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起驚雷

2024-10-06 04:56:28 作者: 岳南

  《史記》載:「秦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治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時有民間歌謠道出了這一工程的宏大與艱難:「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歌,萬人吼,運石堆集如山阜。」

  就在秦王朝統一天下,安定四方,消除各種威脅力量的同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進行了改革。如,放棄了國家的授田制,通過「使黔首自實田」的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爾後在較短的時間內採取了統一文字的措施,對漢字的演變及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除此之外,在一系列拓邊政策全面勝利後確立的王朝版圖,又為歷代王朝的疆域奠定了基礎。其所建立的統一的封建專制集權制度,成為以後歷代封建統治機構的基本形式。

  當然,秦始皇在創造輝煌偉業的同時,其殘酷的暴政也為秦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在秦始皇統一後的短短十幾年內,他不惜一切代價大肆徵發兵役徭役,北伐匈奴,築長城;南平百越,戍五嶺;修驪山陵,建阿房宮;開「直道」,從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修「馳道」,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東窮燕齊,南極吳楚;周邊衛戍,漕糧轉運。據後來的研究者估計,這個時期所動用的民力總計不下三百萬人次,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約為兩千萬)的15%以上,真可謂徵發如雨,役比溪澗。從一個方面來看,這些舉措雖不乏利國利民的國防性建設,但秦始皇不顧統一後百姓民力疲憊,物資匱乏等現實,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從而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農民的「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三十倍於古」,可見秦王朝對人民的壓榨已到了異常殘酷的程度。秦律曾明文規定,每個男子在滿15歲時「傅籍」,以備官府指派兵差與勞役,從此,直到滿60歲時才能「免老」,即解除承擔的徭役、兵役。徭役、兵役之多之繁,為歷代王朝所罕見,如「北築長城四十餘萬,南戍五嶺五十餘萬,阿房驪山七十餘萬」。這種大肆征伐的結果直接造成了「丁男被甲,丁女運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的慘象。秦法的日益繁苛,用刑嚴酷,使天下百姓因觸法收監的人數越來越多。就秦國而言,早在商鞅變法以後,秦法就以酷烈昭著於世,法律條文繁密如荼。商鞅還首創了「什伍連坐」之律,即一人犯法,舉家連坐,鄰里蒙難。從1975年在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來看,秦法之烈,中外罕見。如有律文規定:「五人盜,臧(贓)一錢以上,斬左止,有(又)黥以為城旦。」就是說,如果有五人共同行盜,贓物超過一錢,就要斷去左腳,並在臉上刺字,判為城旦(刑罰名,刑期四年)。甚至有人偷摘別人的桑葉,贓物不到一錢,也要被罰服徭役30天。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更是過分迷信法律的作用,「事皆決於法」,並「專任獄吏」,把戰國時期法家學派主張的法治思想推向極端,其苛法有增無減,族誅連坐,使人民稍有反抗,即遭殘酷鎮壓,有時甚至清白之室也閉戶受禍。在這種情況下,蒙冤定罪的囚犯多得數不勝數,走在大街上的行人有一半穿著罪人的囚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官軍看押下的「黔首」在運石建造宮殿圖

  本來,秦王朝建立後,曾飽受戰亂之苦,熱切渴望統一的廣大人民,對秦朝抱有很高的期望,正所謂「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只要秦朝統治者略加安撫,則天下不難出現昇平的景象。但秦朝統治者恰恰相反,濫用民力,施行苛政,終於成為逆歷史潮流的反動勢力。

  阿房宮盛景(引自《帝鑒圖說》插圖,明·張居正撰)

  

  既然一個王朝的統治者已成為廣大民眾的對立面,那麼這樣的殘暴統治就自然會激起人民的反抗。早在秦王朝建立的初期,就出現了如英布、彭越等所謂的「群盜」,並敢於與前來鎮壓的秦軍對抗。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民眾也開始或明或暗地以各種方式開始反抗。歷史上曾流傳著這樣一個奇特的故事: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忽有一塊大隕石墜落在東郡(今河南濮陽市西南)。有人因痛恨秦始皇專橫跋扈,窮奢極欲,給天下百姓帶來無盡苦難,就藉此機會偷偷在這塊大隕石上刻了七個大字:「始皇帝死而地分。」此事一出,很快在百姓間傳開,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爭相目睹這塊「神石」的風采。東郡郡守得知此事,不得不立即呈報朝廷,秦始皇聞奏大怒道:「什麼奇石怪石神石,定是那裡的黔首刁民詛咒朕,故意在石上刻字。」於是下令御史前往東郡嚴加查辦,因當地無人承認在石上刻字,秦始皇索性發一道命令,將那隕石附近的人全部抓起來不分男女老幼統統殺掉,然後又派官兵將那顆大隕石扔到火中焚毀。

  秦始皇這樣做的結果,未能鎮壓住人民的反抗,反而更加激怒了廣大民眾。就在這一年秋天,又出現了一件奇事:秦始皇的一位使臣從關東來,經過華陰,出平舒道(今陝西省華陰市附近),忽有一人上前說道:「今年祖龍死。」使臣感到莫名其妙,再想細問,那人已鑽入了道邊的樹林不見蹤影。使臣在回都城咸陽的路上反覆琢磨這句話,並漸有所悟。原來「祖」字應作始字解,「龍」為君象,那麼「今年祖龍死」的寓意應是「今年始皇帝死」。看來這又是百姓們對秦始皇帝的詛咒。

