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常轉

2024-10-06 05:13:08 作者: 商成勇、岳南

  佛陀在拘屍那迦羅城郊的娑羅雙樹下涅槃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全城百姓無不悲痛欲絕。國王阿闍世更是如同五雷轟頂,差點暈眩過去。當天,他備好象騎,在群臣的陪同下,向拘屍那迦羅城郊趕去。

  當阿闍世國王及大臣在離城二里多路時,便走下象車,步行來到娑羅雙樹前,向佛陀的遺體頂禮膜拜。阿難及目犍連等佛陀弟子一齊向國王還禮。

  望著佛陀那安詳的遺容,阿闍世國王悲痛不已,感慨萬千。他想起自己曾誤入歧途,聽信佛門叛逆提婆達多的讒言,多次合謀暗害佛陀,並喪盡天良,篡奪王位,逼死父母,干盡了人間惡事。是偉大聖明的佛陀給他指明了正道,使他迷途知返,皈依佛門,以國王的特殊身份,走上了濟世救民的道路。

  想到這裡,阿闍世國王對他的隨行臣僚下令,要和眾比丘一道舉辦佛陀的後事,以讓他的英靈早日回到西天極樂世界。

  寬闊綿長的恆河岸畔,景色瑰麗的拘屍那迦羅城郊外,用香木架起的葬台小山一般突兀而起。隨著一道亮光的閃現,大火轟然而起。這時,北風突起,在古老的恆河流域狂卷不止。風借火勢,火借風威,熊熊燃燒的大火愈燒愈烈,愈燒愈旺。烈焰升騰中,火光映紅了蒼天,照亮了大地……十幾個時辰過後,焚燒佛陀遺體的大火終於熄滅了。待到阿難、目犍連等佛門弟子收拾灰燼時,卻驚奇地發現:伴隨著未燒化的一節手指骨、四顆牙齒、一片頭蓋骨及數根頭髮,佛陀的真身遺物中,竟出現了星星點點的圓珠狀的結晶體,這些結晶體有白的、黑的、紅的,一顆顆宛如珍珠,光彩照人,玲瓏剔透。再仔細分辨,原來那白色的是骨質,黑色的是頭髮,紅色的是肉質,共有八萬四千顆。面對這奇異的聖物,眾弟子俯首合掌,深為佛陀的道行高深而折服。於是,弟子們以極度崇敬的心情,將這些奇異的骨燼顆粒和遺物稱作「舍利」,並將這些舍利暫時存放在一個金瓶中保存。

  世尊三昧火焚金軀(明代壁畫,山西崇善寺),佛陀已入涅槃,眾弟子收集香木搭成香樓焚化佛陀之軀。相傳佛陀以大慈悲,發胸中之火於棺外,歷經七日,才將香樓燒盡。迦葉告之,世間三果卻不能對佛陀之軀有所損傷

  偉大的佛陀已經回歸到西天極樂世界,留下的弟子卻感到面前一片空白,如何遵循佛陀的遺願,弟子們何去何從,竟成為一時的難題。

  這時,阿闍世國王對眾比丘和隨行人員說:「我阿闍世在過去是有罪的,是聖明的佛陀發大慈大悲之願,治好了我的心病,救了我的命,使我皈依了佛門,也由此獲得了新生,並有了贖罪修善的機會。今天,偉大的佛陀在這裡入滅了,但佛陀的精神永不寂滅,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也由於佛陀在這裡所奉獻的一切,而變得神聖起來。不遠的將來,這裡將由於佛陀的偉大事業和偉大精神,而成為全世界芸芸眾生瞻仰的聖地。為了讓人間眾生永遠記住佛陀的救世功德,我決定將佛陀的應身安葬於此,並在這塊被聖化和被神化的土地上修造大般涅槃堂,存放佛陀舍利。」

  阿闍世國王說完,遂令大臣日月光和耆婆詔諭全國。詔曰:「嗚呼世尊,應身入滅,噩耗傳來,全國舉哀。但佛陀精神如松柏般常青,似皓月高懸普照大地。我全國百姓,當為修建大般涅槃堂出財出物,出人出力。以使佛光加庇眾生,皆得安樂!」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這個鼓動和化緣性質的詔諭一經頒布,全國百姓帶著財物、工具,從各地紛紛趕來參加修建大般涅槃堂。鄰近諸國得到消息,也自動捐助財物,派人前來參加修築。大般涅槃堂很快便修建完成。

  阿闍世國王又下令招來能工巧匠,塑成了佛陀吉祥臥地大般涅槃像,以供諸國眾生前來朝拜。

  當這一切都修建完成後,阿闍世國王親自主持開光[1]儀式。

  開光那天,各國的佛教徒都趕來參加,在家修行的信徒及四方百姓也紛紛前來觀拜。一時,萬人云集,人潮湧動。比丘和眾生以極大的虔誠,在大般涅槃堂前對佛祖臥像頂禮膜拜,如醉如痴。

  阿闍世國王不僅看到了本國僧俗對佛陀的敬仰,同時也看到了其他諸國僧俗對佛陀的崇拜之情。他在為佛陀慈悲濟世的聖心而震撼的同時,也深深感到佛陀精神在世間的強大威力。他找到佛陀的大弟子阿難商定,準備著手將佛陀在世時所講佛法收集整理,以供後人學習仿效,以使佛法萬世流傳。

