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初照帝王家

2024-10-06 05:13:14 作者: 商成勇、岳南

  公元前243年,西域沙門僧釋利房等一行十八人,經過三年的艱難跋涉,穿越三十六國,終於踏上了中國的土地。此時正是秦始皇四年。

  美麗的春天和酷熱的夏天相繼過去,這年秋,釋利房等十八人來到了中國西部周原腹地,這裡離中華帝國的首都咸陽,只有一步之遙了。

  這天,當他們來到古周原的美陽城附近時,天色已近黃昏。於是,釋利房便和同伴商量,在美陽城西的佛指溝(後來得此名,原為無名溝岔,今岐山縣內,法門寺西)休息,以待來日趕至京師咸陽。

  當他們下得溝來,找到一個避風的地方,剛要安歇時,忽然有一僧人大叫一聲:「快來看!」

  

  行腳僧(紙本設色,隋唐五代,佚名繪)。畫面中高僧高鼻深目,白眉飄逸,衣衫襤褸,腳穿草鞋,手牽一虎,呈長途跋涉勞苦狀。但眉宇間卻透著虔誠與執著,此畫生動地表現了一位由西天抵達中土的高僧不畏艱辛、奮勇前行的精神風貌

  眾人聞聽,顧不得安置行裝,驀地抬起頭,朝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只見整個美陽上空,飄逸蕩漾起五彩祥雲。這祥雲一朵朵、一串串,像秋日的花叢,似流淌的銀鏈,縱橫交錯,相互輝映,燦爛輝煌。在五彩雲朵的覆蓋下,金色的大地青煙裊裊,紫氣升騰,流光溢彩的霧靄,將天空大地連成一片、貫於一體,形成了一幅美妙絕倫、燦爛奪目的奇情異景。

  眾僧人看著看著,無不怦然心動,驚奇不已,連聲呼叫:「寶地,寶地,阿彌陀佛,此處真不愧為華夏族的發祥聖地……」

  僧眾們完全陶醉在美陽如詩如畫的勝景之中,並為之議論紛紛,讚嘆不已。直到晚霞退去,夜幕覆蓋了大地,他們才想起布置安息。

  不知過了多久,釋利房突然看到一個周身透亮、金光耀眼的長者,從遠處緩緩走來。來者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最後在一個高坡上站住不動了。釋利房感到奇怪,隨即感到一股溫熱在胸中翻騰,這股溫熱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力量,使他不知不覺站起來,並朝著長者大步走去。

  當他來到跟前時,借著明亮的月光,驚奇地發現,來者正是早已滅寂的釋迦牟尼佛。只見偉大的佛陀正立在那裡用慈祥的目光盯著自己。釋利房驚駭之中,只覺一股熱流湧入腦際,不禁大叫一聲:「佛陀,您可來了……」而後全身撲地,頂禮膜拜,淚流不止。

  「你等攜我教法終達東土,實屬不易,只是暫不要將我殘存肉身顯示於世。等眾生普度,萬民歸佛之後,再顯我靈骨吧……」佛陀說完,威嚴而不高傲、莊重而又慈祥地看了一眼釋利房,隨著一道閃亮的金光,佛陀蹤跡全無。

  「師聖佛陀……」釋利房大叫一聲,茫然四顧,只見東方微亮,明月西斜,晨曦的光照中,香風撲面,白霧繞身,甘露飄蕩,祥雲飛舞,腳下的大地在微微顫動……等眾僧人找過來時,卻見釋利房腳下已突兀起一座高高的聖冢。

