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羅馬
2024-10-06 04:48:33
作者: 岳南
隨著亞歷山大的謝世,他所建立的龐大帝國也隨之崩潰,若干年後,西方的霸主地位則由弱小的羅馬取而代之。
如果以公元前270年為界,這之前在地中海一帶角逐霸權的只有迦太基人和希臘人,此時的羅馬還是個弱小的嬰兒。然而迦太基人和希臘人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弱小的羅馬似乎在一夜之間崛起了。嬰兒終於長成了青年。
既然已經崛起,就要充當霸主。沒有這種意志與信念的支配,小小嬰兒是不會在一夜之間長成強壯青年的。當然,羅馬人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筋骨還不十分強硬,氣力上沒有迦太基這位老大哥強大。因而,羅馬人在不斷向迦太基人表示心悅誠服、訂立友好條約的同時,暗中對希臘人這位力氣稍差的二哥刺進了刀子。希臘人沒有想到這位三弟如此兇殘狠毒,欲想置對方於死地,但受傷的軀體最終使它力不從心而潰敗。
滿身氣力的迦太基人面對羅馬人的行動和野心,依然蒙在鼓裡,他們怎麼也不會料到一旦希臘人潰敗,羅馬人的刀子就向自己刺來。
更換位置的時刻終於到來了,這是公元前270年,羅馬人把最後一批盤踞在義大利南部的希臘人全部驅逐出境後,很快控制了整個義大利半島。希臘人被剷除了,面臨的自然是羅馬人同迦太基人爭奪第一把交椅的決鬥。既然羅馬人的刀子已在眼前閃亮,並呈威脅和格殺之勢,作為大哥的迦太基人自然不能坐以待斃,戰爭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246年,羅馬人揮舞戰刀向迦太基撲來,很快占領了軍事要地西西里島。
要拿下迦太基,徹底打敗這位大哥,對於羅馬來說就意味著必須橫穿地中海,進行大規模的海戰和陸戰,並以對付希臘人10倍的力量來進行這場戰爭。因為迦太基人畢竟不是希臘人,這個具有航海傳統的民族,此時強大的艦隊已完全控制了地中海海域。
當羅馬人駕著笨重緩慢的木船離開西西里島赴迦太基城時,遭到了迦太基艦隊的猛烈反擊,羅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不得不在西西里島堅守不出。
面對寬闊浩瀚的地中海和迦太基龐大的艦隊,羅馬人只好仰天長嘆。
希望源於失望,羅馬人苦悶了數月後,終於想起了亞歷山大大帝在波斯海上築起突堤,一舉攻下克特羅斯城那一著名的軍事戰例。亞歷山大的軍事傑作,使羅馬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
夜幕遮掩下的地中海,波涌浪翻,空曠蒼涼,羅馬大軍駕駛笨拙的木船悄悄向迦太基艦隊靠近。海浪的涌動,雲霧的翻騰,遮掩了羅馬艦隊的行動。當迦太基人發現面前的一切時,已來不及了。木船疾速駛近敵艦,並很快排成突堤狀,一架架木梯頃刻搭向艦身,羅馬軍隊蜂擁而上,在迦太基人的艦上展開肉搏和廝殺。艦身急劇地顫動,浪濤依舊翻騰不息,無數具死屍從艦上栽入海中葬身魚腹,沖天的火把映照著刀光劍影,慘澹的星月冷冷地目視著人類的爭鬥殺戮,地中海盪起猩紅的血水,船艦上響起撕心裂肺的喊殺聲和呼天搶地的哀號聲……這齣其不意的襲擊,使迦太基人首次嘗到了羅馬人的厲害。之後的歲月里,羅馬大軍憑藉亞歷山大創造的戰術和自身一往無前的精神,對迦太基艦隊展開了大規模猛攻。在著名的米勒海大海戰、艾克諾莫斯大海戰和艾加特斯大海戰這三大戰役中,迦太基艦隊受到了致命的重創,戰鬥力喪失殆盡。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迦太基人為保存自己的殘餘勢力,不得不以賠償巨款和放棄西西里島主權為代價,含淚飲恨與羅馬人暫時講和。
