢或緞子做成,既可防灰塵,又可增威嚴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