  石制舍利容器(印度,公元2世紀)。此容器出於印度中部一座佛塔內,形狀呈圓形的塔頂,用凍石製作,十分罕見

  待釋利房把夜見佛陀的情形和眾僧敘說之後,眾人大為驚駭,急忙商量如何安置佛骨舍利。最後,大家一致同意,先將佛骨舍利全部埋入「聖冢」之下,然後再到咸陽面見國王。

  當一切安置停當之後,天已大亮,釋利房等僧眾對聖冢跪拜一番,而後向京都咸陽趕去。

  當地的鄉民清晨出門,忽見野外突起一聖冢,並見聖冢四周紫煙縈繞,祥雲飄蕩,百鳥雲集,歡鳴不已,驚異之中議論紛紛。有讀書識字的鄉紳認為是天降祥兆、聖人降臨,便傳出話來,無論男女老幼,均對聖冢嚴加保護,不得騷擾。自此,「聖冢」在鄉民的保護下,安然地存留於古周原腹地。

  卻說釋利房等人只帶了佛經等物來到秦都咸陽,面見秦王嬴政。待說明來意,秦王不置可否,正在猶豫中,只見向來剛愎自用、驕橫跋扈並強權在握的宰相呂不韋勃然大怒,開口罵道:「吾堂堂中華帝國,豈容胡教前來惑亂民心,毀我大秦。」隨即下令,將釋利房等人拉出大殿,打入地牢,所帶經卷物器全部燒毀砸爛,棄之於野。

  待釋利房等坐在四壁漆黑的大牢之時,才想起佛陀那日的指點,不禁恍然大悟,並暗自慶幸多虧將佛骨舍利埋入聖冢,不然,佛陀的聖骨也早隨經卷物器化為灰燼泥土了。

  秦王夢佛圖(佚名繪)

  「阿彌陀佛……」正在釋利房等僧眾悲觀失望之時,只見牢門輕輕打開一條縫,隨即閃進一個人來,那人沖眾僧拱手作揖,小聲說道:「秦王有令,讓我前來搭救眾人出獄,快跟我來。」

  眾僧聽罷大喜,急忙起身隨來人走出地牢,來到茫茫夜色之中。

  眼看這群僧眾出了城門,來人在慘澹的月光下又深施一禮,說道:「秦王有令,命你們速回本土,不要再在此地招惹是非,否則,恐有性命之憂。到那時,秦王也救不了你們了。」說罷,來人悄然閃進城中。

  秋風鼓盪,繁星點點。釋利房等僧眾長吁一口氣,回頭望著秦都咸陽城牆刁斗上那如豆的燈光和面前死寂的夜幕,不禁悲從中來,感慨萬千。想不到一行十八人歷盡千山萬水,熬盡酷暑寒霜,嘗盡人間百般苦味,九死一生才來到中國,如今竟是這般結局。倘這樣空手回歸,有何臉面再進佛門,又怎樣對偉大的佛陀敘說。身為佛門弟子,生來不能布道傳法,普度眾生,活在世上白白食吃眾生五穀,豈不是罪過?阿彌陀佛……眾僧相望,熱淚盈眶。

  經過一夜的悲嘆、自責和議論,他們終於又鼓起了勇氣,並決定:一行十八人分成四路,以秦都咸陽為中心,分別向南向北,向西向東,流散民間,秘密與眾說法布經。到每年的四月初八佛誕日這天,在周原腹地美陽的聖冢前會面,交流各自的傳法經過和布道經驗。

  第二天黎明,釋利房等僧眾分成四路,步出咸陽地界,戀戀不捨地朝各自的方向進發。

  由於相貌、語言的不同,釋利房等僧眾不得不常住山野叢林,漸漸地靠近當地人群。在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後,開始向當地人學習漢語,以便交流。幾十年過去了,釋利房所率僧眾已熟悉當地語言,並開始在民間傳播佛法。由於缺少經書,只憑口傳,佛法的普及面難以擴大,直到他們十八人先後去世,佛法在中國都未形成氣候。釋利房等人的遺願還要在幾百年之後才能實現。

  轉眼已是東漢永平七年(64年)。這年春的一個深夜,孝明皇帝劉莊正在後宮熟睡,忽然一個身披金色外衣、頭頂日光的神人自天而降,悠悠地飄落到孝明皇帝就寢的大殿之前。那個全身燦燦發光、面容慈祥、舉止泰然的神人來到大殿的窗下,向里望了一眼,想說些什麼,但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待孝明皇帝穿衣出來迎請時,那神人化作一道耀眼的白光飄逸而去。孝明皇帝大叫一聲,不覺醒來,才知剛才是南柯一夢。