漢尼拔像(一尊加普亞的半身塑像的複製品)
這次被史書稱為「腓尼基戰爭」[1]的結果,使羅馬人終於由嬰兒長成為西地中海區域的霸主。但是,羅馬人深知自己的第一把交椅坐得並不穩固,因為迦太基實力尚在,說不定哪一天會捲土重來,撼動它的地位。
羅馬人沒有看錯,就在他們慶賀戰爭的勝利而封功授賞之時,迦太基有一個6歲的孩子正在成長。這個孩子就是日後差點置羅馬人於死地的漢尼拔。
當漢尼拔9歲時,他的父親——迦太基著名的軍事將領哈米爾卡就帶他出征西班牙,在連續不斷的征戰廝殺中,漢尼拔逐漸成為一名出色的軍人。公元前229年,哈米爾卡患病去世,臨終前他沒有忘記讓他的兒子漢尼拔到柏爾摩洛克的神廟對神起誓:「不忘迦太基戰敗之恥,永遠與羅馬為敵。」
公元前221年,統帥西班牙南部「新迦太基城」的漢尼拔的姐夫遇刺歸天,由25歲的漢尼拔取而代之。漢尼拔一經取得軍事權力,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實現自己的誓言,與羅馬人決一雌雄。他故意挑起事端,以激怒羅馬人,從而贏得戰爭的機會。兵強馬壯的羅馬自然不能容忍他的無理,公元前218年,迦太基與羅馬的第二次大戰拉開了帷幕。
羅馬兵分兩路,一路挺進被迦太基人控制的西班牙,征討漢尼拔,另一路進攻「新迦太基城」,以切斷迦太基的中心指揮系統。
漢尼拔沒有列陣迎戰,而是率領6萬大軍北上,朝義大利領土撲去。他要把戰火引向羅馬本土,使羅馬軍隊首尾難顧,不戰而退。這無疑是一個大膽而具有風險的軍事戰略。他率領的6萬大軍,有步兵5萬、騎兵1萬,外有37頭作戰大象。在他的東征西戰中,戰象是他對付敵人的一柄得意利劍。漢尼拔率領大軍越過庇里牛斯山脈,搶渡羅奴河,迅速向內陸迂迴。此時的羅馬人已明白了漢尼拔的意圖,急忙派重兵阻截,以打破漢尼拔的戰略計劃。當羅馬大軍匆匆趕來時,漢尼拔卻銷聲匿跡了。羅馬軍隊派出情報人員四處打探,仍不見漢尼拔大軍的影子。
漢尼拔率領大軍渡過阿爾卑斯山中的河谷向羅馬進發途中(油畫為亨利·莫特繪)
羅馬人蒙了,他們捶胸頓足地面對蒼天叫喊:「漢尼拔,你在哪裡?」
漢尼拔在阿爾卑斯山的山峰之間。
此時的羅馬人斷然沒有想到,漢尼拔居然開始了亘古未有的壯舉,翻越整個阿爾卑斯山。
綿延千里的阿爾卑斯山,早已是冰封雪飄、鳥獸難容的季節。在險峻狹窄的山道上,漢尼拔率大隊人馬頂風冒雪艱難前行。蒼茫的雪野,雄峻的山峰,深不可測的大峽谷,使這支大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他們完成了這一偉大壯舉,越過阿爾卑斯山後,6萬大軍只剩4萬,37頭巨象也只剩20頭了。但慘重的代價沒有使這支大軍沉淪頹喪,他們畢竟站在了義大利本土之上,而且處在羅馬軍隊的背後,勝利的前景已向他們展現開來。
漢尼拔率領大軍尖刀一樣直插羅馬的心臟,羅馬見這支恍若從天而降的神軍從背後猛撲過來,立即組織國內的軍隊進行抵抗。自小受到嚴格訓練的漢尼拔,以傑出的軍事才能指揮部下將羅馬軍一次次擊潰。漢尼拔抓住戰機率大軍在羅馬國土上縱橫馳騁,所向披靡,羅馬軍隊節節敗退,大片國土淪喪。直到公元前216年8月3日,羅馬人才在短暫的喘息之後,得以在義大利南部阿費多斯河口的康尼平原上擺下陣勢,做決定性的一戰。
羅馬軍聯合各同盟諸侯的步兵8萬人,另有騎兵6000餘眾。而漢尼拔此時只有不足4萬步兵和1萬騎兵。從兵力上看,漢尼拔顯然處於劣勢,更為重要的是沒有兵源的補給。
