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員雲集象崗

2024-10-06 04:55:47 作者: 岳南

  自象崗古墓的發掘請示報告報往國務院之後,國家文物局、社科院考古所一邊加緊準備發掘前的工作,一邊等待這份報告的批覆。6月23日,國務院秘書長吳慶彤簽署了「擬同意,請紀雲同志批示」的意見。6月24日,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做了「同意」的批示意見。

  7月1日,國家文物局派出顧問謝辰生、文物處處長黃景略、年輕的考古學者李季,連同社科院考古所秦漢研究室考古專家黃展岳,攜帶國務院同意發掘的批示和由文化部批發的田野考古發掘執照,飛赴廣州做實際勘察,同時就發掘人員的組成、所需經費以及技術設施等問題和廣州方面做了最後論證與協商。為了便於各方面的協調和有利於工作的開展,中共廣州市委指示成立發掘領導小組,這個小組的組成人員為:

  組長: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兼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歐初

  組員:廣州市政法委員會主任兼公安局局長宋恕忠

  廣州市委宣傳部部長黃菘華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華嘉

  廣州市政府秘書長施振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黃流沙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麥英豪

  廣東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徐恆彬

  發掘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正副主任由施振和饒志忠分別擔任,專門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在這個領導小組之下,是由中央、省、市三方組成的「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由麥英豪任隊長,社科院考古所秦漢考古專家黃展岳、廣東省博物館考古專家楊式挺任副隊長。

  為便於工作分工,發掘隊分設發掘組、技術組、保管組、行政組四個小組。其中參加發掘組工作的有考古研究所的黃展岳、白榮金、杜玉生,國家文物局的李季,廣東省博物館的楊式挺、古運泉,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冼錦祥、黃淼章、陳偉漢、呂烈丹、黃杰玲、邱書懷、黃清源。參加技術組工作的有考古研究所的姜言忠、韓悅、王林,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陸壽麟、李化元,湖北省博物館的後德俊,廣州市文物館的莫健超。先後參加保管組工作的有廣州博物館的葉超強、曾海勝、伍敏、鍾映波、李衛華、馮兆娟。參加行政組和保衛工作的,主要有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黃流沙、鄒艷玉、廖明泉和廣州市文化局文物處的林紀康、蘇桂芬、譚慶芝,廣州博物館的趙偉森、何國偉、張潔悅、侯左軍等人。

  當象崗漢墓發掘隊人員名單最後敲定及發掘隊主要負責人制訂了發掘方案後,又制定了一份由三方簽署的議定書,其內容如下:

  廣州象崗漢墓聯合發掘議定書

  根據國務院批覆同意發掘廣州象崗漢墓的指示,由廣州市文管會、廣東省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各選派若干工作人員組成象崗漢墓發掘隊,詳見《象崗漢墓發掘方案》。在籌備發掘過程中,發掘隊三方一致認為,應在《發掘方案》規定的原則基礎上,對有關具體事項加以進一步明確,為此商定本議定書,裨三方共同遵守。

  一、發掘隊由正副隊長具體負責。發掘隊的內部分工由隊長與有關同志商定後作具體安排。發掘期間的後勤和保衛工作由廣州市文管會負責。

  二、象崗漢墓在嶺南考古中有其重要意義,發掘後可能成立博物館,因此,原始發掘資料應全部歸「象崗漢墓博物館」(暫名)所有。原始發掘資料包括發掘記錄、繪圖、照片以及出土器物。

  三、原始發掘資料由發掘隊工作人員共同使用。在編寫報告完成後,作為發掘的全檔案,應立即移交象崗漢墓博物館收存。在象崗漢墓博物館成立以前,可暫由廣州市文管會代存。同時複製一份原始發掘資料(出土器物除外),交考古研究所保存。

  四、拍攝彩色電影紀錄片、黑白電影紀錄片、墓內發掘照片、幻燈片四項由考古研究所負責,並承擔所需費用,母片亦歸考古研究所保存。

  五、考古研究所負責洗印一套完整的彩色電影紀錄片毛片、黑白紀錄片毛片,加拍一套墓內發掘底片(即一個鏡頭至少拍兩張底片)和印製一套完整的幻燈片,交象崗漢墓博物館保存。這四項成本費由發掘經費內開支。

  六、錄像由廣州市文管會負責,費用由發掘經費內開支。底片交象崗漢墓博物館保存。

  七、文化部、文物局及參加發掘的三方如需複製拷貝或錄像,成本費由需要單位承擔。

  八、為了確保出土文物的安全,保證發掘工作的順利進行,紀錄片、墓室內發掘照片、幻燈片由考古研究所負責拍攝;錄像由廣州市文管會負責拍攝;其他任何單位或個人均不准進入墓室內拍攝。參加工作人員出於研究復原需要對特殊現象的拍照例外。