  夢中金人來訪,孝明帝不知是福是禍。於是,第二天一早便招來幾個臣僚,懷著好奇的心情,向他們請教夢中緣由。

  在招來的幾個臣僚中,有個叫傅毅的老臣博學多聞,才識過人,精通占卜解夢術,尤其對《周公解夢》研究頗深。他聞知此情後,略一思索,便上前跪拜說:「臣聞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泉並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作青紅色。周昭王向太史蘇由曰:是何祥也?對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昭王曰:於天下何如?由曰:即時無他,一千年外聲教被於此土。昭王即遣鐫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祠前。當此之時,西方聖人初生王宮也。至周穆王即位三十二年,見西方數有光氣,先聞蘇由所記,知西方有聖人處世。穆王不達其理,恐非周道所宜,即與相國呂侯西入,會諸侯於塗山,以禳光變。當此之時,聖人已修成處世。又至穆王五十三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發損人舍,傷折樹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動。午後天陰雲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過,連夜不滅。穆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征也?對曰:西方聖人滅矣!」

  明帝夢佛圖(《釋氏源流》插繪)

  傅毅說到這裡,抬頭仔細看了一眼孝明帝那驚異的神情,更加得意,便無所顧忌地繼續說下去:「西方聖人得道後,號為佛陀。這佛陀能飛行虛空,身有日光,具六神通,陛下所夢金人乃西方佛陀也!昨夜一夢,乃佛陀顯聖於陛下,昭示大漢國定會昌盛於天下。」

  漢明帝聽完,驚異之色頓時全無,不禁龍心大悅,當即召令群臣謀議,如何才能將佛法引入大漢帝國。傅毅藉此機會,又將秦始皇帝驅逐佛家弟子的故事講了出來,並大膽推斷:「此佛門弟子一定還在西域傳播佛法,只要派人西尋,不難獲遇。」

  當日,漢明帝即遣羽林郎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十二人,進入西域,尋找佛門弟子,求迎佛法。

  蔡愔等翻越蔥嶺,西出玉門,一路西尋。經過近兩年的時間,終於在月支(氏)國發現了乘白馬攜釋迦牟尼真像和《四十二章經》的沙門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在蔡愔等人的一番宣示和交涉後,兩僧答應隨迎佛隊伍前去東土中國。蔡愔等人驚喜之餘,立即同兩僧攜白馬經卷返回本土。

  孝明帝永平十年(67年)秋,蔡愔等迎佛隊伍抵達國都洛陽郊外。明帝得知消息後,驚喜異常,親自出城迎奉,詔令群臣將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僧人安置在洛陽西郊外鴻臚寺,以國禮相待,並請兩位高僧住院翻譯佛經,與帝說法。為了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明帝詔令將兩位高僧住居的鴻臚寺改為白馬寺。

  正當佛法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之時,五嶽道士賀正之、褚善信、費叔才等共六百九十餘人聚集恆山,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的內容總綱為:如今皇帝拋棄道教,遠求胡教,實在有悖常理,大損國體。為貶棄胡教,弘揚道法,全體入會人員,不分哪門哪派,各持道經共同上奏皇帝,願與胡教比個高低真偽。

  洛陽白馬寺

  很快,六百餘名道士離開恆山,雲集京師洛陽,上奏皇帝,要與胡教一決雌雄。

  孝明帝聞奏,在和眾臣僚謀議一番後,立即詔令尚書令宋庠將眾道士引入長樂宮前宣布:道士與僧眾於正月十五元宵日,匯集白馬寺南門外,立兩壇,燒經為驗。

  詔令一下,道佛兩家各自準備,專等一比高下的時日。

  元宵節很快來到。孝明帝攜皇后妃嬪來到白馬寺南門外,此時兩壇已經高高築起,小山一樣的柴草立於壇上。道佛兩家分別立於左右壇旁,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前來看熱鬧的官僚、百姓立於廣場,擁擠不堪,爭相向兩壇靠攏,禁衛軍架起長矛大刀,堵截著潮水一樣涌動不息的人流。

