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復國
2024-10-06 05:04:09
作者: 岳南
就在吳國軍隊在楚都郢城瘋狂地姦淫劫掠,焚燒宗廟之時,與吳國相鄰的越國乘虛而入,派兵偷襲了吳國邊境的部分城池。這個突如其來的變數使長期統率大軍駐紮於楚國尋歡作樂的闔閭、孫武、伍子胥等受到了極大震動,速調國內部分留守部隊進行攔截、阻擊。此時吳國在郢都的占領者尚未意識到,他們的好日子已經過去,重大危機已悄然來臨了。
當楚國國都城陷之際,出逃的楚國大夫,即分管外交事務的申包胥幾經周折,秘密潛入秦國,並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動秦王派兵援楚。由五百乘戰車組成的秦國志願軍,在秦公子子蒲、子虎兩位將軍的率領下,越過黃河,殺氣騰騰地向楚國的吳軍撲來。搶先回國的申包胥和楚昭王秘密接上了頭,並以昭王的手諭,悄悄收拾楚國的殘兵敗將,組成一支臨時部隊接應秦軍。兩軍會合後,楚軍在前,秦軍斷後,尋找吳軍決戰。
當得知秦兵已進入楚境並開始抗吳援楚的情報後,抱著楚昭王的母親伯嬴正在床上狂翻跟頭的闔閭,立即命令孫武、伍子胥親自選派部分精銳出城迎敵。此時,吳軍將士在幾個月玩雞鬥狗的腐敗糜爛生活中,已失去了當初伐楚拔郢時的戰鬥力。雙方剛一交手,就被趕上來的楚秦聯軍一舉擊潰,吳軍損失慘重,元氣大傷,自此再也沒有充足的力量和勇氣與氣勢正興的楚秦聯軍交戰了。根據新的形勢,吳軍不得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吳軍主力對外作戰連連失利之時,先鋒官夫概領著他的嫡系部隊悄悄地返回了吳國,發動政變稱起王來。闔閭聞聽大驚,只好率部分將士回國平叛。
雖然夫概的叛亂很快被闔閭平定,但由於留守楚國的部隊已所剩無幾,加之吳軍自入楚之後如清代史家高士奇所言「仁義不施,宣淫窮毒」,致使「楚雖撓敗,父兄子弟怨吳入於骨髓,爭起而逐之」。也就是說,由於吳軍在郢都無惡不作,漸漸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楚國逐漸得到了社會的同情與支持,楚軍人數倍增,戰鬥力加強,並在秦國救援軍的幫助下,開始由全線潰退轉為戰略進攻,逐漸形成了對楚都郢城的包圍態勢。面對楚秦聯軍強大的壓力和步步緊逼,無論是伍子胥還是孫武都意識到,吳國已陷入了政治與外交的困境之中,要想長期占領統治楚國已不可能,如將楚國變為自己的殖民地,前景極其渺茫。於是,闔閭根據國內外的情況,果斷下令伐楚遠征軍留守部隊在做好善後工作的同時,實施戰略大撤退,以保存吳國的軍事實力,穩住國內的政治局面。孫武、伍子胥得令後,深覺所剩的殘兵敗將,腦子所想的皆是女人,算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了女人,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對他們來說什麼都不感興趣了,再繼續堅持下去已不可能。於是,二人決定按闔閭的命令,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部隊撤退。凡楚國的府庫寶玉,全部裝載運回。同時拿出主要精力,將萬餘家楚人全部遷往吳境,以充實吳國空虛之地。經過前前後後幾個月的忙碌,駐守在吳國遠征軍的餘部和萬家楚國百姓安全進入吳境。
吳師撤退,昭王從隨國都城一個地洞裡鑽出來,擦去滿面塵土,在隨從侍衛的攙扶下,懷著悲愴複雜的心情,踉踉蹌蹌地回到了楚國。時為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十月。
郢都經過吳師的蹂躪毀壞,已是殘破不堪,根本無法住居。於是,昭王下令遷都,到今荊州江陵縣之地另建新都,仍稱之為郢,以示不忘祖宗奠基的大業,永記先輩們的功績。後人為了區別此郢與彼郢的關係,又稱其為栽郢。據楚簡墨書和楚器銘文載,楚王多次在栽郢會見國賓,足證栽郢為首都。在荊門包山二號墓所出的竹簡上,記有五處稱郢的地方,栽郢是主要的一處。