  九、田野發掘工作結束後,發掘隊應即著手整理資料,編寫發掘報告。考古研究所應即著手編制電影紀錄片。這兩項工作擬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發布發掘消息。由發掘隊起草文字稿,配合數張照片及簡短彩色電視錄像,經發掘領導小組審核,報文化部、文物局批准,轉送國家新聞傳播單位發布。第二階段,在《考古》刊物上發表發掘簡報,配合播放(十多分鐘)彩色紀錄新聞片。第三階段,編寫發掘專著,編輯大型紀錄片。前兩項由「象崗漢墓發掘隊」署名發表,後一項由發掘三方的單位一起署名。在發掘期間,任何單位或個人(包括合作的三方單位和工作人員)均不得私自發布發掘消息,也不得向外單位或他人提供資料及照片。

  十、本議定書由參加發掘的三方代表簽署後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如有一方提出補充或修改,可在徵得發掘領導小組和文化部文物局意見後,由發掘三方協商解決。

  廣州市文管會代表黃流沙

  廣東省博物館代表楊式挺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代表烏恩

  1983年8月12日

  8月22日,由三方組成的發掘隊人員雲集廣州文化局招待所。在這支龐大的考古發掘隊伍中,不僅有經驗豐富、成就顯赫的秦漢考古專家、文物修復保護專家、攝影師、錄像師,還有保管員、電工、木工、司機、採購等二線、三線人員。同時,還從廣州郊區雇來了十幾名民工,以做發掘時的援助力量。

  象崗發掘工地現場

  在經過短暫的休整後,第二天上午,各路人員雲集象崗,開始了發掘前的勘察和準備工作。

  此時的象崗古墓上方早已搭起了幾個巨大的席棚,用來遮擋陽光的暴曬和風雨的襲擊,在古墓的四周又搭起了幾間大席棚和幾幢活動板房,作為考古發掘人員臨時休整的工棚和暫存文物的倉庫。在活動板房的外圍,拉起了一圈鐵絲網,荷槍實彈的武警戰士站在鐵絲網外晝夜站崗值班,密切注視著四周的動靜,隨時防範可能出現的意外。

  自從麥英豪赴京之後,廣州市考古隊便按照事先的部署,分成兩組人馬,一組由冼錦祥率領,在象崗古墓的外圍進行考古鑽探,觀察有無其他墓葬和陪葬墓存在。他們在古墓四周幾十米的區域內,畫出一個個一米見方的網格,每格用考古探鏟鑽一個孔,以做觀察。但整個區域鑽遍之後,並未發現其他陪葬墓的跡象。由此推斷,象崗古墓的主人的確是非凡人物,整座山頭都被他一人獨占了。

  就在冼錦祥等人揮汗如雨、持鏟鑽探的同時,以黃淼章、陳偉漢為首的另一組考古人員,為迎接正式發掘,開始了對古墓墓道的清理。令黃淼章等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長約十幾米的斜坡墓道,竟掩埋著若干塊巨石,小的重數百斤,大的重約兩噸,巨石橫七豎八毫無規則地穿插在一起,很明顯,這些巨石的存在當是墓主或其後人精心設計的一個防盜措施。中國古代厚葬成風,特別是秦漢之後,厚葬之風更加隆盛。由於墓中葬入了許多金銀財寶、奇珍異玩,盜墓風潮也隨之生發、猖獗起來,面對這種難以遏制的局面,歷代厚葬者便想盡一切辦法進行反盜墓。先秦墓葬大多採取了「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的方法,甚至用鑄鐵澆灌。秦始皇更是「斬山鑿石,下錮三泉,以銅為槨」。除這些反盜墓的方法和招數以外,許多帝王將相費盡心機在墓中設置機關、暗器,以射殺盜墓者,保住墓葬和墓主人的安寧。象崗古墓墓道中的巨石,雖不同於其他墓葬中的機關、暗器,但從整個墓穴建築在山腹之中,鑿山為陵,不起墳頭,使地下宮殿與山體混為一體,並歷兩千多年未被世人發現這一點看,足見墓主當年是絞盡腦汁,頗費了一番心機的。

  墓道里的塞石

  由於墓道內巨石過於龐大、沉重,黃淼章等人只得將外部的土層稍做清理便停止了工作,當發掘隊大隊人馬到來時,這些巨石依然靜靜地伏臥在墓道深處,忠誠地守護著墓穴的主人。

  發掘隊人員圍著古墓觀察了一遍後,發掘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饒志忠便召集大家到臨時活動板房開現場會,研究發掘方案和具體操作步驟,並給每個人員配發了貼有照片的「象崗古墓發掘工地出入證」,同時規定,凡以後進出工地者,必須持證通過執勤武警的檢查方可通行,否則將被拒之於鐵絲網外而不得入內。

  會議結束後,主要發掘人員開始按各自領受的任務進行現場觀察、測量並做著安置器械和技術設備的準備工作,整個墓穴四周頓時出現了忙碌的身影。照明燈線是否夠長?儲藏膠片的冰箱是否能製冷?如果發現漆木器應在哪裡做應急性化學處理?萬一出現塌方,出現人員受傷事故該怎樣搶救?事先應該準備什麼樣的藥品?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使每個人都在思考,每個人都放心不下,每個人都面呈神聖莊嚴之色設想著更加完美的方案,以等待那個謎底的早日揭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