  一切準備就緒。只見滿面白須的老臣僚太傅張衍來到兩壇之間,開始宣讀詔令:「道佛兩家,朕心無異,只是道家子弟,指責佛法乃西來偽經,不足為信,並遷咎於朕有偏袒之心。有道是,真金不怕火煉,真經自是如此。現設兩壇,各自燒經試之,以辨其真偽。」說完,白髮老臣太傅張衍大喊一聲:「點火!」

  霎時,兩壇之上大火燃起,熊熊烈火伴隨著滾滾濃煙四散開來,整個廣場為之沸騰,人們歡呼雀躍。

  道佛兩家弟子開始往壇上大火中投放經卷,這時烈火更旺、煙霧更濃,火的呼嘯伴著「噼噼啪啪」的炸裂聲震撼著在場每一個人的心。整個廣場的吵鬧嬉笑聲沒有了,有的只是火的翻卷、煙的升騰。

  大火終於熄滅了。

  明帝率臣僚妃嬪親自前來壇上觀看結果。只見東壇佛像和《四十二章經》完好無損,並呈現五色神光、天雨寶花之狀。明帝與群臣妃嬪無不驚訝,嘆為千古奇觀。再看西壇,只見投放的六百餘卷道經幾乎全部化為灰燼,唯有老子的《道經》一卷尚存。明帝見此慘狀,不禁問道:「那六百餘卷系何人所作?」身旁一道士羞愧答道:「乃杜廣庭所撰。」明帝聽罷大笑:「杜撰之經偽也!」從此,「杜撰」一詞流傳不衰。

  這時太傅張衍對諸道士宣布:「既試無驗,可就佛法。」話剛說完,只見道士褚善信、費叔才等七十餘人口吐鮮血,氣絕身亡。其餘道士以呂惠通為首共六百二十人皆棄冠帔,投佛出家。佛法從此流通無阻,綿綿不絕。

  公元148年,也就是歷史上東漢桓帝建和二年。西域安息國的高僧安世高來到了中國。這時住在白馬寺的伽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雖已去世,但佛法在中國的傳播已有了相當的規模。

  當安世高來到周原腹地的美陽城外時,見天色已晚,便在一個村頭找了一間閒置不用的破屋,住下來休息。

  夜晚三更時分,安世高一路的乏勁已過,精神逐漸振奮起來。正當他在暗夜裡瞪著眼睛想心事時,忽見窗外一片紅光划過,照得漆黑的破屋如同白晝。他急忙翻身起來,快步走出屋外,只見在破屋北部的不遠處,平地射出一道霞光。那霞光五彩繽紛,直衝鬥牛。安世高心中大驚,憑著自己多年的修行,當即判斷出這是佛門聖物顯現的靈光,他不敢怠慢,更容不得半點猶豫,回屋提起禪杖便向那霞光升起的地方跑去。當他來到近前,舉起禪杖「唰」的一聲,向發光的中心插去,五彩霞光即刻消失,夜幕又無聲地籠罩了大地。

  摩騰比法圖(《釋氏源流》插繪)。此圖反映的是佛教傳入中土日後見尖,佛銳道,直二教至發矛展盾到焚燒經書以決高低的程度,其結果是道家敗北,佛教占據上風。其後一千多年,佛道二教一直在不斷地鬥爭、妥協與融合中發展延傳下來。歷史上所謂的「三武一宗」滅佛,以及韓昌黎諫迎佛骨等重大事件,無不與佛道在中土的地位之爭有著密切關係

