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兵書之謎
2024-10-06 05:01:00
作者: 岳南
孫武的《孫子兵法》之所以引起了千餘年來聚訟紛紜,除了已表述的種種理由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孫臏兵法》自《漢書·藝文志》以後不再見於著錄。即使《漢書·陳湯傳》曾引用了兵法「客倍而主人半,然後敵」之句,但後人都不知出自何典。隨著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的出土,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千年懸案得以更加明晰地昭示天下。《漢書·陳湯傳》這句話原來是出於漢簡本《孫臏兵法》的《客主人分》篇。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漢時《孫臏兵法》還相當流行,但不久就散佚不傳,從而使紛爭驟起,綿延一千多年而未絕。
桂陵之戰圖(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提供)
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經整理小組努力,共整理出竹簡三百六十四枚,分上、下編,每編各十五篇,計一萬一千餘字。儘管字數已較原簡失去大半,但據整理者吳九龍說,這一成果已來之不易。失傳一千七百餘年的《孫臏兵法》終於陰差陽錯地重見天日,這就為研究孫臏及先秦歷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根據銀雀山漢簡整理小組的考釋成果,漢簡本《孫臏兵法》的篇目和主要內容列表如下:
以上所列的《孫臏兵法》下編的內容是否應屬於《孫臏兵法》,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議。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於1975年整理出版的《孫臏兵法》分上、下兩編,各十五篇,共三十篇。但到了1985年再次出版時將下編十五篇全部刪除,又增加了《五教法》一篇,全書由三十篇變成了十六篇,並在《編輯說明》中稱原編為《孫臏兵法》下編的某些篇不是孫臏所書。關於這一處理結果的內幕,據吳九龍說,當成果最初公布以後,有些學者認為編排得不合理,應該重新編排。根據這些意見,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親自主持會議,組織專家重新討論修訂,經過唐蘭、商承祚等著名學者多次討論後,做出了第二次人們看到的這個編排方案。想不到這個結果公布之後,亦有許多學者認為並不合理,較之第一編更不能令人信服。從整理小組原編輯的上、下編的內容看,各篇間有著必然的聯繫,所論述的軍事理論思想表現出了很強的一貫性。如上編《八陣》篇和下編《十陣》篇中有許多陣法相通,如「錐行」「雁行」「方陣」「圓陣」等。下編《十問》篇中也有論述攻擊「圓陣」「銳陣」等陣的具體方法,上下之間就明顯地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相連的系統。如著名孫子兵法研究者楊善群就曾說:第一次編排的「《孫臏兵法》的上編和下編構成一個嚴密的整體,上編是孫臏的行事和理論的主體部分,下編則是孫臏理論的充分闡解和進一步的發揮。」楊氏之言,有相當數量的學者認為是有道理的,而唐蘭、商承祚等學者將其生生地割裂開來是沒有道理的。
關於漢簡本《孫臏兵法》的作者,據整理小組人員吳九龍等從已整理的篇目分析,認為大部分為孫臏所著。另有一部分篇目,記述孫臏的事跡,如《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強兵》等,其中有些語句的語氣對孫臏進行了明顯的褒崇,這些篇目應是孫臏的弟子或後人根據孫臏的事跡和理論編纂而成。
通過對漢簡本的考釋可以看出,孫臏在齊國時已有弟子,如《孫臏兵法》殘簡中有下面一段話:「孫子出,而弟子問曰:『威王問九,田忌問七,幾知兵矣,而未達於道也。』」(第65簡)這當是孫臏有門弟子的明證。還有,在第8簡有「曰孫子之所為者盡矣」句,這樣高度讚揚孫臏的話,從語氣來看,不像出於孫臏同齡人的筆墨,更不像出自他的上級齊威王、宣王或田忌之口,而極可能是他的弟子所說。另外還有一些篇目應是孫臏語錄的彙編,如《篡卒》《月戰》《八陣》等,推測也應是其弟子整理而成。因而吳九龍認為,《孫臏兵法》的編定,和先秦其他一些古籍一樣,當出於其門弟子之手。當然,也不能排斥這樣一種推斷,即《孫臏兵法》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是孫臏的原著,最後經過他的弟子增補編定。但無論如何,編定的年代,當在孫臏死去以後。儘管孫臏的對話不能肯定是原話,但其主旨卻反映了孫臏的思想,是後人研究孫臏軍事思想的最為可靠的資料。關於《孫臏兵法》成書的時代,學術界雖存有爭議,但以銀雀山漢墓發掘者吳九龍為代表的相當一部分學者,根據對漢簡的考證,認為完成於戰國中期。