  公元前484年秋,古印度各國比丘僧團共推選出五百名大德高僧,從四面八方聚集到摩竭陀國的京城王舍城郊外的毗婆羅山中的七葉岩,由阿闍世國王出資施捨所需吃住,並主持召開了首次具有決定性歷史意義的佛教高僧交流大會。

  這次大會,對佛陀的人生經歷,以及他在生前所做的各種講演和對佛教所做的各種理論性闡述,分門別類進行了整理。由佛陀的十大弟子阿難等名僧分別進行編撰修訂,把佛陀的各種講演和論述分為經、律、論三個部分,總稱《三藏》。

  《三藏》之中的經是指教義,律即各種戒律,論為闡述。這些經典因是佛陀上座弟子整理撰修,後被稱為上座聖典。而後來參加這次會議的五百僧眾都修成了羅漢。若干年後,眾生在佛教寺廟中看到了他們的神像並開始供奉。

  公元前376年,七百闍名佛教徒在摩竭陀國首都吠舍舉行了第二次集結。這時,悉蘇那伽王朝的國王阿闍世已撒手歸天,這個王朝的最後一代國王迦羅阿輸迦施捨贊助並主持了會議。

  這次集結,由於在布道說法時是否可以向人乞錢等問題上發生分歧,佛團第一次出現了分裂。分裂後的僧團分為十一個上座部、七個大眾部。

  公元前253年,佛教徒們又在摩竭陀國首都華氏城的雞園寺舉行了第三次集結。參加這次集結的僧眾一千多人。集會由孔雀王朝阿育國王贊助並主持。

  這個孔雀王朝的阿育國王,當他從母親腹中落地之時,便醜陋無比,且性格頑劣,很不得父王的歡心。他的母親也由此受到父王的疏遠,久不得寵。

  當未成年的阿育王長到十四歲時,北印度的德叉尸羅地區首領發生叛亂,他的父王即派他帶兵前去平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國王讓這個娃娃去送死,要麼死於亂軍之中,要麼回朝獲罪遭殺。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未出過深宮的十四歲少年,儘管所帶的是一支裝備極差、兵員將官疲弱不堪的部隊,但他和幾位老將精誠團結,奮勇殺敵,竟然一舉平息了叛亂,建立了自己的功名和威望,並逐漸受到朝野上下的擁護。

  《般若波羅蜜經》局部

  當他的父王駕崩之後,他便聯絡親信黨羽,發動兵變,掌握了國家政權。在這兵變的前前後後,他將一百零一個兄弟殺掉了九十九個,以保政權的穩定。

  小阿育王即位後,看到勁敵已除,朝中再無險境,便開始置地獄之刑處置人民,同時開始了大規模的南征北伐。

  公元前259年,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統一了北印度諸國,只剩下一個南部東海岸邊的羯陵伽國未在其統治之下。年輕氣盛、大權在握的阿育王,為實現古印度南北統一的宏圖大略,便最後一次發動了對羯陵伽國的戰爭。

  孔雀王朝的大軍以勢不可當之勢,潮水般向羯陵伽國涌去。一路之上,旌旗蔽日,軍威浩蕩,煙塵滾滾,先後有十萬步兵、五萬騎兵、四百輛戰車和五百頭戰象踏上了羯陵伽國土。兩軍交鋒處,殺聲震天,血流成川,屍骨遍野。孔雀王國大軍一役屠殺羯陵伽將士十萬人,俘虜十五萬人,並焚城數百座,繳獲金銀財寶無以計數,羯陵伽國王被生擒活捉。

  阿育王本想被俘後的羯陵伽國王會對他俯首稱臣、告饒求生,但出乎意料的是,這位國王寧死不屈,並對他肆意污衊,最後在獄中自盡。

  阿育王從羯陵伽國王的身上,看到了這個國家民眾的尊嚴和不屈的情緒,他漸漸地感到只靠武力可以征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但難以征服民眾的心。他對這次征戰深感不安,並從內心深處升起一種負罪感,發出了「依法勝,是為最勝」的感嘆。

  回朝後,阿育王即刻派遣督察大員與自己的兒子,代表他前往羯陵伽國屬地,進行安撫和慰問,表示對一個被征服國家人民的和解與懺悔之心。

  爭分舍利圖(新疆克孜石窟壁畫局部)

  自此之後,阿育王逐漸親近僧伽,接受佛教思想的教化,並終於悟出了治國救民的真諦。他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並且命令在王宮和全國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在上面刻刊紀念。並於幾年後,施行了佛教歷史上第三次也是最隆重、最具開創性和劃時代意義的集結。

  這次規模宏大、意義非凡的集結,歷時九個月,共商討完成了三項重大議程:

  首先,針對分裂後的佛團各自對佛陀教義的理解,進一步整理、編撰了經、律、論三藏。其次,把會議中各方爭論的論點歸納為五百個,編撰成一千條,並針對這些是是非非做出定論,收集編撰成《論事》。最後,由阿育王提議,廣大僧眾同意,決定打開大般涅槃堂,取出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派出僧眾和信徒持舍利與佛經到國內偏遠地區和國外,布道施法,弘揚佛教。

  公元前240年仲秋,西域沙門僧釋利房等一行十八人,手捧盛裝十九份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寶匣,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向東土中國走來。從此,一個萬世不休的聖者便與古老的周原大地和在這塊大地上傲然矗立的法門寺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注釋:

  [1]開光:佛家於佛像落成後,擇日行禮而供奉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