  面對人心思變的局面,秦始皇仍不知反省,依然我行我素,推行他的暴虐政策。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殘酷的制度沒有推行多久,他自己就命赴黃泉了。

  史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帶著左丞相李斯和小兒子胡亥,在近侍中車府令趙高等臣僚、太監的簇擁下,開始了第五次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出巡。

  大隊人馬伴著初升的旭日從都城咸陽起程。在和風麗日下出武關,過丹漢兩水域,沿長江東下分別到達虎丘山和會稽嶺。秦始皇在會稽嶺祭奠大禹,刻石頌功,並針對東南地區存在的氏族社會婚姻習俗和男女淫亂的現狀,提出了「要大治濯俗,天下承教化之風,使民俗清廉」的新型封建思想,並刻石宣示,以醒時勢臣民。

  離開會稽嶺,秦始皇率隊沿水路到達琅邪。在方士徐福的誘說下,秦始皇親率弩手進入東海尋找鮫魚作戰,將一條巨鱗可辨、若沉若浮的大魚用連弩射死。

  當秦始皇滿懷勝利的喜悅,在琅邪台飲酒作歌入東海時,忽感身體不適,只好下詔西還。當車駕到達平原津時,秦始皇竟一病不起。左丞相李斯見狀,急令車駕速返咸陽。

  李斯像

  時值盛夏,如火的烈日灼烤著這支車隊,大路上瀰漫升騰著黑黃色煙塵。李斯、胡亥心急如焚,秦始皇痛苦不堪,不時發出陣陣呻吟,死神在一步步向他逼近。

  當車隊到達河北境內的沙丘時,病入膏肓的秦始皇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彌留之際,他強撐身體,把李斯和中車府令趙高叫到跟前,讓他倆草擬詔命,傳詔在北疆防禦匈奴的長子扶蘇速回咸陽守喪。

  李斯、趙高匆匆把詔書擬好,秦始皇過目後,用顫抖的手把玉璽遞給李斯,有氣無力地說道:「速派使者送達扶蘇……」餘下的話尚未說出,便撒手歸天了。

  這位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翻雲覆雨、改天換地的始皇帝,終於走完了他那輝煌的人生旅程。死時年僅50歲,從他自稱始皇帝算起僅為12年。

  秦始皇撒手歸天,在趙高的威逼和誘勸下,李斯終於被迫同意篡改秦始皇的遺詔,派使者賜劍給屯守北疆的公子扶蘇,命其自殺,改立胡亥為皇帝。

  胡亥登基稱帝後,趙高隨之升為郎中令,李斯仍為丞相。

  在趙高的唆使下,胡亥登基後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命人用毒酒將在北疆屯邊的將軍蒙恬賜死。然後將6位公子和10位公主捕捉,押往長安東南處一一殺死。緊接著又逮捕12位公子押往咸陽鬧市斬首示眾。其餘皇室宗親,有的被迫自殺,有的則在出逃中被御林軍截殺……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胡亥的帝位不受威脅。為徹底斬草除根,胡亥下令將朝廷中那些持有異議的臣僚一一處死。最後,曾為趙高所惑、幫助胡亥登上帝位的丞相李斯,也被腰斬於咸陽……

  當這一幕幕殺戮的悲劇落幕之後,這年秋七月,秦二世胡亥仍然不顧天下民怨沸騰,強行下令徵發「閭左」戍守邊地。「閭左」是指住在閭里左邊的貧苦農民,在秦代本來屬於「復除者」,現在也要被徵發服役。當時,從南陽郡(治今河南南陽)、陳郡(治今河南淮陽)一帶強征了九百餘人到漁陽(今北京密雲)去戍守。在這群戍卒中,有兩個雖然出身低微,但頗有雄心壯志,名為陳勝、吳廣的人,由於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殘暴壓迫,早就蓄意舉行暴動。

  當這九百餘人在兩名將尉的押送下,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20公里的劉家集附近)時,突然遇到百年罕見的暴風雨,附近的道路幾乎全被沖毀,使他們無法繼續前進。按秦法規定:戍卒不能按期到達指定地點,就要殺頭。在這生與死的緊要關頭,陳勝、吳廣利用「魚腹帛書,篝火狐鳴」等手段,大造輿論,首先在戍卒中樹立起陳勝的威信,然後藉故殺死兩名將尉,號召戍卒舉行起義。此時戍卒們早就「苦秦久矣」,即使不造反也沒有生路,遂「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以「大楚」為號,共推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組成了一支手持木棍、衣衫襤褸的反秦起義武裝。於是,統一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熊熊烈火,在大澤鄉點燃了。

  這個時候的秦王朝,如同坐在一個火藥桶上,只要有人點燃引線,便會炸出驚天動地的爆響。現在,這根引線終於被陳勝、吳廣點燃了,秦王朝的末日將要來臨。當陳勝起義的大旗剛剛擎起,就得到四周貧苦農民的熱烈擁護,一時父送子、妻送夫,參加起義軍的浪潮很快在河南一帶掀起,農民起義軍的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首先攻占蘄縣,隨後向西北挺進,連克金銍(今安徽宿州西南)、酇(今河南永城西南)、苦(今河南鹿邑東)、柘(今河南柘城縣)、譙(今安徽亳州市)等地。當起義軍攻占陳(舊楚都,今河南淮陽)時,已擁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數萬人。

  陳勝起義的消息不脛而走,各地貧苦群眾奔走相告,並很快出現了「家自為怒,人自為斗,各報其怨而攻其仇,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的局面,秦王朝的喪鐘敲響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