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嶺起烽煙

2024-10-06 04:57:39 作者: 岳南

  呂后篡權畫像

  

  河北正定趙佗先人墓

  就南越與漢王朝的關係而言,在惠帝執政期間,漢王朝和南越國的友好往來得以繼續發展。惠帝在位七年而崩,接下來由呂后執政。呂后執政的前四年,漢越雙方的關係還能勉強維持原狀,第五年(高后五年,即公元前183年)春,漢越關係發生了變化。

  呂后第五年春,呂后突然下詔禁止中原鐵器及雌性馬、牛、羊等運往南越國,並頒布所謂「別異蠻夷,隔絕器物」的政令,不但有斷絕與南越國貿易的內涵,而且有歧視南越國的意味。

  秦平嶺南,推動了嶺南經濟的發展,在嶺南許多地區逐漸推廣了先進的生產工具,使嶺南地區對這些生產工具的需求量日漸增大。但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嶺南地區發展到了南越國時期,仍然不能製造這些用於生產的工具,而必須從中原輸入,在經濟領域,南越國對中原有著相當程度的依賴關係。如今呂后突然下詔禁止向南越國輸出這些生產工具與牲畜,無異於對南越國實行了經濟封鎖,給南越國的經濟以重大打擊。面對呂后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和歧視,南越王趙佗迅速做出反應。在沒有得到確切情報,也不知道呂后為什麼下這道詔令的情況下,趙佗憑著自己的政治嗅覺估計,「今呂后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並王之,自為功也」。也就是說呂后聽信了長沙王的讒言才頒布這道詔令的。諳於政治的趙佗明白,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派人向漢廷說明才是上策。如若此時反漢,則未必能取得勝利。想到這裡,趙佗強按心中的怒火,先後派遣南越國的高級官員「內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輩」前往漢都長安,請求呂后改變政策。但令趙佗意想不到的是,呂后不但毫不講理地扣留了趙佗派去的三位南越國的高級官員,不久還派人誅殺了趙佗在中原的宗族,並搗毀趙佗父母在老家真定的墳墓。

  正定趙佗公園中的趙佗先人墓

  自古以來,對葬禮的重視已成為各民族發展中的共同規律之一。在孔子時代就強調孝事父母的中原,漢族人民更是這樣,焚毀別人父母墳冢之舉被認為是不共戴天之仇。這一點,早在以前的戰國之時就有實例可證。如燕昭王與其他幾國聯合進攻齊國,占領了齊國的絕大多數城池,這時齊僅剩下即墨、莒兩城。攻即墨的燕軍十分殘暴,公然在即墨城外「盡掘壟墓,燒死人」,焚毀即墨人民逝去親人的遺體,使守城的「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自十倍」。由此可見人們對祖先墳冢的重視程度。

  當呂后殘忍、暴戾無常的做法傳到嶺南後,趙佗怒不可遏,憤然說道:「先前高皇帝任命我當南越王,准許兩國自由貿易往來,而今呂后採納奸臣的建議,把我們視為蠻夷,不准賣給我們東西,這一定是長沙王進獻讒言所致。」悲憤交集的趙佗終於忍無可忍,決心拒漢稱帝。

  這年春,趙佗自尊號為南越武帝,並「恨長沙王圖己」,而發兵攻打長沙國,連破數縣而回。

  呂后聽到趙佗竟敢抗漢稱帝,並進攻長沙國的消息後,大怒。立即下令削去趙佗以前受封的南越王的爵位,並派遣漢朝將軍隆慮侯周灶、博陽侯陳濞率兵征討南越國。由於趙佗在南嶺戰略要點早已派兵據險築城,嚴加防守,所以漢軍進軍受阻。加之由於此時天氣酷熱,漢軍士卒因水土不服而多染疾病,漢軍的攻勢始終未能越過南嶺,致使漢越兩軍在以五嶺為主要爭奪地的戰略區域形成了長期的僵持對峙局面。這種局面直到第二年呂后死後,漢軍見難以獲勝,才開始罷兵休戰。

  從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造成漢越關係緊張,甚至兵戎相見的局面,完全是由於呂后政策失誤所致,究其原因,則是她缺少對東南地區形勢進行充分認識的緣故。南越的反叛不僅使漢朝在東南邊陲戰火重燃,而且留給後世許多隱患和亟待解決的難題。其中最大的隱患是,漢伐南越,不但沒有達到降服趙佗的目的,反而使趙佗以一個抗擊漢中央王朝的叛逆者的形象而獲勝。這個結局使得南越國在它周圍地區的威望陡然升高,許多鄰國不得不對南越國謹小慎微地另眼相看。不僅如此,趙佗借著他在漢越戰爭中的餘威和漢王朝無暇南顧的機會,以兵威邊,迫使相鄰的閩越、西甌、駱等王國和部族向南越國臣服,由此建立起一個東西萬餘里的龐大王國,對漢王朝的南部邊陲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