銀雀山漢墓竹簡的主要發掘、研究者吳九龍(左),向作者講解竹簡出土情況與孫武孫臏兵法之區別(鍾亦非攝)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當然,從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簡本《孫臏兵法》中不難看出,此書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憑空創造出來的孤立之作。它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孫子兵法》十三篇的軍事思想,是孫武戰略理論和戰略思想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從如下的列表中可以看到其異同之處。
由上表可知,《孫臏兵法》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但孫臏處在戰國時期,軍隊構成和作戰方式已與孫武所處的春秋時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孫臏又在某些方面對《孫子兵法》進行了發展。例如,《孫子兵法》對戰爭主張速決,反對持久,認為「兵貴勝,不貴久,久則鈍兵挫銳」,「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甚至說「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這就是說,雖然是計謀拙劣的速勝,也要比籌劃巧妙的持久戰好。與這種思想相一致的,《孫子兵法》還反對攻城戰,認為「攻城則力屈」,甚至把攻城戰當作一種萬不得已的「下策」。
春秋戰國時期的拋石器(模型),用於遠距離攻擊敵人
古代拋石器模擬演示圖
孫武這種反對持久、攻城,主張速勝的思想,是同春秋末年社會經濟狀況相聯繫的。春秋末年,生產力相當落後,各國的經濟力量都不可能支持曠日持久的攻堅戰、消耗戰。所以《孫子兵法》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眾之奉,日費千金。」從而特別提倡和主張對戰爭要慎重處理,既要知道「用兵之利」,又能了解「用兵之害」,才是「智者之慮」。書中還說道:「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同時還指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從而主張要「因糧於敵」。這些論述,都是對春秋末年社會經濟狀況的具體反映。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當時的城邑,並不是很普遍、很具規模,在戰爭中,還不能成為雙方爭奪的重點。因而,攻堅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並不是十分必要。而且,從戰爭的武器來看,當時主要是銅製的刀、劍、干、戈、矛、戟、殳、鉞等武器,宜於近戰但不宜攻堅摧壘。雖有些弓弩箭矢,但是射程短,無法達到攻克城寨的能力。供攻城用的所謂「戰車」,也只能掩護士兵接近城牆,並不能作為衝破城寨的具有強大殺傷力的裝備。《孫子兵法》的軍事戰術思想,不能不受到這一歷史條件的制約。
搭車(《武強總要·前集》卷十)
臨沖呂公車(《武備志》卷一○九)
用以觀察敵情的巢車模型
相對而言,誕生於戰國中期的《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戰術思想相比,就有了明顯的進步與發展。由於時代變遷,經濟發展,交通改進,孫臏在戰爭思想與戰略戰術方面具有明顯的戰國時代特徵。具體可表現為:一、先進兵器的較廣泛使用。《孫臏兵法》曾多次提到使用弩,如「勁弩趨發」「厄則多其弩」等。弩較弓強勁,可以遠距離殺傷敵人,在當時屬於一種先進兵器。與此同時,孫臏還在書中提到了「投機」,這種機器即拋石機,利用機械力量投石,擊殺遠處敵人。這樣先進的兵器用之於戰,可以較多地殺傷敵人,並減少白刃戰的傷亡。二、兵種變化。到了孫臏時代,交戰國雙方都普遍使用了騎兵,《孫臏兵法》雲「險則多其騎」便是例證。騎兵的大量投入,使軍隊的機動性、靈活性有了較大的增加。三、武器的進步和騎兵的使用,影響到軍隊編制變化。騎兵、徒兵增加,使戰車兵減少,孫臏的戰略思想也自然要發生變化並在其著作中有所體現。四、各種外在條件的變化,自然引起了戰術、陣法變化與發展,出現了《孫臏兵法》中所說的「剽風之陣」「雁行之陣」「錐行之陣」等多種陣法。五、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城市特點的突出,孫臏開始主張攻城戰略,這恰是孫武所反對的「攻城為下」的戰略戰術。而孫臏卻具體提出了什麼城可以攻打,什麼城不可以攻打,並且還講到要把野戰與攻城結合起來等戰略戰術。這些論述,雖然並不見得完全合理與全面,但反映出了當時與城市的發展相適應的戰略思想與戰爭方法。這些思想方法的發展變化,正是《孫臏兵法》對《孫子兵法》有所發展和創新的強有力的佐證。
填壕皮車(《武經總要·前集》卷十)
雲梯(《武經總要·前集》卷十)
九地示意圖
孫臏「八陣」示意圖(引王學理《秦俑專題研究》)
《孫臏兵法》之雁形陣圖
《孫臏兵法》之向前梯次的雁行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