兩支大軍擺開陣勢,間距數公里,坦蕩無垠的康尼大平原上,暖風徐動,野花飄香,燦爛的陽光照耀著碧綠的草蔓,火獾在草蔓中流星般四散,整個康尼平原越發壯美秀麗。
羅馬大軍的右翼由帕爾魯斯指揮,中央正面軍由前執政官凱果奴斯指揮,左翼則是法魯將軍指揮。其軍陣布局為:左右兩翼均為雙層長橫式陣形,每一層6排步兵;後列是中央軍,由12排步兵組成。他們的陣法顯然是以其兩倍的優勢兵力主攻漢尼拔的中央正面,為銳形陣法。
漢尼拔縱身馬上,巡視羅馬軍的陣形,躊躇了很久。隨後他猛地掉轉馬頭,大聲向部將下令:把中央正面部隊迅速調整為梯形,突出兩翼,並成為一列橫隊展開。漢尼拔所採取的陣形為斜陣法,也稱斜楔陣法,在當時,這是兵法史上劃時代的布陣方法。在此之前的公元前371年,希臘城邦底比斯的將軍艾帕倫達斯曾用此陣法於留克特拉大敗常勝軍斯巴達。自小接受軍事訓練的漢尼拔自然通曉希臘時代的兵法,因此,他在這廣闊的康尼平原上,做出了驚人的傑出表演。
他高喊著:「我指揮梯形正面!」同時把兩翼的重裝騎兵分別委任其弟和波米卡爾指揮。
當他揮舞戰刀,策動中央軍急速突出,而羅馬軍的中央正面也在向前運動時,漢尼拔的左翼重裝騎兵隊以排山倒海之勢向羅馬軍的右翼撞來,並迅速向羅馬中央軍背後包抄,轉眼已達羅馬軍左翼的背後,形成了巨大的包圍圈。由於漢尼拔的梯形正面呈鐵錐狀插入羅馬軍正面,敵軍兩翼在他的騎兵包圍中又來不及合擊,結果羅馬軍的中央正面被穿透,兩翼被騎兵席捲掃蕩,主腦失去指揮能力,軍隊陷入全面的混亂。羅馬大軍當場陣亡7萬人,剩下的1萬全部被俘。
這便是流芳百世的最典型的以少勝多的「康尼之役」。漢尼拔由此在世界軍事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聲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軍參謀總長施利芬元帥所擬訂的著名的「施利芬計劃」[2],便是繼承漢尼拔的包圍殲滅戰略,在他的計劃中,若東、西兩線同時對俄、法作戰,德軍在東線只駐紮少數部隊,以遏制行動緩慢的俄軍。西線的南段多山,不利於大部隊快速行動,部署兵力也略少,重兵則集中於西線北段,於短期內可席捲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繞至法軍後方加以包抄殲滅,然後全力回擊俄國,迅速結束戰爭。這個完全師法於「康尼之役」的戰法,曾使法、俄兩軍在大戰初期大規模潰敗。
「康尼之役」完全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軍陣陣法和戰術的西方版本,東西方形成的這種相通的戰略戰術,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思索和回味。
然而,漢尼拔的好運隨著「康尼之役」的結束而一去不復返了。羅馬人決定採取持久的拖延、牽制、消耗戰術,把漢尼拔這頭雄獅困死。同時讓另一條戰線上的軍隊直接進攻西班牙,以迫使漢尼拔後撤。
面對軍隊疲憊、勞累、補給不足的困難,漢尼拔心急如焚。這時,西班牙被羅馬另一條戰線上的羅馬軍隊攻陷,迦太基政府遭到巨大威脅,漢尼拔思前顧後,不得不率已離羅馬城僅8公里之遙的軍隊返回故國。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漢尼拔回到故國的第二年,年輕的羅馬將領西庇阿率軍進入迦太基。漢尼拔立即組織軍隊,在查瑪地區同西庇阿軍隊進行了他有生以來最悲慘也是最後的一次大決戰。
深秋的查瑪戰場,狂風怒吼,塵土飛揚,使這片無水、無山、無人煙的不毛之地越發顯得悲壯淒涼,這是蒼天向漢尼拔最先發出的不測的警告,可惜他沒有察覺。