  安世高激動萬分,借著明亮的月光,他在四周察看起來。只見四面田野平整如水,唯這中間卻高高地凸起一堆黃土,黃土之上,秋後的枯草輕微抖動,四周八面自然地延伸到遼闊的田疇。看來這個荒冢野墳樣的凸起物,已經歷了漫長歲月。這個凸起物到底始於何時,怎麼會有佛門聖物的靈光,難道……他不敢再想下去。這個極為精明、世之罕見的佛門奇才,一下子想到了久遠的過去,想到從西域到達中國腹地必經之路上的一切僧眾所可能發生的故事,想到了先他而來東土傳經布道的佛門子弟,是不是也會在這裡停留,並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將聖物埋藏於此……他的心怦怦地狂跳起來,如果像自己所想,這個荒冢的地下埋藏著聖物,那就該由安世高露臉併名垂千古了。他暗暗地記住了這個地方,便回到了那間破屋。

  第二天,安世高找了幾個當地老者,試探著打聽這個荒冢的來龍去脈。幾個老人捋著鬍鬚想了半天,也未能說得明白,只透露了在很早很早之前,有幾個胡人在此處說法,並經常有吉祥之光從荒冢中冒出的信息。而憑著這點信息,聰明蓋世又修行至深的安世高,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判斷並非空穴來風。

  安世高不再久留,他日夜兼程趕赴東都洛陽,面見漢桓帝劉志。

  這漢桓帝劉志,生活荒淫腐朽,不僅連娶三個皇后,且置宮女五六千人供自己玩樂。為了延年祈福、長生不老,漢桓帝極端迷信宗教,不論是哪宗哪派他都熱情接納,幾乎是逢神必拜,有仙必求。

  安世高正是在這樣一種情形下晉見了漢桓帝,說出了自己來中國弘揚佛法的打算。漢桓帝自然高興,當即把這位西域高僧留在宮中為自己說法,並以國禮相待。

  安世高在洛陽安頓下來並得到桓帝的尊崇之後,仍念念不忘關中周原腹地那個散發霞光的荒冢。此時,在他的心中,弄清那個荒冢的秘密,要比給皇帝說法更重要,更具歷史和佛教意義。通過近兩個月的了解觀察,他已經確切地知道中國人尚不知釋迦牟尼的佛骨舍利具體在哪個地方,甚至尚不知這佛骨舍利早在公元前243年就已落於這片國土。安世高本是西域安息國國王的太子,自幼聰明絕倫,出家後曾遊歷西域三十多國,並通曉各國語言,對佛教發展的具體細節了如指掌,尤其對上部座系統理論學說的研究堪稱一代宗師……正是憑著這些知識、經驗和信息,他才越來越感到那個荒冢非同小可。

  終於有一天,他向漢桓帝坦白了自己的心底:「貧僧這次東來,路經關中周原美陽,發現那裡有一處荒冢,荒冢之內夜有靈光溢出。依貧僧多年修行推知,這種靈光下邊必有佛骨舍利。佛經有云,舍利生輝,佑及萬國。陛下若得舍利,可保萬福……」

  桓帝聽後自然異常高興,立即令白馬寺高僧靜安法師等人跟隨安世高到關中挖掘荒冢。

  安世高等一行朝廷臣僚、僧眾來到周原腹地美陽城外,找了幾十個當地鄉民開始對荒冢進行挖掘,只半日工夫,便發現了一塊帶有梵文的青磚,接著又有七塊方磚被挖出。安世高將這八塊青磚拼湊在一起,仔細觀察。由於磚上的字跡極淺,又加黃土泥水浸染,很難達到一目了然。但他還是分辨出來,並且隨著不斷的破譯,他的心情激動萬分。果然未出所料,安世高想。

  安清度蟒(《釋氏源流》插繪)。據《高僧傳》說,漢朝僧人安清,字世高,原為安息國太子,為了讓國於叔父,自己出家為僧,並於漢桓帝建和年間來到洛陽。靈帝末年,到廬山,在一座廟中,安世高遇到一條巨蟒。蟒說:「我可能旦夕間就會死去,死後必入地獄。我有絹匹和一些寶物,請你拿去為我造塔建寺,使我轉生到一個好的地方。」安世高聽罷,以慈悲之心為蟒念經,一時大蟒悲淚如雨。未久,安世高帶著絹匹寶物辭別。晚上,有一少年來到安氏的船上,長跪不起,說自己已脫離惡形,轉生好處去了。後有人在山西湖中看見一條死蟒,長數里。安世高心領神會,用大蟒捐贈的寶物,到豫章建起了大安寺