昭王遷都後,下令封賞護國保主的有功之臣,其妹季羋與在危難中背過自己的鐘建產生了愛情,昭王當即許以婚配,並命鍾氏為樂尹。那個扛著《雞次之典》逃出宮,一路奔往雲夢澤躲藏的大夫蒙谷也攜典回到了郢都。《雞次之典》的搶救與保護,使百官有章可循,諸事有法可依,對楚國的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此次蒙谷同在受封賞之列。但這場令大楚國破家亡的災難,使蒙谷對世事有了新的看法,無意仕進,遂辭官別賞,到鄉間隱居去了。
一場拔屋摧城,國破家亡的危機總算過去了,宗廟復初,山河依舊,整個楚國雖瘡痍未復,但仍作為一個龐然大國雄踞於長江中游。對楚國的變故與昭王本人,著名史家班固做了這樣的評價:「楚昭王遭闔廬(閭)之禍,國滅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無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賢也!』相與從之。或奔走赴秦,號哭請救,秦人為之出兵。二國併力,遂走吳師,昭王返國,所謂善敗不亡者也。」(南按:《漢書·刑法志》。古有所謂「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善亡者不死,善死者不疆」之語。)
哀郢(屈原《九章·哀郢》插圖,〔清〕門應兆作。文中有「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句)
幾乎遭受滅頂之災的楚國自遷入江陵栽郢後,鳳凰涅槃,漸漸從危亡的大難中復甦,幾年後國力漸充,踏上了民族復興之路,一路凱歌高奏,在日後長達220年的歷史長河中,成為楚文化最為鼎盛的歷史時期。
公元前489年,吳伐楚,楚救陳,昭王進駐城父督師。未久,一病不起,卒於軍中。其子熊章繼為王,是為惠王。惠王既立,楚師乃回國。
此時的楚國威名益著,復現泱泱大國氣象,但對外的方針政策卻大為收斂,一改往日咄咄逼人或盛氣凌人的架勢,更沒有楚莊王跑到周天子門前問鼎之輕重的狂妄荒唐之舉了。在楚惠王勵精圖治下,國內民眾得到了安寧,於國外樹立了一個並不招惹是非的良好形象。經歷了摧堤毀岸的驚濤駭浪和血雨腥風浸染的楚國,於慘痛深重的教訓中真正成熟起來,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沉穩、平和、堅強而有氣度。
惠王十一年(公元前478年),楚國公孫朝率楚師一舉攻滅陳國,即以其地置縣,這個在歷史的風雲變幻中顛三倒四,隨風而倒的陳國從此永劫不復了。
惠王十三年(公元前476年),楚攻東夷。又明年,春秋時代結束,歷史進入更加紛亂的戰國時期。
在楚國都城基礎上發展演化的荊州古城城牆與城門
惠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師攻滅了反覆無常,並一度與吳國通好的蔡國,楚國再次得以向東北方向拓展勢力。
惠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滅杞。杞原是夏遺民組成的一個小國,原在今河南杞縣,受到周邊勢力特別是楚國的擠壓,屢屢向北遷都,後來竟跑到了今山東五蓮縣西南之地建國立都。歷史上流傳的成語故事「杞人憂天」,就是這個民族的「傑作」。想不到天沒塌下來,來自南方荊蠻之地的楚國軍隊卻像洪水一樣滾滾而來,頃刻之間將風雨飄搖的小小杞國都泡了黃湯,憂天的杞人們成了湯中之鱉,只有聽天由命,任人宰割的份了。此時,楚國版圖北部已抵達泗水流域,逼近齊、魯,到了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為解除後顧之憂,楚國與秦國結盟通好。
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已老態龍鍾,行將就木的楚惠王突然聽到了隨國國君曾侯乙去世的消息,悲不自勝,命人做宗彝一套,奠之於西陽。楚惠王為後世人類留下了一段知恩圖報歷史佳話的同時,也為解開「曾國之謎」留下了一把關鍵性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