兩陣對峙,威名赫赫的漢尼拔依然擺開了同康尼平原上相似的陣法。有所不同的是,大軍的前方安置了80頭兇猛的戰象。兩軍勢力相當,步騎均為3萬人。漢尼拔信心十足地看了一眼自己的軍隊,發出了攻擊的號令。交戰開始了。
此時的漢尼拔沒有想到年輕的羅馬軍將領西庇阿,在徹底地研究了他的陣法之後,又以驚人的才華擬訂了使漢尼拔慘敗的神奇對策。80頭戰象挾起了死神,以雷霆萬鈞之勢向羅馬軍隊撲來,隨之左翼的鐵騎也馳入敵陣。
羅馬軍隊面對滾滾風雷,既不退卻,也不避讓,呆了似的在原地不動。戰象、鐵騎狂奔著,離羅馬軍隊越來越近,死神已在眼前起舞。
西庇阿感到時機已到,迅疾發出了號令。頓時,羅馬軍隊鼓聲大作,號角齊鳴,其怪異的聲調震耳欲聾。在這奇聲怪響中,羅馬軍陣閃現出一條條通道。正勇往直前的戰象和鐵騎受到這突起聲響的驚嚇,頓時亂了陣腳。有的停滯不前,有的穿陣而過,有的則掉頭沖向自己的軍隊。漢尼拔軍陣一片大亂,無數步兵在戰象與鐵騎的衝擊、踐踏下成為肉泥。
西庇阿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戰機,指揮中央正面部隊迅速揳入漢尼拔的陣中,在將對方的中央軍擊潰後,又轉身增援牽制漢尼拔兩翼的部隊。久經戰場、百戰百勝的漢尼拔,再也無力指揮軍隊反撲了,他遭到了平生最慘烈的大失敗。3萬軍隊除陣亡外,幾乎全部被俘。
初出茅廬的西庇阿第一次把聲學應用於戰爭,一舉擊潰名將漢尼拔而名傳青史。
這次交戰的結果是,迦太基無條件向羅馬投降,並接受羅馬人提出的一切條件:沒收軍艦、戰象,剝奪交戰權,放棄全部的海外領土,賠償5000公斤黃金,派100名貴族子弟赴羅馬當人質,等等。於是,為期19年的第二次腓尼基戰爭宣告結束。
公元2世紀的羅馬帝國版圖,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海
羅馬徹底坐穩了在西地中海的霸主地位,然而,勝利者的欲望總是在不斷地膨脹。
羅馬人沒有就此止步,隨後著名的悲劇英雄愷撒大帝登上政治舞台,他的大軍又征服了高盧、發拉克斯、埃及和小亞細亞的所有敵人。稍後的屋大維大帝,繼續率領羅馬軍隊開拓疆土。大軍所到之處,勢如秋風橫掃殘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羅馬的版圖變成東起幼發拉底河,西抵直布羅陀海峽,北至英吉利,南到北非北岸,整個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內湖。
嬰兒最終成為巨人,「金色的羅馬」達到了它最為輝煌的鼎盛時期。
注釋:
[1]腓尼基戰爭又稱布匿戰爭(Punic War)。據傳,迦太基原為腓尼基人在公元前814年建立的殖民地。迦太基一詞的腓尼基語為Kart-hadasht,意思是「新的城市」。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Poeni),故名。腓尼基戰爭共爆發三次(公元前264—前241年、公元前218—前201年、公元前149—前146年),最後迦太基城被毀,土地並為羅馬的阿非利加(Africa)省,倖存居民被賣為奴。
[2]施利芬,1833—1913年,是大規模作戰的思想家和籌劃家。他曾在參謀總長任內先後提出三份備忘錄,作為德意志帝國的戰爭行動綱領,而其中1905年的第三號備忘錄,又被稱為「施利芬計劃」。第一次大戰爆發後,施利芬的繼任者小毛奇(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雖堅持此一計劃的基本指導概念,但在細節上做了重要的修改,最終導致德國戰敗。