  青磚上的梵文為西域僧人釋利房所書,文中大體敘述了公元前243年前後,他們一行十八人來中國的歷程、在秦都咸陽發生的故事,以及他們離開咸陽後在中國活動的範圍和傳法布道的具體地區。最後,文中用了較大的篇幅,敘述這個聖冢的發現經過以及釋迦牟尼的真身顯世和叮囑。看得出,釋利房等人在咸陽城外分手後,每年的四月八日準時來到這聖冢不遠的佛指溝聚會,直到三十年後的公元前213年,聚會才取消,其原因是大多數人已經死去,再無聚會的必要和可能。也就在這一年的四月八日,釋利房等僅存的三人,來聖冢做了最後的跪拜,並趁夜深人靜,挖開聖冢,將早已刻好的青磚埋了下去,以使前來結緣的後人弄清事實真相。釋利房等三人做完這些之後,又做了些什麼,三人最終圓寂於何時、何地,再也沒有人知道了。

  當然,釋利房的刻文中最重要的記述,還是在青磚之下三尺的地方埋藏的十九份佛陀舍利。否則,在安世高看來,一切的記述都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一切都已明了。安世高按捺住怦怦跳動的心,指揮鄉民繼續向下挖,三尺黃土很快又被掘開,盛裝十九份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的寶函露了出來。幾百年的泥水浸泡,寶函外部已經鏽漬斑斑。安世高剔去漬斑,打開寶函,只見裡面露出十九個晶瑩透明的長頸壺,每一個長頸壺中各裝一份佛骨舍利,舍利在壺中燦燦發光,耀眼生輝,曜曜奪目。

  此情此景,在場的僧眾無不激動得淚流滿面,安世高更是全身顫抖,熱血沸騰。作為佛門的弟子,能親眼瞻仰一下佛陀的舍利,這是一生最大的幸事,而自從釋迦牟尼涅槃之後,很少有人有這份福氣,多少大德高僧苦修一生,最後含恨死去。而今天,當年阿育王分發的送往東土中國的十九份佛骨舍利全部在自己的眼前,要不是蒼天有眼、佛陀有靈,自己前世有緣、今生傳法行善,這樣的幸事怎會讓自己遇到?「阿彌陀佛……」安世高五體投地,泣不成聲,昏厥過去……

  安世高偷挖舍利圖

  佛骨舍利很快送到京都洛陽,漢桓帝一見驚喜萬分,加上安世高等僧眾的又一番解說,更感神奇,於是下詔在宮中建造浮屠[1],以金銀製作佛像,重造舍利寶函,以示供奉。對僧人安世高更是敬重備至,百般厚愛。安世高春風得意,在帝王之家和鄉野百姓心中的地位扶搖直上。

  當然,安世高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和實現自己久來已定的抱負。儘管皇帝極力崇佛,但畢竟屬昏庸無能、花匠酒徒之輩,對佛門一整套獨特的教法和組織形式,理解膚淺,甚至曲解其真正意義。皇帝本人及屬下臣僚妃嬪們只能拿佛教的一般教義如「斷欲去愛」、「行大仁慈」以及戒「殺、盜、淫」等與黃老之教相比,認為兩者沒有什麼區別,甚至認為老子晚年西入夷狄化作浮屠,創立了佛教。這種糊塗不清的理解和曲解,為後來《老子化胡經》偽書的刻印創造了土壤和條件,也為日後佛道兩家再起衝突並殃及了近千年的互相攻擊和排擠,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在漢桓帝及其臣僚的眼中,佛陀和黃老神仙沒有什麼區別,而實際上,漢桓帝並奉佛、儒、道三教,他除在宮中立浮屠和黃老祭祠之外,又立孔子廟,牆壁上畫孔子像,立孔子碑於像前。在以桓帝為代表的漢朝廷看來,只要能夠幫助他們維護封建統治,可保久安長壽,帝王能得道成仙等的思想和宗教,均可利用。而自認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聖者佛陀的靈骨以及他的教義,剛一落腳於華夏土地,就被「萬人之上」的漢桓帝及其臣僚為己所用,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它與儒、道二教同流合一,難辨你我、是非、真偽了。

  對於這種局面,安世高當然不甘心,在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之後,終於想出了一個使佛法迅速走向芸芸眾生的奇計。

  他借向桓帝說法的機會,說道:「先祖孔雀國阿育王派僧團攜釋迦牟尼佛骨舍利來東土的本意是讓這十九份靈骨撒落中國民間供奉,使芸芸眾生,視靈骨如見佛陀,聞經卷之音如授佛陀精神。天下眾生信教敬佛,民心相向,政局自穩,社稷可安。請陛下詔令將宮中供奉的佛骨舍利分散於九州大地,建造精舍廟宇供養[2],佛陀的聖光將普照整個華夏,大漢帝國將會出現四海無波、八荒來服的鼎盛景況。貧僧不才,尚能選址繪圖,願為陛下效勞……」

  桓帝聽取了安世高的建議,撥出官銀,命白馬寺高僧靜安法師隨安世高一道籌措分發佛骨舍利及在各地建造佛塔寺院事宜。

  兩人領旨後,很快行動起來。他們決定先在關中周原腹地的聖冢之上建造寶塔,並在四周修築寺廟,在塔下挖掘地宮,以存放佛骨舍利。

  很快,周原腹地的荒冢上,架起了四層木塔。塔下的地宮中,存放著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槨,棺槨之內的金瓶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最大的舍利——指骨舍利。木塔上方書寫著六個大字「真身舍利寶塔」。寶塔建成之後,一座龐大威嚴的寺廟隨之拔地而起,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玉石山門[3]上,高懸蒼勁的「阿育王寺」(今法門寺)四個金色大字。從此,繼洛陽白馬寺之後,中國又一偉大的佛教聖地、關中塔廟始祖——法門寺誕生了。

  由於佛塔寺院在中國的普遍修建和佛骨舍利的適時分散,佛法猶如八面來風、四牆開花,很快在民間盛行繁榮起來。

  法門寺位置平面示意圖

  至於西域高僧安世高本人,除經歷和參與了這一連串驚世駭俗的事件之外,他在中國傳教二十多年,翻譯佛經五十九部,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晚年的安世高,出於一種至今仍不可得解的目的,曾多次請求漢桓帝,要把法門寺佛指骨迎到西域供奉,未被桓帝允許。後來,他又請求漢桓帝恩准,自己到法門寺做住持。不久,他又串通西域來華僧人,企圖盜走佛指骨,由於漢僧的嚴加守護,最終未能成功。這位曾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傑出貢獻並具歷史意義的一代高僧,終於老死法門,火化塔下。那聲名漸起的法門寺,隨著這位大師的圓寂,也揭開了新的一頁。

  注釋:

  [1]浮屠:佛家用語,也作浮圖。其含義有多種,可解釋為佛陀、佛教、僧侶或佛塔。此處所指的是佛教建築形式的「塔」,源於印度,最初為供奉佛骨之用,後來也用於供奉佛像、收藏佛經或保存僧人遺體。我國古代的塔,特別是唐代以後,其主要結構由塔剎、塔身、基座、地宮(內有舍利函)組成,以木、磚、石建造,基座和地宮部分便是瘞埋舍利的地方,統稱塔基。

  [2]供養:佛家用語。指以香花、明燈、飲食等資養佛、法、僧三寶。

  [3]山門:佛家用語,指寺院的外門。因寺院多處於山林,故名。其形制如宮闕,開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故亦稱三門。有時只有一個門,在門棧中間立二柱,表示空、無相。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